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0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177篇
安全科学   135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141篇
综合类   445篇
基础理论   111篇
环境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92篇
评价与监测   99篇
社会与环境   45篇
灾害及防治   5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91.
课题组于2017年冬季在南京北郊开展了为期45d的雾/霾外场综合观测,并选取12月30~31日一次平流辐射雾过程,分析了气象要素、雾和气溶胶的宏微观特征.结果表明:冷平流与夜间辐射冷却造成的持续性降温为此次雾发展的主要原因,而短波辐射增强则为雾消散的主导因子;此次雾过程存在爆发性增长的特征,表现为17min内含水量的量级由10-4g/m3增加至10-1g/m3,其中雾滴数浓度的增加对其贡献率可达67%;强浓雾微物理量的时间变率波动性强,雾的水平分布存在显著的不均匀性特征;日出后的强浓雾阶段中存在纳米级气溶胶累积现象,空气动力学直径在10~50nm气溶胶的数浓度增加率可达2817cm-3/h,从二次气溶胶生成(SO2的气-粒及气-液转化过程)、输送(人为活动造成的气溶胶累积及雾中垂直向湍流的输送)等方面探讨现象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992.
以乌鲁木齐市区高压输变电工程为研究对象,重点论述了城市高压输变电工程电磁辐射产生的机理、特征及危害,并通过实地监测,说明了城市高压输变电工程电磁辐射水平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国家电磁辐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为准则,从多方面提出了城市高压输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的污染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93.
在植物生长室中,黄瓜植株第1片真叶出现后,用人工UV-B光源照射60d,测定植物各叶位叶片的生长和生理活动。结果表明,UV-B辐射条件下,植物出叶时间被延迟,叶面积和叶干重下降,降幅与叶位高低正相关;叶片含水量降低,老龄叶片(1叶,下位叶)和幼龄叶片(第5叶,上位叶)的水分降幅均高于成年叶片(第3叶,中位叶);叶片的伸展速度,叶片数目以及单叶面积减少,致使黄瓜总叶面积下降;植株节间长度缩短,是植株矮化的重要原因;根、茎、叶等器官之间的相关生长变化不大,叶片生长在其中起重要的协调作用。UV-B降低Pn和EAQE,对光合的抑制程度随叶位升高而增加,UV-B辐射后,黄瓜叶片的光呼吸显著提高,增幅与叶片发育阶段有关,UV-B对黄瓜第1叶的暗呼吸没有影响,第2、3叶略微下降,第4叶显著升高,分析认为,植株矮化叶面积减少有利于植物适应UV-B辐射;水分含量和光合作用减少、呼吸作用增强是黄瓜生长受抑制的生理基础。图2表2参18  相似文献   
994.
M-估计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估计是极大似然估计的一种简称。以水质蒸馏后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测定挥发酚和纳氏试剂比色法测定氨氮为例,分别考察了M估计与传统的最小二乘法(LS)所获取的校准曲线方程。回收试验结果表明个别异常值(<30%)不影响M估计,而LS估计则不然,前者在水质监测中的稳健性亦得以充分证明  相似文献   
995.
采用2002年9月至2005年10月逐日太阳总辐射、云量、太阳天顶角、臭氧、水汽压、空气污染物和紫外线辐射资料,建立了基于气象要素推算紫外线曝辐量的模型;采用该模型重建1961-2007逐日紫外线曝辐量资料,从年、春、夏、秋、冬不同尺度分析重建序列的特征;采用1991-2003年皮肤癌发病人数资料,分析紫外线曝辐量与各类皮肤癌发病人数相关性;对未来紫外线变化进行展望。主要结论有:1961-2007年,南宁紫外线曝辐量年平均日值为95.83 W.h/m2;绝对变率以夏季最大,相对变率以冬季最大,秋季绝对变率和相对变率均最小;年平均和春、夏、秋季紫外线曝辐量有微弱的下降趋势,冬季下降趋势明显;突变主要发生在1970 s中后期至1980 s初期和1990 s初期;年和各季最显著的周期是准7年,夏季还有明显的11年周期;1991-2003年鳞状细胞癌发病人数与紫外线曝辐量相关显著;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恶性黑色瘤3种皮肤癌均好发于高紫外线辐射时间;展望2050年以前紫外线变化情况,认为:偏高年份可能在2017、2031、2045年附近,偏低年份可能在2010、2024、2038年附近。  相似文献   
996.
Water is a resource that is essential for all life on Earth. An exponentially growing human population, in addition to unprecedented industrial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threaten the availability and quality of this resource. Climate change and ozone depletion are two majo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facing mankind today. These problems have the potential to further strain currently available freshwater resources. Recent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climate change and ozone depletion are linked phenomena and their interaction exacerbates their impact.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surface runoff, solar UV radiation, temperatures, and evaporation are some of the predicted outcomes of climate change and ozone depletion. They influence the biogeochemical cycles and aquatic ecosystems in lakes and rivers, and alter the character of natural organic matter (NOM) and, consequently, they have the potential to affect the quality, quantity and treatability of our water resources. Given these uncertainties, and the need to mitigate the consequences of climate change and ozone depletion, the issues of changing water quality, quantity and treatability cannot be ignored by Australian governments and water utilities.  相似文献   
997.
利用旋翼式无人机平台挂载机载式γ谱仪、气溶胶采样器及相关监控设备,在稳定风场下开阔平坦场地,对特征金属颗粒物随炸药爆炸后形成的气溶胶进行空中烟云跟踪取样及巡测,测量环境核辐射水平。结果表明,通过8次爆炸物气溶胶跟踪采样,以及放射性点源探测试验,证实旋翼式无人机空中气溶胶取样及对辐射测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98.
GSM数字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测量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联通齐齐哈尔 GSM数字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的测量与分析 ,明确其对周围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为环境保护管理提供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999.
论文以巴丹吉林沙漠腹地陆面和湖面能量平衡系统的定位观测数据为基础,对比分析了夏季不同天气条件下两种典型下垫面的辐射收支和能量分配之异同,评价了典型晴天的辐射收支与能量分配对季节平均气候态的代表性。结果显示,按“晴天-多云-阴天-降水”的顺序,陆面与湖面的总辐射、反射短波辐射和净辐射之日均值呈逐渐减小趋势,大气逆辐射则逐渐增大。湖面长波辐射亦随这一天气变化顺序逐渐增大,暗示地下水携带的热量和局地平流作用对湖水表面温度皆有影响。非降水天气时,陆面感热通量占净辐射的主要部分。云和降水皆会直接影响陆面的能量分配,感热通量一般随云量的增加而减小,潜热通量则逐渐增大。湖面典型晴天的午后存在逆温现象,然降水天气时,湖面空气温度降低较快,破坏了湖面上空的逆温层,即感热通量皆为正值。湖面的潜热通量主要决定于风速,故其对天气变化响应不明显。在地下水携带的热量和局地平流共同作用下,湖面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之和大于湖面的净辐射。不同天气下陆面和湖面的波文比差异较大。陆面典型晴天的辐射收支和能量分配与季节平均气候态相差不大,湖面的典型晴天则不具有季节平均气候态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000.
镉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不同Cd2+浓度处理铜绿微囊藻(Microcysis aeruginosa Kutz. )和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 (Turp.) Kutz.],研究Cd对两种淡水藻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Cd2+浓度低于0.1mg/L促进斜生栅藻生长,高于0.15mg/L时才转变成抑制作用,表现为毒物的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Hormesis效应;但铜绿微囊藻对Cd2+的毒性非常敏感,0.05mg/L Cd2+作用72h后,其生长就受到明显抑制,随着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越明显;受到Cd2+的胁迫,两种藻细胞均表现为细胞膜受损,藻液可溶性蛋白质和核酸含量升高,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藻细胞表面的絮状物随着Cd2+的升高增多,尤其是铜绿微囊藻改变更为明显;同时,氧自由基( )含量升高,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早期均可随Cd2+浓度的增加而上升;两种藻对Cd2+均有一定吸收作用,单位藻细胞内,斜生栅藻对Cd2+的吸收能力明显好于铜绿微囊藻.镉对这两种藻的毒性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刺激氧自由基产生以及由其引起藻细胞生理生化改变而使这两种藻受到损伤,相比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不仅对Cd2+胁迫具有较好的耐受性,且对其具有良好的吸收作用,提示斜生栅藻具有开发成水体Cd2+生物处理材料的潜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