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5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45篇
安全科学   52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48篇
综合类   683篇
基础理论   34篇
污染及防治   18篇
评价与监测   47篇
社会与环境   20篇
灾害及防治   2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 毫秒
921.
为定量评估近岸海域开发利用水平及沿海城市经济产业结构对海水环境质量的影响,本文以辽东湾近岸海域为研究对象,运用水质综合评价指数、内梅罗指数和主成分指数对近岸海域水质环境进行了评价;基于方差分解分析,研究了近岸海域开发利用水平、经济产业结构等对海水环境质量的影响贡献率。结果表明,大连和葫芦岛近岸海域水质环境显著优于辽河口附近的盘锦、营口和锦州;海洋功能区和海水质量指数具有一定的空间关联性,但不同功能区之间差异性不显著;海域开发利用水平和海水水质综合评价指数及内梅罗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性,沿海城市人均GDP和海水水质指数呈“倒U形”的库兹涅兹曲线关系;方差分解分析表明,海域开发利用强度能够累计解释海水环境质量变化的42.3%,经济产业结构能够累计解释海水环境质量变化的31.8%,海域开发利用水平和经济产业结构直接影响贡献率为16.5%,而自然地理位置与海域开发利用强度以及自然地理位置与经济产业结构交互作用的累计解释贡献率为58.9%。研究结果表明,围填海管控、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及沿海产业结构优化对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22.
青岛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生源要素分布及污染状况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青岛市近岸海域不同功能海区沉积物中生源要素分布及污染状况,于2017年11月在胶州湾、崂山近岸海域和青岛市文昌鱼保护区共采集了3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沉积物生源要素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及生物硅(BSi)的含量。青岛近岸海域TOC、TN、TP和BSi含量范围分别为0.21%~1.43%、0.02%~0.13%、0.06%~0.15%和0.26%~0.60%。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TN和TP含量较高,崂山近岸海域TOC较高,而文昌鱼保护区BSi含量较高。此外,胶州湾沉积物中BSi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说明海域硅藻生产力的下降。根据沉积物中TOC/TN摩尔比,崂山近岸海域沉积物中有机质为海源和陆源混合输入,而胶州湾和文昌鱼保护区有机质的主要来源为海源输入。生源要素污染评价结果显示,青岛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TOC含量未受到污染,而TN和TP则处于中等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923.
海床土体剪切波速(Vs )是确定海床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及土?海洋工程结构体系动力分析所必须的一个基本的土动力参数。结合某伶仃洋跨海通道海床钻孔实测 Vs剖面,基于目前现有的研究成果,分别采用线性模型、二次多项式模型、幂函数模型和对数函数模型对比分析了陆域土 Vs与深度 H 的经验关系式对该海域土 Vs的适用性, 得出结论如下:Vs?H 关系的二次多项式模型适用于该海域砂类土(粗砂、细砂、粉砂)Vs的预测,Vs均随 H 的增大而增大;现存的陆域土 Vs?H 关系不适用于该海域黏性土(粉质黏土夹砂、粉质黏土)Vs的预测。引入土的密度 ρ 作为另一变量,建立了基于双变量 Hρ 的海域黏性土 Vs的预测模型。此外,该海域淤泥和淤泥质土由于埋深较浅、土质柔软,其 VsH 无明显的相关性。该成果可为伶仃洋海域工程建设中海床土体 Vs的确定提供科学的预测依据。  相似文献   
924.
本研究对2021年和2022年江苏近岸海域城市(连云港、盐城、南通)重点海产品石油烃含量进行了监测,分种类对石油烃含量分布和近岸城市污染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石油烃污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苏近岸海域海产品普遍存在石油烃污染,但大部分含量较低,石油烃含量范围为ND~25.1 mg/kg(湿重,下同),平均含量为6.1 mg/kg;从海产品类别来看,双壳类>头足类>甲壳类>鱼类,整体上呈现鱼类含量较小的趋势;3个抽样城市,连云港海产品石油烃检出率最低,推测可能与区域性污染有关。海产品的污染指数为0~1.02,平均值为0.53,97.1%的海产品污染指数小于1。综合来看,大部分鱼类和头足类未受石油烃污染,甲壳类未受或受到轻度污染,双壳类受到轻度污染,未出现重度污染。2021年和2022年,江苏近岸海域监测的海产品大部分未受到石油烃污染或受到轻度污染,生物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925.
入湖河流沉积物营养盐的释放制约了河流与太湖水环境的改善。因目前对太湖岛上入湖河流沉积物氮、磷特征及其对水质的响应研究较少,笔者于2020年10月采集西山岛15个代表点位的沉积物样品并测定了其氮、磷含量,进行沉积物对不同初始浓度氨氮(NH4+-N)、磷酸盐(PO43--P)的吸附-解吸模拟实验;研究各点位沉积物对水质的响应,确定了需水质管控与沉积物疏浚的点位。结果表明,西山岛河流沉积物总氮、总磷平均含量分别为8.97和2.90 g·kg-1;沉积物活性氮、磷平均含量分别为3.77和1.29 g·kg-1,存在较高的氮、磷释放风险。根据模拟实验结果,7个点位的沉积物NH4+-N和9个点位的沉积物PO43--P处于解吸状态,磷的解吸现象更为严重。通过研究入湖河流沉积物对太湖水环境的影响发现,为维持太湖水环境的稳定,点位CZ1、CZ5在原位水质下仅需进行外源管控,点位CZ4的沉...  相似文献   
926.
近岸海域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站位的布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质自动监测将是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的一个发展趋势。通过分析现有近岸海域自动监测站在站点布设过程中的经验,对近岸海域自动监测系统站位的设置原则、技术要求、基本条件及注意事项等进行阐述,为后续近岸海域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27.
俚岛湾海域砷的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威海俚岛湾养殖区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了俚岛湾海域表层海水和沉积物中总砷的分布特征,并综合评价了砷的污染状况及潜在生态风险。俚岛湾海域表层海水总砷浓度为1.78~2.78μg/L,平均浓度为2.20μg/L,比大洋水略高,俚岛湾海域海水水质较好,未受到砷污染;海水中砷的季节变化为夏季较高、秋冬季基本稳定、春季最低。俚岛湾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砷的平面分布呈现出由近岸向远岸降低的趋势,砷含量的年际变化甚微,基本保持稳定的水平;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重金属质量基准法对沉积物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砷污染水平较低,属于低潜在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928.
2021 年 11 月 17 日江苏盐城近海区域发生 MS5.3 地震,该地震的发震机制及其原因引起地球科学家的广泛关注,为分析地震发生的原因,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场的精确确定是必要的。本研究综合多种机构的震源机制解数据确定了可信的震源机制中心解。为保证震源区域应力场求解的精度,本文搜集了地震周围 2016 年以前的历史震源机制解数据,并利用地震观测报告,得到 22 个 2016 年之后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使用结合后的震源机制解数据求解了江苏盐城海域 MS5.3 地震周围的应力场。最终结果为:江苏盐城海域 MS5.3 地震的震源机制中心解节面 I 走向 104.95°,倾角 70.91°,滑动角 26.45°,节面 II 走向 5.70°,倾角 65.11°,滑动角 158.86°;研究区域的主压应力呈 ENE‐WSW 向分布,主张应力呈 NWN‐SES 向分布。将应力场投影到震源机制中心解节面上,发现两个节面均处于相对剪应力很高的水平,说明此次地震是在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发生在剪应力最大释放节面上的地震,是应力积累后的一次正常释放,周边再次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减小。考虑到应力场投影到节面 II 的相对剪切应力较节面 I大,并且节面 II与苏北—滨海断裂走向更为接近,确定节面 II为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面。  相似文献   
929.
在对上海市金山三岛自然保护区陆域生态系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对其进行生态健康状况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该陆域生态系统综合健康指数(CEI)为0.648,保护区的生态质量一般,生态系统稳定性差,自我恢复能力不强。建议采取一定的人为干预措施来保护金山三岛陆域生态系统,使其朝更优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30.
主要采用等标污染负荷、营养状态指数、生物综合毒性指标和GIS手段,通过对秦皇岛海域3个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水质因子调查,考察典型陆源入海排污对邻近海域富营养化及生物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蒲河、人造河和洋河入海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比分别为36.9%、61.1%和2.0%,其中大蒲河和人造河对该海域污染负荷比的贡献达98%,为主要污染源;邻近海域主要超标污染物为PO3-4和DIN,PO3-4浓度与NQI相关分析(r=0.76,P=0.004 6)和GIS空间对比表明,PO3-4可能是造成该海域富营养化的主要因子。NQI和发光细菌发光抑制率的空间分布特征表明,该海域受陆源排污的影响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