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5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74篇
基础理论   10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以2021年3月青岛市空气自动站监测数据为依据,借助环境气象激光雷达、气溶胶激光雷达、在线离子色谱仪等技术手段,并利用后向轨迹模式(HYSPLIT)对青岛市一次PM_(2.5)和沙尘混合空气污染过程、气象条件、颗粒物组成以及传输路径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静小风、湿度大、垂直方向逆温以及高空多次向近地面的污染物输送是第1阶段PM_(2.5)污染的主要原因,NO^(-)_(3)、SO^(2-)_(4)、NH^(+)_(4)浓度分别占水溶性离子浓度总和的51.7%,24.8%,22.4%,三者之和占ρ(PM_(2.5))的52.3%,机动车源、工业源和燃烧源贡献较大,其中尤以机动车源影响最显著;第2阶段各子站颗粒物浓度变化呈现明显的传输特征,PM_(2.5)中Ca^(2+)浓度升至第1阶段的6倍,沙尘源影响显著,污染气团主要来自蒙古国和我国内蒙古,前期由西北地区直接到达青岛,后期是经渤海湾、烟台到达青岛东南海域,最后回流至青岛;冷高压强度较弱导致近地面水平扩散条件不利,ρ(PM_(10))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12.
青岛近岸海域二甲基硫排放和大气中二甲基硫浓度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研究我国受人为干扰严重的近岸海域DMS排放规律,利用固体吸附-解吸的富集采样方法和冷却预浓缩的分析方法,分别在2001年夏秋季和2002年春秋季,对青岛近岸海域海水和大气中的二甲基硫进行了采样和分析.结果表明,海水中DMS浓度和海气排放通量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夏季,青岛近岸的海水DMS平均浓度最高,达1169.47 ng·L-1;春季最低,只有226.99 ng·L-1.河口区、风景旅游区和奥运赛场区在夏季有显著的从高到低的浓度梯度变化,而春秋季不明显.DMS海气排放通量主要由海水浓度决定,因此两者呈现一致的变化规律.海洋大气中的DMS也呈现夏季较高(256.44 ng·m-3),秋季较低(195.64 ng·m-3)的季节变化.文中还初步探讨了大气DMS的日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13.
青岛地区硫传输通量的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三维欧拉模式,估算外地源和本地源对青岛地区硫沉降的贡献,同时估算硫的去除,估算的方法是根据当地的风速、风向,模拟计算各种含硫化合物(包括SO2、硫酸盐及DMS)在青岛地区的各方向上输出或输入青岛地区的量、当地源排放的量以及硫化物的干、湿沉降量。通过估算可以得出,青岛地区硫来源中本地源与外来源相当,硫的去除主要是往外输出,占全部硫来源的80%以上。  相似文献   
114.
研究了青岛市水资源现状及工业用水的主要特征.根据工业用水存在的弊端提出了相应的节水措施,并且对青岛市城市工业节水情况作出相应的规划目标.  相似文献   
115.
青岛市人为源氨排放清单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调查收集各类人为源氨排放活动水平数据,选取合适的排放因子,建立了青岛市2019年人为源氨排放清单,分析了青岛市人为源氨排放贡献特征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9年青岛市人为源氨排放总量为28.33×103 t,排放强度为2.51 t·km-2.其中,畜禽养殖是青岛市最主要的排放源,占全市氨排放总量的比例高达77.80%,其次为农田生态系统和废弃物处理,氨排放量分别占全市总量的7.64%和6.87%.2019年,平度市和莱西市氨排放量较高,分别占青岛市氨排放总量的34.18%和26.23%,而市北区和莱西市排放强度较高,分别达到7.26 t·km-2和4.74 t·km-2.从空间分布上,氨排放量较高的镇街主要分布在青岛市北部和西北部,而排放强度较高的镇街则集中在青岛市市区中部和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16.
基于2022年1—12月青岛市沿海区域臭氧(O3)自动监测数据和气象观测资料,对O3污染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合后向轨迹聚类与潜在源区分析等方法,对O3外来输送通道及潜在源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青岛市沿海区域O3污染主要集中在4—10月份,日变化特征呈单峰单谷趋势,峰值出现在15:00—16:00;气象因素中,地面短波辐射对O3浓度变化的相对贡献最大,偏南风易导致O3污染;受二氧化氮(NO2)滴定作用以及海陆风转换影响,沿海区域O3峰值与谷值均滞后青岛城区1 h左右;O3生成整体处于VOCs控制区,1-丁烯、正丁烷与异戊烷是O3污染期间导致O3浓度上升的关键组分;O3污染的主要潜在源区为长三角北部和黄海近岸海域,以及山东中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17.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作为山东半岛的龙头城市,综合实力强、地理位置优越、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科技领先、海洋经济发达且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应借此优势将其建设成为全国蓝色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在此过程中,青岛要进一步优化蓝色经济的空间布局,并按照“优化提升一产,发展壮大二产,突破发展三产”的思路完善产业结构。为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快速发展,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青岛应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突破海洋产业化关键技术,实施项目带动策略,加强半岛城市间的分工协作,并在开发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确保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8.
于2014年5—9月逐月对青岛世园会园区内的天水水库进行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共发现浮游植物7门42属66种,密度变化范围为18.48×104~427.00×104个/L,优势种为克罗脆杆藻(Fragilaria crotonensis)、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监测期间浮游植物密度逐渐升高,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呈下降趋势。聚类结果显示,监测区域大致可按月分为3个浮游植物群落,分别为绿藻型、硅藻-隐藻型、蓝藻型。冗余分析表明,氨氮、CODMn及总氮与水库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关系最为密切。水质评价显示,天水水库水质处于中度污染,营养水平为中营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