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8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114篇
安全科学   993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296篇
综合类   1081篇
基础理论   113篇
污染及防治   37篇
评价与监测   24篇
社会与环境   164篇
灾害及防治   163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00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239篇
  2013年   127篇
  2012年   196篇
  2011年   136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200篇
  2007年   183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119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01.
宫兆宁  苏朔  杜博  关晖  张强 《自然资源学报》2021,36(8):1964-1975
景观演变对野生动物栖息地质量和连接度造成的影响,一直是威胁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问题,开展扎龙湿地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繁殖栖息地选择及繁殖期生境间的扩散研究,对野生丹顶鹤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利用需要“出现点”的生态位MAXENT模型,进行适宜栖息地选择研究。从水源、食物、干扰、隐蔽物四个方面选择明水面距离、土壤湿度、NDVI、道路距离和居民地距离五个环境变量作为丹顶鹤繁殖栖息地选择的影响因子,预测扎龙保护区可供丹顶鹤进行营巢繁殖的栖息地分布,并分析各影响因子的反应曲线。结果显示:丹顶鹤易于选择远离道路和居民地干扰且靠近明水面的区域作为营巢栖息地,栖息地土壤湿度较高并且植被覆盖较多。从MAXENT模型中提取了38个适宜栖息地斑块,基于电路理论模拟丹顶鹤繁殖期失去飞行能力时的多路径扩散,最大电流密度图突出了可能的“夹点”,模拟出具有一定宽度范围的连接区域,可供丹顶鹤在繁殖期间进行扩散。累积电流密度图突出了在维持网络连通性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的斑块,并进行面积加权来评估适宜栖息地斑块的综合重要性。结果表明,在MAXENT模型预测出的适宜栖息地斑块基础上,考虑丹顶鹤繁殖期的迁移扩散行为,利用累积电流密度面积加权来评估适宜栖息地斑块的综合重要性,得到的适宜性等级更符合丹顶鹤真实巢址的分布。研究成果可为保护区丹顶鹤栖息繁殖生境的恢复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02.
马晓武  徐昔保 《自然资源学报》2022,37(12):3088-3101
生态保护红线存在跨界冲突与破碎化等问题,目前正在不断优化、调整和评估中,但区域尺度连通性优化与管控仍然缺乏。以长三角为例,采用土地利用、道路、居民点和官方发布的生态保护红线等数据,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与电路理论,提出区域尺度生态保护红线连通性优化与分类分级管控方案,为长三角一体化生态共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1)优化构建了长三角“两横两纵”生态廊道格局,其中包括重要廊道79条,次要廊道111条和“踏脚石”33个;(2)连通性退化风险管控区51个,其中源地边缘防控区27个,联防联控区12个;(3)障碍管控区75个,其中源地边缘防控区36个,联防联控区17个;(4)生态保护红线连通性一级管控区20个,面积为70.35 km2,二级管控区106个,面积为1511.33 km2。生态保护红线源地边缘以及省市行政边界易遭受退化风险和形成连通障碍区,建议在区域尺度上建设生态廊道和“踏脚石”,对连通性退化风险区和障碍区进行联防联控、源地边缘防控和分级防控。  相似文献   
903.
李锦锦  杨海东 《环境工程》2022,40(6):70-76+115
预测模型是有效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前提与基础。为了提高预测模型的准确性,提出了一种新的参数识别方法。首先从反问题与贝叶斯估计的视角构建突发水污染事件预测模型;然后在Metropolis-Hastings抽样方法的基础上,引入混沌理论、粒子群算法、微分进化算法等的思想,设计了一种新的参数识别方法,即IPSO-DE-MH算法;最后通过数值分析验证所设计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结果表明:新方法能较好地识别模型参数,为突发事件应急预测模型的快速构建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04.
当前我国对于生态环境的治理多是基于传统的治理体制,即以政府为主导的单一治理体制,企业、社会环保组织和公众等对于该工作参与的较少,各种力量的积极性并未调动出来。本文拟以多元共治的视角展开,将该制度与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治理体制相结合,构建一个新型的环境治理体制。  相似文献   
905.
贫困地区必须走绿色减贫之路。本文以河南新县绿色减贫的实践为例,探讨贫困地区如何以"两山"理论为指导,因村精准施策、因户精准施策,打出一套精准扶贫的政策组合拳,通过逐步提升村集体和农户的绿色发展能力,探索走出一条绿色减贫之路。要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减贫的双赢,必须正确认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打通农户绿色发展能力的实现途径,接通绿色生产与绿色销售的连接公式。  相似文献   
906.
利用量子化学中密度泛函方法系统研究氯改性活性炭吸附单质铅(Pb0)的机理,明确了氯改性对活性炭吸附Pb0的影响,计算得到吸附过程中各个吸附构型的吸附能、重要键长、对应的Mayor键级和铅的Mulliken原子电荷.几何优化选用B3LYP方法结合def2-SVP基组,单点能任务选用PWPB95双杂化泛函结合def2-TZVP基组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对于扶手椅型(armchair)活性炭,氯改性将使活性炭对Pb0的吸附能降低74.034kJ/mol;对于锯齿型(zigzag)活性炭,氯改性基本不会改变活性炭对Pb0的吸附能力,因此氯改性总体上会减弱活性炭对Pb0的吸附作用,但是吸附类型依然为强烈的化学吸附.分别应用电子密度分布和Mayor键级进一步验证纯活性炭和氯改性活性炭对Pb0吸附类型,结果与吸附能分析一致.Mayor键级分析表明氯原子通过改变周围碳原子活性影响Pb0的吸附,而不是与Pb0直接作用.Mulliken原子电荷分析表明铅的原子电荷正相关于活性炭对其的吸附能,铅的原子电荷越大,对应的吸附构型的吸附能越高.此外笔者发现Pb0的引入对氯改性活性炭继续吸附Pb0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07.
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是一个多属性决策问题,主要通过收集专家定性评价信息来进行指标权重确定和风险评价。为将专家的定性分析转变为定量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结构熵权和修正证据理论的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方法。该方法首先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人、物、技术、管理、环境五个方面构建了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引入主客观赋权法相结合的结构熵权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并结合基于Bayes近似法修正的证据理论对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进行多层次递阶评价;最后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反映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安全风险等级,可为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08.
针对金属结构在腐蚀环境、力学载荷等因素耦合作用下的损伤问题,简要介绍了金属结构环境损伤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当前国内外金属结构累积损伤理论与模型进行了系统梳理,重点探讨了金属结构环境累积损伤研究未来发展方向。通过多层级"积木式"研究建立环境(腐蚀)损伤参量-力学性能退化关联模型,是解决金属结构环境-载荷耦合作用下损伤演变规律与机理、剩余强度/寿命评价与预测等关键问题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09.
气溶胶的复折射指数是直接影响其散射特性和吸收特性的基本物理量之一.为深入研究城市大气气溶胶的复折射指数特征,引入一种具有高时间分辨率优点的反演方法来反演气溶胶复折射指数.依据辐射传输理论,将天津大气边界层观测站观测到的高精度散射系数、吸收系数和数浓度谱分布数据利用查表法代入Mie理论气溶胶粒子群消光计算公式,对大气气溶胶复折射指数进行反演.结果表明:①天津城区2011年4月观测地点0.55 μm波长处的气溶胶复折射指数实部平均值为1.64,虚部平均值为0.015.②气溶胶复折射指数实部和虚部均有明显日变化规律,实部和虚部均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风速呈负相关.③利用反演得到的复折射指数对不同粒径大气气溶胶的消光特性进行计算发现,对散射特性而言,>0.25~1.00 μm粒子对散射系数的贡献率达86%;对吸收特性而言,>0.25~2.50 μm粒子对吸收系数的贡献率为53%,>2.50~32.00 μm粒子对吸收系数的贡献率为47%.研究显示,>0.25~1.00和>1.00~32.00 μm的粒子对吸收系数的贡献率均较高,但对散射系数而言,>0.25~1.00 μm的粒子贡献率较高,因此综合考虑气溶胶散射系数、吸收系数和消光系数,控制>0.25~1.00 μm的气溶胶粒子数浓度可有效改善大气能见度.   相似文献   
910.
利用成都市三瓦窑、沙河铺国控环监站2015年9月—2016年8月逐时PM_(2.5)监测数据,结合同期双流国际机场公布的地面气象要素(风场、温度、湿度和压强)以及温江站风速探空资料,首先统计分析了成都市风场、温度和湿度的基本特征,然后计算了污染条件下PM_(2.5)干沉降速率,并建立了适用于不同季节的GIFM模型和多元回归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基本气象要素场的配置以及特殊地形导致了成都市PM_(2.5)干沉降环境恶劣,同时四季差异较大;污染条件下PM_(2.5)干沉降速率约为0.02~0.1 cm/s,表现为冬季<秋季<年<春季<夏季,四季的主要影响因子也不同,秋冬为湿度和压强,春季为温度,夏季为风速,且湿沉降强度过大时,会出现PM_(2.5)干沉降速率的"虚高"现象;GIFM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均能很好地预测污染条件下的PM_(2.5)干沉降速率,其预测能力均是夏季最好,冬季最差,春秋次之,通过对比分析表明GIFM模型的预测能力在各季节均优于多元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