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8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87篇
基础理论   17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湄洲湾贝类养殖滩涂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2005年6,9、12月和2006年3月在湄洲湾灵川贝类养殖滩涂6个取样站采集的大型底柄动物四个季度的定量样品,运用Brey的经验公式进行了大型底柄动物柄息丰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研究计算.整个研究区域大型底柄动物年次级生产力平均值为34.70 g(AFDW)/(m2·a),年平均P/B值为1.32.秋季(9月)的大型底柄动物的次级生产力高于其它季节,而多贝类和寡贝类养殖断面大型底柄动物的次级生产力差异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2.
渤海沿岸底栖贝类体内微污染物残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第二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数据以确定渤海沿岸站位底栖贝类体内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含量范围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沿岸贝类体内Cd的含量普遍较高,而As、Hg和Pb的浓度水平大多较低.辽东湾沿岸贝类体内检测到较高的DDT显示附近区域有新的DDT输入.PCBs的生物残留量以莱州湾近岸为最高,其次是渤海湾近岸;酞酸酯的生物残留主要出现在莱州湾和辽东湾沿岸站位.渤海沿岸大部分站位贝类体内DDTs组份含量已超出相应的USEPA人体健康和野生动物的质量基准,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03.
广东近岸海域2005年春季的腹泻性贝毒素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5年春季,在广东省近岸海域的27个采样点进行了贝类样品采集,共采集了35个品种的120个样品.用小白鼠生物法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无论从检测的样品总数或者从检测的生物品种还是从采样的地理位置来看,DSP毒素的检出率和超标率均较高.DSP染毒的生物品种较多,但不同的生物品种的检出情况不同,在受检样品数量较多的品种中,超标情况最多的是波纹巴非蛤,其次是牡蛎和翡翠贻贝.DSP染毒贝类的地理分布范围较广,几乎覆盖了整个广东省沿海,包括了广东省12大重点海湾海水养殖区,从采集的生物品种数量较多的几个海域来看,北津港(东平)的超标率和检出率均为最高,而水东港(水东)的超标率和检出率均为最低.其它海域DSP染毒的情况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04.
按照<海洋监测规范>相关方法要求,分别于2010年3月、5月对江苏如东滩涂文蛤产地环境中大肠菌群和细菌总数以及各环境因子进行调查检测,分析研究该环境中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的分布特征、污染程度以及与各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并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评价其受大肠菌群污染状况.结果表明,表层海水细菌总数范围10~4.8×104/mL,平...  相似文献   
105.
海洋生物样品中多溴联苯醚和多溴联苯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气相色谱-负离子化学源/质谱法(GC-NCI/MS)应用于分析海洋生物中五种多溴联苯醚(PBDEs)和五种多溴联苯(PBBs)残留.样品以正己烷/丙酮(1:l,v/v)作为提取剂,采用超声萃取法,提取液经酸性硅胶和中性硅胶层析柱净化和正己烷洗脱后,以PCB-103为内标物和GC-NCI/M的选择离子监测方式(SIM)...  相似文献   
106.
类立克次体的感染可以引起海洋贝类病害的发生,并且有时会导致贝类的大规模死亡,成为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海洋贝类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本文首先从海洋贝类类立克次体的分类地位、宿主种类及地理分布、海洋贝类类立克次体及其包涵体的生物学特征、致病性、传播途径、检测与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文章提出对海洋贝类类立克次体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分析了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展望了此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7.
在众多海洋突发事故中,尤以石油泄漏最为常见,严重的海上漏油事故往往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重大损害。石油烃组分复杂,在环境中难以降解,易于在海洋生物体中富集,并且石油烃还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三致”效应,对海洋生物的生长、生存和繁殖有严重的影响。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石油烃组分对双壳贝类毒性影响的相关研究,包括毒性机制、富集规律、对贝类抗氧化酶系统的破坏和基因的影响。最后对双壳贝类中石油烃毒性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双壳贝类毒性机制和海洋污染修复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8.
黄渤海沿岸经济贝类体中重金属残留量水平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以1990年7月~12月中国黄渤海沿岸经济贝类体内重金属分析数据为基础,探讨了黄渤海沿岸主要经济贝类体中5种重金属(Cu、Pb、Zn、Cd、Cr)含量水平及污染特征。其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只有铜未超过双壳类软体动物评价标准。重金属残留量平均水平为黄海沿岸大于渤海沿岸。不同种类双壳类软体动物对5种重金属富集能力存在着差异,牡蛎对铜、锌的富集能力比其他贝类高40~100倍,毛蚶对镉、铬的富集能力比其他贝类高5~58倍。此沿岸的紫贻贝、牡蛎、文蛤、毛蚶等可作海洋污染生物指示种。  相似文献   
109.
黄渤海沿岸经济贝类体内的石油烃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1990-97-1991-12期间,监测了黄渤海沿岸经济贝类体内的污染物残留量,计算了沿岸软体动物体内石油烃含量的本底值为3.47-19.7mg/kg,用本底值的上限作为评价标准,对沿岸贝类的石油污染状况,按污染程度做了海区划分,结果是大连湾,长江口,锦州湾的经济贝类是石油烃污染严重的区域。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