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2篇
安全科学   31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5篇
综合类   39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91.
2009年农历正月初八,家住河南省西峡县城年近八旬的老人刘长顺和儿女们一起吃过晚饭后,独自一人外出散步去了。  相似文献   
92.
通过对现有夜间建筑施工噪声测量方法关于测量时间及国家和深圳经济特区有关夜间施工规定的分析,阐述了夜间施工噪声扰民监测时间问题。  相似文献   
93.
碳排放达到峰值的时间和水平,将影响各地区的发展空间,对于长江经济带地区协调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区域管理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为此,论文通过1995—2013年的全球夜间灯光数据对长江经济带的GDP进行了估算和校准,进而在经济平稳增长条件下,预测长江经济带地区2014—2050年的GDP,根据碳强度衰减速率,设置了3种模拟情景。研究表明:以“十二五”时期的碳强度下降速率衰减,江苏和江西地区尚未出现碳峰值,其他地区在2050年之前出现碳峰值;其中云南在2025年就率先达到碳峰值。以“十三五”时期的碳强度下降速率衰减,江苏仍未出现碳峰值,安徽和江西地区在2040年之后出现碳峰值,四川、重庆、贵州均在2031年左右达到碳峰值;云南在2023年就率先达到碳峰值。上述两种模拟情景表明,长江上游地区碳排放达峰的时间要早于长江中游地区。进一步以长江经济带实现“2030年达到碳峰值”为目标的模拟情景发现,各地区碳强度衰减速率的差异显著,这从云南碳强度衰减速率2.58%、江西碳强度衰减速率7.53%,便可窥见一斑。由此可以看出,制定碳减排方案的要义,在协调好碳强度和经济增长率之间有效调控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区域发展不平衡,分区域、分阶段推动碳排放达峰的减排政策,这将有利于经济平稳增长下顺利实现碳峰值目标。  相似文献   
94.
《安全与健康》2007,(2):48-48
在无月光的夜晚,路上漆黑一团,在郊外要完全依赖车灯照射来观察路面动态,使视野受到很大的限制。  相似文献   
95.
夜间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相关政策工具的合理选择、科学设计与有效实施。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105份夜间经济政策文本进行了单元划分、条文编码和频数统计,进而从政策工具和发展系统两个维度对我国夜间经济政策进行了深入剖析。结果发现:①我国夜间经济供给型政策工具应用不足。②我国夜间经济环境型政策工具使用过溢。③我国夜间经济需求型政策工具内部结构不均。最后,从平衡政策工具应用、科学配套系统要素、精准匹配发展机制3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未来我国夜间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6.
夜间旅游满足了游客的多元需求,为带动地方经济与相关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以昆明市夜间旅游为例,构建夜间旅游空间分布模型,揭示昆明市夜间旅游空间分布特征与发展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昆明市夜间旅游资源、游客活力和经济之间的耦合关系呈现出分散和多元化的特点,夜间经济的影响范围超越传统旅游活动的影响范围,游客更倾向于在人流量较小的地方活动;(2)夜间旅游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丰富多样的夜间观光旅游资源和发达的夜间经济;(3)昆明市夜间旅游空间分布主要呈现“以高密度大聚集区为中心,向四周延伸”的空间分布特征和“东北—西南”的分布趋势;(4)旅游资源的丰富度、质量、受欢迎程度和知名度以及居民点密度和疫情防护水平是关键因素。这些因素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和交互作用,旅游资源质量、知名度以及疫情防护水平对夜间旅游的影响最为显著,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来促进后疫情时代下夜间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7.
远光灯是夜间行车用来照亮前方道路的。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有关规定,在没有中心隔离设施或者没有中心线的道路上,夜间会车应当在距离相对方向来车150米以外改用近光灯,在窄路、窄桥与非机动车会车时应当使用近光灯等。  相似文献   
98.
《工业安全与环保》2006,32(8):19-19
人虽在夜闻或暗光下凭借眼睛的暗适应能力。可以观察到周围物体的影子。但观察和辩别能力远远低于昼光下。假如在昼光下的观察视力为1.0,那么,阴夜时的观察视力就只有0.5;在暗夜时只有0.1;在非常暗的情况下。即使正常视力的人也会倾向于近视。周围暗色的环境会降低视觉的灵敏度,也会延迟眼睛将观察的景物传导给大脑的时间。容易造成人体对速度感觉的失真,会把驾驶员对险情的反映或处理时间推迟0.1~0.2s。  相似文献   
99.
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中国立足于经济发展阶段和全球可持续发展要求提出的一项战略目标。开展县级尺度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对指导区域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统计年鉴数据和夜间灯光遥感数据,探究成渝城市群碳排放和碳生态效应,并对碳生态压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成渝城市群土地利用净碳排放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289.90万t,且增速逐年减缓,主要碳源为建设用地,总体呈增长状态,年均增长291.70万t;林地是主要碳汇,呈缓慢增长。(2)碳源和碳足迹主要集中在成都市和重庆市主城区范围,部分分散在各地级市中心城区,碳汇主要分布在成渝城市群外围高山丘陵区,包括川西高原的部分区县、川东平行岭谷和重庆部分山区。(3)研究区总体呈碳赤字,碳生态承载力总体变化不大,碳足迹和碳赤字都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78%和12.18%。(4)高度碳生态承载力区主要分布在成渝城市群外围区县,高度碳生态压力区集中在以成都市和重庆市主城区为核心的区域以及各地级市主城区;研究区内部分区县碳生态压力有所缓解,但整体上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压...  相似文献   
100.
为了研究能源消耗碳排放的时空演变规律并进行“碳达峰”预测,该研究以山西省为例,基于1997-2020年夜间灯光数据反演该省碳排放量,并采用引力模型与标准差椭圆模型对高碳排放区展开为期20年的时空演变分析,通过长短期记忆网络模型对山西省“碳达峰”进行预测。结果显示,1997-2020年山西省碳排放量以5.8%的增长率呈上升趋势;太原市和大同市为高碳排放区,阳泉市为低碳排放区;太原对其周边城市碳排放产生明显引力作用,形成以其为中心的高碳排放区,碳排放重心由晋中地区向太原迁移;目前山西省煤炭产业仍然占据优势地位,但节能减排成效显著,有望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且峰值排放量为14.5亿t,研究结果将为区域社会经济绿色转型发展及碳减排机制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