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1篇
  免费   138篇
  国内免费   414篇
安全科学   39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722篇
综合类   1596篇
基础理论   542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50篇
评价与监测   107篇
社会与环境   727篇
灾害及防治   63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108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110篇
  2017年   168篇
  2016年   156篇
  2015年   136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200篇
  2012年   196篇
  2011年   226篇
  2010年   195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62篇
  2007年   235篇
  2006年   216篇
  2005年   157篇
  2004年   150篇
  2003年   143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7篇
  1975年   9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对深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研究黄土丘陵子午岭林区5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剖面有机碳分布特征,分析了天然乔木林转变为人工乔木林、天然乔木林转变为农田、天然灌木林转变为农田及撂荒后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同时,以浅层(0~100 cm)土壤为对照,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对深层(100~200cm)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00 cm剖面上,天然乔木林、天然灌木林、人工乔木林、撂荒地、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5.85、3.96、4.98、3.09、3.20 g·kg-1,天然乔木林、人工乔木林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天然灌木林、撂荒地和农田(p0.05).各土地利用类型下浅层和深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占0~20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的58%~73%和27%~4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浅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但深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不大.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影响显著.天然乔木林转变为人工乔木林、天然乔木林转变为农田、天然灌木林转变为撂荒地、天然灌木林转变为农田4种土地利用转变方式0~20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减少了9.68、52.90、20.20、12.49 t·hm-2,减幅为7%、39%、21%、13%,其中,浅层土壤减少了2%~48%,深层土壤减少了12%~22%.相对于林地开垦为农田而言,农田退耕还林后土壤有机碳的恢复要慢得多.研究结果揭示了浅层和深层土壤有机碳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敏感性,反映了深层土壤有机碳具有较大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42.
江汉平原农田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变化特点:以潜江市为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以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的潜江市农田土壤(水田、旱地)为研究对象,于2011年实地采样分析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的分布现状,并对比第二次土壤普查(1983年)资料,探讨28 a来江汉平原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分布与变化特点.结果表明,2011年潜江市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为30.50 t·hm-2,碳储量为452.82×104t,与1983年相比有明显下降,下降速率分别为0.10 t·(hm2·a)-1和1.53 t·a-1,碳储量共损失了9%.两个时期水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均明显高于旱地土壤,分别是旱地土壤的1.6倍和1.3倍,但是经过28年的常规耕作管理,水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呈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0.23 t·(hm2·a)-1,导致的有机碳损失为52.83×104t,损失比例达16%;而旱地土壤有机碳则以0.05 t·(hm2·a)-1的速率缓慢增长,碳储量共增加了8.57×104t,增加比例为5%,远不能抵消水田土壤的有机碳损失.水田土壤碳储量的损失主要来自于低产潜育型水稻土碳密度的大幅下降所致(尽管其所占面积比例较小),其碳损失量占水田碳损失量的比例达80%;其次为占水田面积比例最大的潴育型水稻土,其碳损失量占水田碳损失量的15%.旱地土壤碳储量增长缓慢,完全来自于面积占96%的灰潮土有机碳密度的增长.因此,江汉平原区水田土壤有机碳的变化决定了农田土壤有机碳的整体动向,今后需着力提升有机碳下降迅速的低产水田以及面积较大的土壤类型的有机碳积累和固持能力.  相似文献   
943.
韩云芳  韩圣慧  严平 《环境科学》2015,36(7):2395-2404
本研究采用区域氮循环模型IAP-N估算了2011年安徽省县级共计7种农用地类型的N2O排放,估算所需的统计数据来源于安徽省各市统计年鉴,排放因子来源于已发表文献中的观测数据.结果表明,2011年安徽省农用地N2O总排放量(以N2O-N计)为3.51万t.其中,直接排放2.76万t,间接排放0.66万t,田间秸秆燃烧排放0.08万t.淮北平原(Ⅰ区)和沿江圩丘(Ⅱ区)是安徽农用地N2O主要排放区,对农用地N2O总排放的贡献分别为41%和35%.单纯旱作农田是各区最主要的直接排放源,约占直接排放的74%.Ⅱ区和Ⅲ区水旱轮作中的旱作地N2O排放居第二位(分别占Ⅱ区和Ⅲ区直接排放的19%和14%),Ⅳ区的果园茶园N2O直接排放居第二位(占Ⅳ区直接排放的22%).间接排放源中由大气氮沉降引起的N2O排放占三分之二.该研究结果可为决策者合理利用肥料,制定安徽省农业土壤温室气体减排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44.
Numerous innovative approaches to mitigate effects of excessive emission of greenhouse gases (GHGs) on global climate change are being proposed and formulated. Sequestering carbon to terrestrial ecosystems represents one of the important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s. Reforestation through converting various non-forest lands to forests is undoubtedly an important dimension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Using Liping County in Guizhou Province as a case region,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perceived change in social and economic livelihoods of peasants and the factors responsible for the variations in the change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reveal that socio-economic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the government-financed project are multifaceted and profound. Because of the financial subsidies provid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his environmental action in many aspects can be regarded as a poverty reduction measure in the underdeveloped area where rural poverty is widespread. A majority of peasant households have benefited from project participation. The land conversion project with continued financial support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s of traditional rural society in remote areas to a more mobile, less subsistence agriculture-based, and open society.  相似文献   
945.
Through interpreting Landsat TM images,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China in 2000. It calculates rural residential land percentage for every 1-km2 cell. The entire country is divided into 33 regions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 patterns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during the 1990s. According to the remote sensing survey, the rural residential land increased by 7.88 × 105 ha in the 1990s. The increment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was 0.55 million ha in 1990–1995 and 0.23 million ha in 1995–2000. In 1990–1995, rural residential land increased dramatically in the eastern regions such as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Pearl River Delta, and North China Plain, accounting for 80.80% of the national growth; the expansion in the western regions was much more moderate. In 1995–2000, the expans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in eastern regions slowed, accounting for only 58.54% of the increase at the national level, whereas the expansion in the western regions accelerated. Rapid rural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resulted from increasing home construction and the limited control on rural land. The great regional disparity reflected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land-use policy change. Our finding shows that nearly 60% of the rural residential area came from cropland.  相似文献   
946.
区域土地整理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补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降低土地整理对生态系统影响的负面效应,提出了生态补偿的经济措施、社会措施和生态措施.结合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重点项目的规划设计,重点讨论了土地整理生态补偿的生态措施,主要通过农地平整工程设计、道路工程设计、农田灌排工程设计的生态学方法及生态边界设计等来实现.  相似文献   
947.
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的全国土地利用变化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冉圣宏  吕昌河  贾克敬  齐永华 《环境科学》2006,27(10):2139-2144
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校正,并以此为基础,计算了自上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以来(1996~2004年)我国不同省市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服务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该时期内全国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生态服务功能整体增加了0.91%.其中正向变化最大的省份是天津市,其生态服务功能增加了5.69%;负向变化最大的省份是上海市,其生态服务功能下降了9.79%.对不同生态服务类型的变化分析表明,生态服务中气候调节功能增加最快,1996~2004年间全国增加了3.43%;生物资源控制功能下降最快,期间下降了2.26%.研究还认为,引起我国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该时期内全国水域面积和林地面积的增加导致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增加,而城市建设用地和交通用地的增加导致了全国生态服务功能的下降.  相似文献   
948.
太湖丘陵地区农田氮素迁移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王鹏  高超  姚琪  韩龙喜  申霞 《环境科学》2006,27(8):1671-1675
在太湖丘陵地区选择4种有代表性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野外原位试验,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氮素随地表径流迁移的时空分布特征.试验结果表明,随地表径流迁移的农田氮素以氨氮为主,其“次降雨径流平均浓度”中位值占总氮的44.5%,亚硝态氮浓度最小,仅占1.8%.地表径流中的氮素浓度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其分布主要受降水量、气温等气象条件以及农事活动的影响.总氮、氨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多场降雨径流平均浓度”的时间变异性依次减小.菜地径流中总氮、氨氮和硝态氮以及竹林亚硝态氮的SMC值最高,不同土地利用下氮素浓度的空间分布主要与施肥条件以及植被覆盖度有关.各氮素形态SMC值的空间变异性小于其时间变异性.旱地和菜地的氮素迁移通量大于板栗林和竹林,径流量是导致迁移通量存在显著差异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949.
城市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分类控制对策   总被引:21,自引:9,他引:12  
郭青海  马克明  杨柳 《环境科学》2006,27(11):2170-2175
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流域水质的主要因素,加强土地利用管理是提高流域水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以武汉市汉阳区为例,利用逐步回归模型分析了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与流域湖泊水质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农村居民地、城市居民地、商业用地和滩地等用地类型是城市湖泊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基于土地利用类型,流域中的17个汇水单元可聚为3类,分别以农村居民用地,城市居民用地和商业用地,滩地为主.依照各类汇水单元的景观结构特点,针对性地提出了非点源污染的分类控制措施,简化了控制措施和提高了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950.
北京市丰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十年来.北京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建设用地不断向外扩展。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异常明显。丰台区作为北京城市边缘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具有典型性,在分析丰台区12年间土地利用的类型变化、数量变化、程度变化和区域变化特征基础上。对形成这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从社会经济方面进行了剖析,并在统计软件SPSS的支持下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指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大。土地利用程度增加;耕地、园地和未利用地净减.而建设用地和林地净增.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驱动力主要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高.并且这些因素的驱动力指数是逐年增加的。政策的干预作用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