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8篇
  免费   138篇
  国内免费   272篇
安全科学   202篇
废物处理   22篇
环保管理   75篇
综合类   623篇
基础理论   145篇
污染及防治   102篇
评价与监测   90篇
社会与环境   37篇
灾害及防治   6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31.
王海林  辛国兴  朱立敏  薛松  聂磊  郝润 《环境科学》2021,42(11):5193-5200
选取衡水市3家典型橡胶制品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GC-MS/FID对其VOCs排放特征进行研究,并运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系数(maximum incremental reactivity,MIR)和气溶胶生成系数(fractional aerosol coefficient,FAC)分别对其臭氧生成潜势(ozone formaiton potential,OFP)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SOA)生成潜势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橡胶制品行业的VOCs排放种类主要包括烷烃类、酮类、醛类、醇类和苯系物等.对于传统的只有炼胶工艺和硫化工艺的橡胶制品企业,其特征污染物主要为酮类和醇类,而对于涉及涂胶工艺和喷漆工艺的橡胶制品企业来说,其特征污染物为苯系物.对典型生产工艺的臭氧和SOA的生成潜势进行了评估:臭氧影响方面,对于不涉及涂胶和喷漆工艺的橡胶制品企业,臭氧生成贡献主要来自于含氧烃,对于涉及涂胶和喷漆工艺的企业,由于胶黏剂和漆料等有机溶剂的大量使用,苯系物对臭氧生成的贡献还是要远远大于其它VOCs物种,占到了VOCs总贡献的82.9%;SOA影响方面,橡胶制品企业的SOA贡献基本全部来自于苯系物,其中炼胶和硫化环节的贡献非常小,SOA贡献的主要来源是涂胶和喷漆环节,其中又以喷漆环节的贡献最大.因此,对于只有炼胶和硫化等工艺的传统橡胶制品企业,应优先控制含氧烃的排放,而对于涉及涂胶和喷漆等工艺的橡胶制品企业,应优先控制苯系物的排放.  相似文献   
932.
大气是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污染物迁移扩散的重要介质,也是污染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因此,大气中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采集雪样和降雪后连续24 h内的大气样品,对16种多环芳烃(PAHs)进行了分析,对降雪后大气中PAHs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6种PAHs在降雪中的检出率为100%,菲的浓度最高(538.3 ng·L-1),其次是萘(509.1 ng·L-1)和荧蒽(429.9 ng·L-1),说明降雪能够对大气中的PAHs进行去除.降雪后大气中PAHs的浓度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规律,高浓度出现在汽车尾气排放量最大的上下班期间,低浓度则出现在人类活动少的时间段,说明人类活动是大气中PAHs浓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降雪后24 h内大气中PAHs在气相和颗粒相间的比值变化较小,其组成主要受PAHs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特征分子比值法表明,降雪后24 h内大气中PAHs主要来源于固体燃料燃烧源和液体燃料的燃烧源.  相似文献   
933.
基于2016—2018年安徽省68个国控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的臭氧(O_3)监测数据,研究分析了安徽省O_3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安徽省O_3污染程度呈现逐年加重趋势,并有显著的季节和月度变化特征。2016—2018年,各年度单月O_3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质量浓度第90百分位数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9月、5月、6月。O_3日变化趋势为典型的单峰形,各年度最低值出现在晨间07:00左右,最高值则是在15:00—16:00。全省O_3浓度总体上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空间特征。温度、相对湿度与O_3浓度分别呈现显著正相关、负相关,但在不同季节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春秋季温度与O_3浓度的相关性好于夏冬季,夏季相对湿度与O_3浓度的相关性最为显著。O_3浓度在平均风速为2.1~2.2 m/s时更易出现超标。中部和北部城市在东南风的作用下易出现O_3超标并达到O_3浓度高值,而南部地区在风向为西风时更容易出现O_3超标。  相似文献   
934.
Subway systems are indispensable for transportation in modern cities, with the air being easily polluted by microbes owing to the enclosed and crowded environment. The micro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ubway aerosols have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researchers worldwide during recent years. This review aimed to evaluate the sampling and analyzing methods suitable for detecting airborne microbes in subway systems. Active air sampling methods and molecular biology techniques based 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such as 16S rRNA gene sequencing, metagenomics, and quantitative PCR demonstrated great potential in microbial analysis of aerosols because they can provide accurate and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airborne microbes, as well a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ir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were also discussed by critically reviewing worldwide literature on subway microbiome studies. The concentration and composition of airborne bacteria and fungi in subway can vary dramatically with time and space. The critical factors determining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include temperature, relative humidity,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number of passengers, presence of platform screen door, ventilation systems, and so on. The review suggests that future studies on standardized sampling and analyzing protocols are required to obtain contamination levels of subway airborne microbes and to establis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bial monitoring data and public health risks. © 2018 Science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935.
为研究不同氧气浓度对煤自燃反应能级的影响,基于热重实验分别得到6个不同氧气浓度下的煤自燃特征温度点,通过计算不同阶段内煤自燃的反应动力学参数分析氧气浓度与煤自燃反应能级关系。实验结果表明:n≠1时,氧气浓度对煤自燃反应能级(n)的影响在不同温度段内的影响不同;氧气浓度与T1,T2,T3特征温度点的关系曲线变化趋势不明显,T4~T8温度点与氧浓度的关系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936.
为研究卸荷速率对岩爆的影响,采用岩石真三轴伺服诱变试验系统对大理岩进行不同卸荷速率下的岩爆试验,收集试验后得到的碎屑。通过对碎屑质量、粒径以及基本尺度的测量,得到碎屑的尺度特征以及不同粒径质量的分布特征;同时对所得到的碎屑进行分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岩爆过程中,存在大量破碎的块状、板状、片状以及薄片状碎屑携带大量动能向临空面崩落,其携带的动能是由岩体自身储存的能量转化而来;卸载速率对岩爆的剧烈程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卸荷速率越快,发生岩爆时其程度越剧烈。  相似文献   
937.
对某畜禽养殖废水连续采样,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畜禽养殖废水的三维荧光特性.结果表明:该废水的三维荧光光谱有两个荧光峰,分别为270 nm/297 nm和315 nm/410 nm,两峰的强度之比为3.45~4.94;该畜禽养殖废水由蛋白质、腐酸、尿液及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组成;各峰的峰位置及峰强度比值都可作为判断废水是否为该...  相似文献   
938.
三峡水库蓄水初期水生态环境特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以2003年10月和2004年4月的两次现场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三峡水库蓄水初期的水生态环境特征。结果表明,蓄水初期水库水体交换能力减弱,水库有机污染甚微,但水体TN、TP浓度偏高,水库整体处于中营养状态;根据水生态环境特征的差异性,水库水域可划分为3种类型区,即坝前水域、库区干流水域以及库区支流洄水河段。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流速、营养盐含量及水温是影响水生态环境特征的主要因素,而由于各类型区的TP、TN等营养盐含量均较高,水温及流速已成为三峡水库水生态环境特征的控制性因子。探讨3类不同水域的富营养化敏感性,表明坝前水域及库区支流洄水河段是库区未来富营养化的敏感水域。  相似文献   
939.
The purpose of every water utility is to provide consumers with drinking water that is aesthetically acceptable and presents no risk to public health. Several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to analyze people's perception and attitude about the drinking water coming from their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s. The goal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water quality and the geographic location of consumers within a distribution system on consumer perception of tap water. The study is based on the data obtained from two surveys carried out in municipalities of the Quebec City area (Canada). Three perception variables were used to study consumer perception: general satisfaction, taste satisfaction and risk perception. Data analysis based on logistic regression indicates that water quality variations and geographic location in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consumer perception. This impact appears to be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residual chlorine levels. The study also confirms the importance of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consumers on their perception of drinking water quality.  相似文献   
940.
21世纪以来 ,我国的肉制品产销量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 ,将成为居民的肉类消费主流。现阶段 ,国内肉制品物流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因温度变化、微生物侵蚀、有害物质污染等使肉制品对人体产生毒害 ,特别是肉制品销售物流安全直接关系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为此 ,在肉制品加工企业销售物流现场调研基础上 ,重点分析了肉制品销售物流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并根据肉制品的产品特性和销售物流特性研究成果 ,提出肉制品销售物流的安全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