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8篇
  免费   367篇
  国内免费   655篇
安全科学   477篇
废物处理   53篇
环保管理   295篇
综合类   1414篇
基础理论   254篇
污染及防治   211篇
评价与监测   56篇
社会与环境   93篇
灾害及防治   10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123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126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132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132篇
  2014年   145篇
  2013年   177篇
  2012年   211篇
  2011年   171篇
  2010年   153篇
  2009年   121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167篇
  2006年   139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91.
热真空试验是航天器研制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试验,作为满足热真空试验必不可少的工具,好的热真空试验系统可以保证试验件在不失真的情况下试验,使试验受控,而热真空试验系统温度均匀度不好,会造成过试验或欠试验的产生。文中以某型热真空试验设备为例,通过试验研究分析其温度均匀度,可以提高热真空试验的精度。  相似文献   
92.
采用正弦波变化振荡的辐射热流,对热厚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热解和着火过程进行研究,同时采用数值模拟,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和补充。结果表明,表面温度和深度温度随着时间而增加,温度由于周期性的辐射而发生振荡,而振荡幅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衰减;表面温度与深度温度振荡存在时间延迟;着火时间随着热流振荡周期的增大而减小,主要由于平均热流密度随着周期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93.
为探究单轴应力作用下煤氧化和传热特性,利用自制荷载加压煤自燃特性参数测定装置对炉体内长焰煤煤样进行程序升温。结合程序升温过程中煤临界温度Tc和Tg,对其进行阶段划分:阶段1为30℃~Tc;阶段2为Tc~Tg。计算了不同单轴应力下2个阶段煤表观活化能和平均耗氧速率。根据能量守恒得出程序升温过程煤导热系数随温度的变化,进一步分析煤导热系数与单轴应力的关系。结果表明:阶段1单轴应力为4 MPa时为临界轴压,煤表观活化能最大,平均耗氧速率最小;阶段2煤表观活化能和平均耗氧速率随单轴应力增大均呈抛物线变化,单轴应力为2.7 MPa时为临界轴压,煤表观活化能最大,平均耗氧速率最小;阶段1和2煤导热系数随温度升高均先减小后增大,并且煤导热系数随单轴应力增大呈三次函数变化。  相似文献   
94.
研究了采用柴油低温临界吸收法回收装车挥发油气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按装车挥发油气中的总烃体积分数为20.88%、装车挥发油气流量为280 m3/h、年运行时间为2 668 h计,装置年回收油气量为291 t,装置年最大运行功率为206.770 MW,装置投资回收期为3 a;处理后净化气中的总烃体积分数为1.24%,排放质量浓度低于25 g/m3,油气回收率达95%。处理后净化气满足GB 20950—2007《储油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取得了较好的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5.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和磷酸生产废渣磷石膏为原料制备多孔陶粒,考察不同配比、烧结温度及烧结时间对多孔陶粒堆积密度、吸水率及盐酸可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污泥与磷石膏混合比1∶4、烧结温度1 050℃、烧结时间15 min的条件下,可制得堆积密度为685.78 kg/m~3、吸水率27.34%、盐酸可溶率11.38%的陶粒,该陶粒内部含有丰富的膨胀气孔,可用作水处理滤料或建材骨料。  相似文献   
96.
97.
开发低温、高活性、高抗硫抗水性能的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催化剂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综述了基于TiO2载体的锰铈系低温脱硝催化剂的脱硝性能,探讨了助剂掺杂改性、制备方法、反应条件等对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总结了现有低温脱硝催化剂的技术难点,指出SCR催化剂的研究需要着重考虑以下几方面:深入研究催化剂的反应机理和中毒机理;研究催化剂的循环再生;探究拓宽催化剂温度窗口,使其适应不同的温度条件。  相似文献   
98.
实验测定了林西矿肥煤样品30~900℃煤自燃全过程热动力学特征参数,得出:TG/DTG曲线显示煤样DTG初始临界温度45℃,干裂温度122℃,活性温度195℃,增速温度265℃,质量极大值温度342℃,着火温度465℃,最大热失重速率温度515℃和燃尽温度690℃;DSC曲线显示,煤样初始放热温度60℃、最大热释放速率温度511℃。结合TG-DTG-DSC曲线综合分析可知,煤温达到510℃左右时煤样反应最剧烈。由煤自燃标志气体测定实验系统得出:煤温130℃后CO,CO 2释放量迅速增加,210℃增加速度下降;CH 4,C 2 H 6含量变化具有规律性且两者变化相近;C 2 H 4出现温度为130℃;C 2 H 4/C 2 H 6比值在190~350℃有较强的规律性,呈上升趋势且上升速度较快;350℃之后,CH 4,C 2 H 6,C 2 H 4体积分数均开始急剧增大;C 2 H 4/CO与C 2 H 4/CO 2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在130~350℃时缓慢增长,达到350℃后比值呈指数形式上升。经拟合曲线,得到活化能的3个突变点温度:70,180,220℃,其中180℃与交叉点温度相吻合。通过以上研究,得到了肥煤自燃全过程的热力学特征参数,为实际生产中防治煤自燃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
为科学有效地论证多种方式组合的冷却屏蔽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人体表面温度控制的效果,需要对冷却系统及人体敏感部位发热量进行客观评估。通过对5名健康男性的高温测试,探究人体在不同环境温度下体表温度的变化,得出胸部、背部及额头为热量最高部位,并构建以“人体-降温屏蔽服-外界环境”为主体的冷却系统数值模型,对不同环境中的屏蔽服冷却效果展开研究,分析穿戴冷却屏蔽服时人体躯干部分的温度分布及影响。结果表明:在屏蔽服中靠近胸部、背部部位引入相变材料和风扇,均可帮助人体降低体温,提高舒适度。  相似文献   
100.
Lower flammability limit (LFL), upper flammability limit (UFL), auto-ignition temperature (AIT) and flash point (FP) are crucial hazardous properties for fire and explosion hazards assessment and consequence analysis. In this study, a comprehensive prediction model set was constructed by using expanded chemical mixture databases of chemical mixture hazardous properties. Machine learning based gradient boosting quantitative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 (GB-QSPR) method is implemented for the first time to improve the model performance and prediction accuracy. The result shows that all developed models have significantly higher accuracy than other regular QSPR models, with the 5-fold cross-validation RMSE of LFL, UFL, AIT, and FP models being 1.06, 1.14, 1.08, and 1.17, respectively. All developed QSPR models can be used to estimate reliable chemical mixture hazardous properties and provide useful guidance in chemical mixture hazard assessment and consequence analy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