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6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556篇
安全科学   178篇
废物处理   23篇
环保管理   367篇
综合类   1779篇
基础理论   779篇
污染及防治   190篇
评价与监测   52篇
社会与环境   69篇
灾害及防治   51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213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88篇
  2010年   186篇
  2009年   178篇
  2008年   185篇
  2007年   219篇
  2006年   152篇
  2005年   144篇
  2004年   123篇
  2003年   144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RNAi系双链RNA诱导同源mRNA降解,导致特定基因表达沉默的一种现象.RNAi技术是通过基因工程防治植物病毒病的最佳途径.由大麦黄矮病毒(Barely yellow dwarfvirus,简称BYDV)引起的禾谷类黄矮病发病面积和危害程度在我国呈加重趋势.BYDV-GAV是当前流行的大麦黄矮病毒株系,本文针对BYDV-GAV复制酶基因序列,构建能在细胞内转录形成发卡RNA双链结构的表达盒,并将其置于中间载体pVec8-2b的T-DNA区,pVec8-2b的另一T-DNA区含有hpt选择报告基因表达盒.具双T-DNA区的病毒复制酶基因发卡RNA高效表达载体已导入根癌农杆菌,可用于诱导植物RNAi,创制无选择标记基因的抗大麦黄矮病转基因作物.  相似文献   
972.
左家哺教授     
左家哺,湖南省醴陵人,1960年12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教授,曾兼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以及北京林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导师。1982年6月毕业于中南林学院林学专业,1982年7月-1992年12月在贵州省林业学校工作,1993年1月至今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工作。先后聘为湖南省植物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林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科技进步奖评委、  相似文献   
973.
应用样方调查方法,对湘北红壤坡地有人为干扰和无人为干扰两种方式下植被恢复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无人为干扰的坡地植被恢复在11年间经历了缓慢恢复和快速恢复两个阶段,不同坡位群落生物量稳步增长,正在逐步形成具有稳定群落结构的自然生态系统;人为干扰坡地植被恢复缓慢,由于水土流失,上坡位地下部生物量呈下降趋势,中坡位和下坡位地下部的生物量都大幅度的增加,此外人为干扰使得乔木类植物无法正常生长,从而不能形成具有明显垂直结构的稳定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974.
植物排放的羰基化合物及其与大气的交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植物来源的羰基化合物的研究结果,并着重总结了植物与大气之间羰基化合物的交换研究.羰基化合物在植物与大气之间的交换包括植物本身排放羰基化合物、羰基化合物沉降到植物叶片以及植物对羰基化合物的吸收和代谢3个过程.在植物周围空气中羰基化合物的浓度与交换补偿点的关系决定交换的方向:羰基化合物是被植物排放到大气中,还是沉降到植物叶面.当其在空气中的浓度低于补偿点时,植物排放羰基化合物;而当其在空气中的浓度高于补偿点时,羰基化合物沉降到植物叶面.作者还提出,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景观植物的排放应受到格外的重视.利用植物代谢有害污染物的能力来净化空气,是植物修复技术在大气污染环境中的应用.筛选吸收、代谢污染物强的植物种类,科学搭配种类组成,建立不同类型的人工植物群落,以实现最佳植物净化效果.将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遗传学等多学科结合起来,探索更为理想的植物修复方法是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75.
通过合理利用促进珍稀濒危植物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分别以银杏(Ginkgo biloba)、杜仲(Eucommia ulmoides)、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等珍稀濒危物种为例,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采用合理利用手段能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起直接作用.提出应该改变人们竭泽而渔的消费观念;加强珍稀濒危物种的育种与栽培研究,提高产业化程度;加强"致死性"利用物种的替代性研究,减少对野生资源的毁灭性利用;加强立法执法,规范市场;注重产业化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国家资源流失问题等多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最终达到实现利用与保护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76.
城市污泥植物处理系统与污泥中转处理场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利用的主要障碍是污泥中过多的水分和重金属,增加运输、处理成本,造成二次污染问题.文章首先回顾了城市污泥的主要处理处置方法及其特点;接着介绍了污泥农用的作用和限制;主要阐述了用污泥干化床同时种植重金属超富集植物、低累积作物或钾高累积植物,通过植物提取降低城市污泥重金属含量,同时生产植物产品,并使污泥干化和稳定化的城市污泥特种植物处理系统;最后,针对一种处理方法难以消化一个大城市全部污泥的现状,提出城市污泥中转处理场的设想,把植物处理系统、堆肥、太阳能干燥、有机肥和复合肥生产、建材制造等多项技术集成,建立城市污泥专用处理和集散基地,解决日益增多的城市污泥的处置问题.其成本应低于目前采用的填埋、焚烧、制砖等处理方法,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977.
中国北方典型污染城市主要绿化树种的滞尘效应(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城市人工植被的滞尘效应及其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以中国北方典型污染城市--临汾市为例.通过野外典型采样法和室内分析,测定了不同生活型主要绿化植物的滞尘能力,讨论了植物的滞尘量与滞尘时间的关系,并且研究了污染程度及距污染源距离对植物滞尘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降尘条件下,不同生活型植物滞尘能力差异表现为草本植物的滞尘能力显著高于其它生活型植物(落叶乔木,灌木和藤本植物),而其它生活型植物间的滞尘能力无显著差异性;对针叶林来说,圆柏和雪松的滞尘能力间亦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的污染情况下(污染程度及和污染源的距离不同),同种植物的滞尘能力亦有明显的差异,这与植物的高度和生长特性有关.而且,随时间推移,植物叶片的滞尘量呈现周期变化.而不是一个随时间无限增长的量,也有其饱和量.因此,在进行城市绿化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绿化树种的滞尘能力、滞尘周期及其生长环境情况等.  相似文献   
978.
植物挥发物对天敌昆虫异色瓢虫的引诱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嗅觉仪测定和比较了国槐、柳树、杨树、臭椿、榆树、白丁香、红花刺槐、蕃茄、枣树、云杉10种植物枝叶挥发物对蚧虫和蚜虫的重要天敌--异色瓢虫的引诱效应.结果表明.在所试验的lO种植物中,国槐枝叶对异色瓢虫的引诱作用最强,其平均趋向率达60%.通过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机分析(TCT-GC/MS)方法,从国槐枝叶的挥发物中检测出38种组分,烯类化合物含量最多,占63.3%(其中萜类化合物6种);烷烃类化合物dil6.2%;其它为萘及其衍生物、苯及其衍生物、酯类、醛类和醇类等.从检出的周槐挥发物组分中选取了6种物质引诱瓢虫,发现α-蒎烯在10-4~10-6g/mL、沉香醇10-4g/mL和已醛10-5g/mL的浓度下对瓢虫有显著的引诱作用.  相似文献   
979.
物种丰富度的垂直分布格局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文章以云南楚雄地区为例探讨物种分布宽度对种子植物物种丰富度垂直分布格局及"中间膨胀效应"的影响.利用大尺度的物种分布数据建立物种分布数据库,同时结合地形信息,分析了研究区域内物种丰富度的海拔分布格局以及"中间膨胀效应"对该格局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物种分布宽度对楚雄地区种子植物物种丰富度垂直分布格局及"中间膨胀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物种丰富度先增加,后下降,呈单峰分布格局.物种分布宽度的相互重叠,即"中间膨胀效应"对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具有显著影响.随着物种分布宽度的增加,"中间膨胀效应"以及各物种组对物种丰富度垂直分布格局的影响均呈显著增加趋势,这说明"中间膨胀效应"和物种丰富度的垂直分布格局更多地取决于分布宽度较大的物种.  相似文献   
980.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蕨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和种群数量正日趋减少,濒临灭绝,现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根据标本记载和相关研究资料,于2003年8月至2006年10月,对分布在我国热带和亚热带的濒危植物水蕨进行广泛的野外调查.在每一调查点,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测定了各样点的经纬度,记录了其生境特征和种群的生长状况,采集和鉴定水蕨及其主要伴生种,研究了其群落的结构特征.结果发现濒危植物水蕨的7个分布新记录.它们分别位于云南勐腊县郊区和勐仑、广东英德和阳春、浙江临安、海南三亚以及湖南郴州.新发现的水蕨种群主要生长在稻田或废弃稻田、水沟、菜地、旅游区.与水蕨相伴生的物种主要有11科15属17种,分别隶属于7个群丛.人类活动是导致水蕨濒危的主要原因.凭证标本均保存于武汉大学植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