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9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202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76篇
综合类   551篇
基础理论   89篇
污染及防治   24篇
评价与监测   56篇
社会与环境   25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21.
PAHs的生物富集性使其在养殖海域的研究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流沙湾海水PAHs污染的特征是2-3环的化合物为主要污染物,总体浓度水平较低,但变化大;内湾PAHs含量较外湾高,与各站点所在位置,水体交换以及污染源有关;由菲/蒽和荧蒽/芘7、种化合物的线性相关性,以及主因子成份分析得出流沙湾PAHs的污染源主要为石油源和燃料燃烧等混合源。  相似文献   
822.
泉州湾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含量及风险评估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参照美国EPA 8000系列方法及质量保证/质量控制(QA/QC),将泉州湾表层沉积物分为上(0~2 cm)、下(2~10 cm)2层,分析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OCPs)含量特征.结果表明,OCPs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内湾、秀涂-石湖一线和外湾,吸附性强的硫丹硫酸盐、七氯环氧化合物倾向于在上层富集.残留有机氯农药的降解主要发生在厌氧环境下,上层降解程度大于下层.西南偏南向潮流造成来自江河的污染物长期滞留,降低了内湾自净化能力.对照Ingersoll风险评估标准,认为泉州湾上、下层沉积物中有机残留具有较高的生态风险性,会对该海域深水养殖和底栖食泥生物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823.
渤海湾天津段潮间带沉积物柱状样重金属污染特征   总被引:35,自引:9,他引:26  
2003-11采集了渤海湾天津段北至大沽口,南到岐口海域潮间带3个沉积物柱状样,对沉积物的粒度、有机质、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对渤海湾潮间带沉积物柱状样的地化性质、重金属污染概况以及重金属的空间、垂向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渤海湾潮间带沉积物由北至南逐渐变细,大沽口和独流减河口海域的沉积物主要是极细砂-粉砂-细砂组成,岐口海域潮间带沉积物主要组分是粉砂和极细砂.3个柱状样的垂向粒度分布趋势表明渤海湾潮间带沉积物自下向上有“粗化”的趋势.Fe、Al、Mn3种元素的空间分布与沉积物的粒径呈显著的负相关性,即Fe、Al、Mn含量主要分布在粒度较细的沉积物中.渤海湾潮间带主要重金属污染元素是Pb、Zn、Cd 3种.通过归一化研究,这3类重金属元素在沉积物中有很明显的人为污染痕迹,含量远远高于其相应的环境背景值.  相似文献   
824.
根据2002至2003年福宁湾海域的监测资料,研究该海域PO4-P、DIN的时空变化特征、营养程度现状以及本海域的营养盐限制因子.研究表明:PO4-P、DIN含量均呈冬季最高、夏季最低;福宁湾海域季度平均E值为1.48,水体已呈现富营养化状态;N/P〉16并不是福宁湾海域爆发赤潮的必要条件;福宁湾海域N/P值长期保持较高,秋、冬季N/P值较为稳定;PO4-P为福宁湾海域浮游植物生长营养盐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825.
洋山岛周围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根据2004年2月、5月和8月对杭州湾附近水域(30°32′~30°50′N、121°53′~122°17′E)20个取样站3个航次的采泥样品和阿氏网样品,结合2001年和2003年的同步资料,对底内动物和底上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栖息密度、重要种的优势度、群落多样性和结构及时间空间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底内动物共出现17种,种类组成贫乏,优势种变化明显,生物量较1982~1983年杭州湾调查资料有一定降低,物种多样性指数低并有下降趋势,群落结构极不稳定;底上动物底栖动物40种,组成有明显季节和年度变化,与2001年和2003年的同期资料相比,生物量有一定上升,优势种的种类及优势度有较大变化,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群落结构季节和年际演替现象明显。生物多样性研究发现洋山岛周围水域春季群落多样性较高。  相似文献   
826.
海河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对海河及邻近海域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海河沉积物已遭受重金属污染,其重金属含量高于渤海湾,而且峰值最高的区域出现在工业发达、人口密集的天津市区和塘沽区。将海河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不同颗粒组分的复合体进行分离,并进行了重金属含量的测定。结果进一步证明,重金属含量随沉积物复合体颗粒尺寸增大而减小。同时表明,渤海湾表层沉积物复合体比海河的颗粒大,砂质含量比海河高。渤海湾细小颗粒(<20μm)复合体含量(62.42%)低于海河(70.24%),而渤海湾粗砂(>200μm)组分(31.17%)比海河(17.83%)高得多。海河各粒级复合体上Cu、Pb、Cd的含量明显高于渤海湾中各粒级相应的重金属含量,平均是渤海湾的2倍左右,Cr在海河与渤海湾各粒级含量相对来说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827.
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在厦门同安湾赤潮短期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利用2005年同安湾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了同安湾赤潮前和赤潮中的实时在线监测资料,并与相关资料进行比对。初步建立数理统计预报和经验预报两种预报模式,进行同安湾2种藻类(中肋骨条藻、旋链角毛藻)赤潮短期预报。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可提前1~3 d对同安湾的中肋骨条藻或旋链角毛藻赤潮进行预警。同安湾在线监测的赤潮预警值初步定为:溶解氧饱和度105%、叶绿素8.0μg/dm3。  相似文献   
828.
哑铃湾网箱养殖海域沉积物中的硫化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2年4月到2003年1月,分四个季度采集了哑铃湾养殖区、非养殖区和网箱周围的沉积物样品,分析了硫化物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养殖区沉积物硫化物的含量范围为(109.85~2375.56)×10-6,平均值656.36×10-6,非养殖区含量范围为(46.70~407.56)×10-6,平均值为147.05×10-6,养殖区远远高于非养殖区,硫化物的含量随养殖年限的增加而增加。网箱养殖对周围沉积物的影响,在50 m的范围以内。沉积物中硫化物和有机质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二者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根据全国海岸带污染调查有关底质硫化物污染的评价标准(300×10-6)对哑铃湾进行评价,养殖区各点均有超标,而非养殖区各点则均未超标。与其它海湾比较来看,哑铃湾养殖区硫化物含量与南澳湾、大连湾和红海湾虾池相当,大于深圳湾;非养殖区含量小于南澳湾和大连湾,与深圳湾接近,但大于红海湾的自然海域含量。  相似文献   
829.
Three sediment cores were collected in November 2003 from Dagu estuary to Qikou estuary. The main polluted heavy metals in the sediment of tidal zones for the Bohai Bay have been found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contents of heavy metals, the contents of geochemical elements (Fe, AI and Mn) and the size of grain. The dominating contaminative elements in tidal sediments of Bohai Bay are Pb, Zn and Cd. Their contents are higher than the corresponding upper limit of environmental background values and they have very faint correlation with the corresponding contents of geochemical elements and the size of grain, indicating the anthropogenic enrichment. Especially, the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pollution sources and the history of heavy metals in the Dagu estuary has been done using the dated results. The contamination by Zn and Cd also started in the middle 1950s, while the contamination by Pb appeared in the early 1940s. The pollution by Zn and Cd mainly originate from sewage discharge, while the pollution by Pb has many sources, like atmosphere deposition and industrial discharRe.  相似文献   
830.
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Salina Cruz Bay in the last twenty years, were analyzed for the total available trace elements (Cr, Cu, Fe, Pb, Ni, V, and Zn) to evaluate metal contamination due to possible anthropogenic inputs. Normalization of metals to iron and fine-grained fraction (< 63 μm) indicated relatively high enrichment factors for lead 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 Sediment Quality Guidelines suggest that lead must be considered as a chemical of potential concern in the marine and estuarine ecosystem. Concentration levels of lead ranged from 5–124 μg/g, while Ni and V below 70 and 30 μg/g, respectively. Geoaccumulation and enrichment factors for the rest of elements show comparable values to those reported for sites with similar activities in the world. Spatial distribution suggests that in addition to harbor activities, a transboundary source for Pb must account for the observed tren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