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8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87篇
安全科学   30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71篇
综合类   409篇
基础理论   54篇
污染及防治   38篇
评价与监测   20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481.
杨再鹏 《化工环保》2007,27(4):314-318
提出了石化企业开展节水减污工作的总体思路,即以吨产品取水量为评价指标,以水平衡测试为手段,找出问题,采取措施。在对精对苯二甲酸、丙烯腈、腈纶、氮肥装置的实测和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发现的问题,在取水计量仪表、蒸汽凝结水、循环冷却水、管理制度、废水回用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节水措施。  相似文献   
482.
内蒙古农业灌区水循环特征及对土壤水运移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针对引黄灌区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及灌溉引起的环境问题,以内蒙古河套灌区为研究对象,从灌溉引水、用水、排水之间的转化关系为切入点,以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之间的水量平衡理论为基础,定量研究了河套灌区在人类影响条件下的水循环特征.结果表明:灌区内的水循环过程为灌溉(降雨)-下渗-潜水蒸发类型,降水的影响较小,以灌溉水的垂向入渗和潜水的蒸发蒸腾消耗为主,地下水消耗量大于补给量,地下水位呈逐年下降趋势.通过HYDRUS模型模拟计算了河套灌区不同灌溉时期(作物生长期和秋浇期)葵花根层(0~40cm)土壤水的动态规律.结果表明,灌区葵花土壤的水含量在生长期呈下降趋势;在秋浇期呈上升趋势.土壤水渗漏动态与灌溉或降雨关系密切,生育期、秋浇期土壤水渗漏量分别与相应时期的灌水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83.
在农业废水产生量较大的秋浇期,选取14条引水和排水渠中的灌溉引水和秋浇退水进行盐份含量及组分分析,并针对重点渠段进行了45d 的连续监测.结果发现,在各引水渠中盐分含量都较低,全盐量基本在300mg·L-1左右.排水渠中全盐量较引水渠中有大幅升高,其中第8灌域与第9灌域的排干渠中的全盐量达到 6000mg·L-1以上.水质综合分析表明,灌溉后退水都为盐碱水和重盐碱水.同时,排水渠中高含盐量是随着灌区的秋浇活动而持续发生的,并且与灌溉引水量成比例关系.研究表明,内蒙古农业灌区的秋浇活动是导致乌粱素海以及黄河中下游水中盐分含量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84.
采用索氏提取一气质联机的方法对辽宁省境内八大污灌区土壤中的多环芳烃和苯并[a]芘进行监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多环芳烃的检出率为89.1%,平均值为0.396mg/kg;苯并[a]芘平均值为0.010mg/kg。  相似文献   
485.
为了解污水灌溉对土壤及农田的长期影响,对李石污灌区13个监测点位的土壤质地、养分状况、重金属及有机物等指标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李石污灌区土壤质地以中一重壤为主,容重稍高,土地较为贫瘠;部分点住重金属含量超标,有机污染严重。  相似文献   
486.
大沽排污河污灌区土壤重金属富集特征和来源分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测定了天津大沽排污河污灌区耕作层(0~25cm)和底层(25~50cm)土壤中重金属、As、Fe及TN、TP和有机质等的含量,采用污染指数、相对富集系数和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重金属的富集特征和可能来源.结果表明, Hg、Cd、Pb和zn达到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 As、Ni和Cr达到一级标准.耕作层Hg的含量为0.323mg/kg,污染指数(CF)和相对富集系数(REF)分别为10.8和7.2,属于严重污染和重度富集, Cd的含量为0.341mg/kg, CF和REF分别为3.8和4.5,属于重度污染和中度富集, Pb、Zn和As的含量分别为44.7,108.29和11.2mg/kg, CF和REF均小于3,呈现中度污染和低度富集, Ni和Cr的含量分别为29.86和66.6mg/kg,基本没有富集. Hg、Pb和Zn在耕作层土壤中富集较严重, As在底层土壤富集较严重, Cd、Ni和Cr在两层的含量接近.与1985年的调查结果相比, Cd和As的含量有所增加, Hg、Pb和Zn的含量有所下降, Cr和Ni的含量略低于土壤环境背景值.通过聚类分析并结合大沽排污河污染源调查,表明Hg除受污水灌溉的影响外,燃煤释放的Hg可能是重要来源之一,也是As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Cd、Pb和Zn可能来自污水灌溉和大气沉降,以污水灌溉的贡献为主, Ni和Cr以自然来源为主.  相似文献   
487.
太原市污灌区地表土中有机氯农药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太原市污灌区地表土中有机氯农药(OCPs)分布特征,本文在太原小店区共采集了31个地表土样,应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检测土壤中OCPs的含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土中OCPs污染较轻,总OCPs浓度范围为2.01—47.20 ng.g-1(平均值为16.76 ng.g-1).其中总滴滴涕(∑DDT)浓度范围为0.27—37.93 ng.g-1(平均值为8.38 ng.g-1),总六六六(∑HCH)浓度范围为0.18—11.89 ng.g-1(平均值为3.37 ng.g-1),最高浓度均没有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Ⅱ级标准(农业土地).不同灌溉区OCPs浓度平均值顺序为:污灌区>清灌区>背景点,表明污水回灌对OCPs浓度分布具有一定的影响,同时通过比较各采样点中OCPs各异构体的组成发现,该区域HCHs、DDTs和硫丹农药主要来自于历史残留,部分区域曾使用林丹和三氯杀螨醇农药.对比各有机氯农药浓度地理分布特征,表明OCPs浓度分布与污水灌溉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488.
为科学合理地提出黄河干流兰州段城区污水处理厂出水排放限值,实施精准科学治污,持续改善黄河干流兰州段水环境质量,本文以兰州市城区四座有代表性的污水处理厂(西固、七里河安宁、盐场和雁儿湾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统计四座污水处理厂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中水回用率、主要污染物去除率及减排效果,分析四座污水处理厂入河排污对黄河干流兰州段水质的影响,梳理污水处理厂运行阶段的碳排放情况.结果表明:(1)兰州市城区四座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率低,介于0.86%~4.66%之间.(2)四座污水处理厂主要污染物的去除率高于国内污水处理厂主要污染物去除率的平均水平,COD、NH3-N年均减排量分别为114 584.1、8 234.6 t,减排效果明显.(3)在黄河枯水期上游来水水量小、水质接近或超出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水质目标限值的条件下,叠加区间其他入河排污口的影响,兰州市城区四座污水处理厂均按照设计规模及设计出水水质排污会对下游河段水质造成影响.因此,不能一味地追求出水水质,盲目提标改造,要综合考虑污水处理厂运行过程中的碳排放,在满足受纳水体水质目标前提下,统筹考虑减污降碳.  相似文献   
489.
保守性离子在包气带层状土中运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溶质在多层层状包气带土中运移规律,选取5种颗粒配比不同的土样填装成由粗及细和由细及粗两分层顺序相反的土柱,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保守性Br-在两种不同结构层状土中基本运移规律。研究得出:当土体表层遭受浓度为200 g/L Na Br一次性污染,在15 mm/12 h降雨强度下,Br-在第1、2层土体浓度经历快速上升段、峰值段、下降段3个阶段变化,第3、4、5层土体浓度经历上升段、平稳下降段。试验结束时,Br-在由粗及细的土柱中分布较均匀,在由细及粗的土柱中集中在表层;溶质穿透整个土柱的时间,由粗及细结构比由细及粗结构提前96 h。结果表明,在截污性能和延缓溶质向地下水补给方面,由细及粗结构均要优于由粗及细的结构。  相似文献   
490.
针对无明确化学计量关系、均相或非均相封闭系统的一次性化工过程中产生的具有固定组成的污染物,其单位产品污染物产生量(即产污系数)的实测会因产品加工周期与污染物产出量相脱节而得不到准确值.制革行业铬鞣工段的诸多工艺参数对皮中铬的吸收率具有显著影响,通过实验室试验及历年工艺手册数据整理,在建立单一工艺参数与铬吸收率之间的关系基础上,采用逐步优化回归分析法,建立了鞣制工艺参数与铬污泥产生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并与企业实测铬污泥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通过工艺参数计算的铬污泥产污系数完全可以反映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