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29篇
  免费   526篇
  国内免费   1523篇
安全科学   548篇
废物处理   175篇
环保管理   275篇
综合类   3732篇
基础理论   790篇
污染及防治   516篇
评价与监测   477篇
社会与环境   39篇
灾害及防治   26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165篇
  2022年   192篇
  2021年   264篇
  2020年   236篇
  2019年   248篇
  2018年   162篇
  2017年   173篇
  2016年   233篇
  2015年   246篇
  2014年   466篇
  2013年   339篇
  2012年   308篇
  2011年   365篇
  2010年   246篇
  2009年   255篇
  2008年   283篇
  2007年   456篇
  2006年   241篇
  2005年   193篇
  2004年   165篇
  2003年   154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123篇
  2000年   89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114篇
  1997年   89篇
  1996年   98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58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0 毫秒
11.
考察了阻垢剂种类、浓度、温度、pH值、金属离子种类等因素对金属与阻垢剂沉淀反应的影响,发现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阻垢剂会与钙离子生成沉淀,加大浓度后沉淀会溶解。经过分析发现,这几种阻垢剂与钙离子之间存在化学计量关系。  相似文献   
12.
合成麝香是一类近十多年才引起人们关注的有机污染物.合成麝香广泛分布于环境中.难降解,易生物富集,对水生生物和人体均呈现一定的生物毒性.文章对某一化妆品厂生产车闯内、外及工厂外的上、下风向大气中多环麝香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除ATⅡ之外,大气中检测出了五种多环麝香,其中作为对照点的上风向多环麝香总浓度为5.43ng/m3,而工厂室内、外及下风向的多环麝香浓度范围为17.25~5543.4ng/m3;气固分配实验研究发现,超过68.43%的多环麝香分布于气相中.  相似文献   
13.
钯离子液相催化氧化低浓度磷化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d^2+液相催化氧化低浓度PH3,考察了Pd^2+浓度、O2体积分数、PH3质量浓度、混合气流量、反应温度等因素对Pd^2+吸收液去除低浓度PH3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10mL Pd^2+浓度为0.112mol/L的水溶液作为吸收液净化含低浓度PH3的混合气,在反应温度22℃、O2体积分数5%、PH3质量浓度850mg/m^3、混合气流量190mL/min的条件下,印min之内PH3去除率保持在90%以上。Pd^2+浓度越高、O2体积分数越大、反应温度越高,PH3去除率越高;混合气流量越大,PH3去除率越低;反应温度越低、O2体积分数越大,PH3去除率的下降速率越小。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唯特净生物菌剂在延庆污水处理厂试运行中,解决了在贫营养状态下污泥浓度和污泥沉降比提升缓慢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大气二次污染物是新疆独山子区大气污染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大气中二次组分的转化过程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有着重要意义.对新疆独山子区2015年9月至2016年7月采集到的样品进行水溶性组分分析.结果表明,水溶性无机离子(TWSIs)表现出与PM_(2.5)一致的季节变化,为冬季(67.86μg·m~(-3))秋季(13.77μg·m~(-3))春季(10.09μg·m~(-3))夏季(4.85μg·m~(-3));冬季二次无机离子(NH~+_4、SO~(2-)_4和NO~-_3)占TWSIs的98%;结合气溶胶热力学模型(E-AIM)探讨独山子区大气颗粒污染物中颗粒相含水量以及颗粒酸碱性;表明独山子区颗粒物呈酸性,年均原位pH为0.81,其中冬季样品的pH(2.93)值最高;颗粒含水季节变化为冬季(331.32μg·m~(-3))秋季(5.91μg·m~(-3))春季(5.46μg·m~(-3))夏季(1.62μg·m~(-3));年均氮氧化率(NOR)和硫氧化率(SOR)分别为0.13和0.47,表明区域污染物存在二次转化;进一步分析表明颗粒相中的硫酸盐质量浓度受到颗粒含水量和颗粒酸碱度的影响较为明显;高的颗粒相含水条件下区域硝酸盐的形成主要以非均相反应为主.  相似文献   
16.
基于OMI数据的东南沿海大气臭氧浓度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臭氧监测仪(OMI)卫星反演数据,对2005—2018年东南沿海5省区域大气臭氧柱浓度数据进行提取及分析,探讨其时空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在时间变化上,14年间,该区域大气臭氧柱浓度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05—2013年臭氧柱浓度持续升高,最高值为324.52 DU,高值区不断向南部区域扩大;2013—2018年臭氧柱浓度呈下降趋势,最低值为228.27 DU,但在2017、2018年略有上升.②在空间分布上,臭氧柱浓度自北向南逐渐降低,高值区集中分布在江苏及浙江省北部;低值区集中于福建省南部及广东省大部分地区.③在季节变化上,大体呈现出春夏季高于秋冬季,高值区在春夏季交替出现,秋季略高于冬季,但差异不明显.④稳定性分析表明:研究区臭氧柱浓度整体呈现中部分散、南北部集聚、差异较显著的分布格局.⑤自然因素中,风向、气温均呈现显著正相关,江淮地区的梅雨季节(降水)及华南地区的台风和暴雨也起到显著作用.⑥人文因素中,臭氧柱浓度与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生产总值及机动车保有量均表现出正相关,其中,臭氧柱浓度与第二产业的相关度最高.另外,臭氧柱浓度与NO_x排放量表现出显著相关性.VOC_s对臭氧柱浓度的影响中,工业源是主控因素,交通源和居民源次之,电厂源对臭氧柱浓度的影响最弱.这进一步说明臭氧浓度的变化受到了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但气温、NO_x及VOC_s的排放是臭氧浓度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7.
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了长江支流沱江流域48个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OCPs)的残留水平,探讨了其分布和组成特征及其与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藻类有机质之间的关系,以及评估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沱江流域表层沉积物中OCPs的总含量为3.17~127 ng·g-1,其中六六六(hexachlorocyclohexane,HCHs)类农药的含量为2.83~86.0 ng·g-1,滴滴涕(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DDTs)类农药的含量为0.340~40.9 ng·g-1.OCPs空间分布特点为:上游 < 中游 < 下游 < 支流.HCHs和DDTs的组成成分分析表明,沱江流域存在林丹输入的现象,主要来自于历史残留,这与绝大多数流域的DDTs的输入状况相似.OCPs含量与TOC、藻类有机质含量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关系,表明藻类有机质在TOC对沉积物中的OCPs分配中起更为重要的作用.生态风险评估表明,沱江流域表层沉积物的有机氯农药存在较大的生态风险,可能对河流的底栖生物及生态环境造成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7》中的污水处理率指标是指污水处理总量与污水排放总量的比率,仅反映污水处理设施进水的处理水量,不能真实反映污染物减排效能。经分析,全国约45%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浓度低于200mg/L,本文研究以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修正《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7》中的污水处理率,修正后初步判断:全国污水处理率在57.9%~71.8%,各城市污水处理率较统计数据普遍低15~37个百分点。建议近期以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为抓手,聚焦进水浓度低、污水处理率低的重点城市,并给予中央资金倾斜支持,为针对性地打赢碧水保卫战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9.
成都市大气颗粒物粒径分布及其对能见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环境颗粒物分析仪(GRIMM180)对成都市2018年10月—2019年9月0.25~32 μm的大气颗粒物数浓度粒径分布进行观测,结合细颗粒物(PM2.5)质量浓度以及相对湿度(RH)、能见度、降水量等气象要素数据,分析了成都市大气颗粒物粒径分布及其与能见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成都市大气颗粒物以细粒子为主,0.25~0.5 μm的粒子数浓度占总数浓度的97.75%,数浓度谱呈单峰分布,2018年秋季、2019年夏季表面积谱呈双峰分布,2018年冬季、2019年春季表面积谱呈三峰,体积谱均为三峰分布;在不同RH区间,PM2.5质量浓度及数浓度均与能见度呈负相关,且其中0.25~0.5 μm粒径段的细颗粒物因为对可见光波段的米散射效应而对能见度产生较大影响;在不同RH情况下,不同粒径段颗粒物数浓度对能见度的影响程度有所差别:在低RH(<70%)下,0.25~0.3 μm粒径段粒子数浓度对能见度影响最大;在中等RH(70%~80%)下,0.3~0.5 μm粒径段粒子数浓度对能见度的影响最大;而在高RH(>80%)下,0.3~0.5 μm和0.5~1 μm粒径段粒子数浓度对能见度影响相当.  相似文献   
20.
利用大气O3探测激光雷达在深圳市东部生态区和西部城区同步开展垂直观测,探究了2018年深圳市O3立体分布在秋季光化学污染活跃期至冬季非活跃期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光化学反应活跃的10月,东部地面O3浓度相对于西部地面高出约128%;地面向上至450m,O3浓度在东部生态区发生快速降低,而在西部城区由于存在“滴定效应”,O3浓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450m~2km,东、西部O3浓度均随高度升高而降低,西部城区O3浓度水平超过东部生态区约30%;2km以上高空,东、西部O3浓度趋同(70μg/m3),并保持稳定,为具深圳市秋季O3污染过程提供了较高的大气背景浓度.高污染期间,深圳市大气边界层内O3浓度变化较为一致,西部高空的O3区域传输作用更加显著.秋季至冬季光化学反应逐渐减弱,深圳市O3浓度的水平和垂直空间差异逐渐减小,冬季的深圳市O3污染基本受大气背景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