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0篇
  免费   433篇
  国内免费   1536篇
安全科学   221篇
废物处理   35篇
环保管理   648篇
综合类   2955篇
基础理论   257篇
污染及防治   236篇
评价与监测   379篇
社会与环境   130篇
灾害及防治   28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49篇
  2022年   256篇
  2021年   254篇
  2020年   280篇
  2019年   211篇
  2018年   184篇
  2017年   167篇
  2016年   179篇
  2015年   230篇
  2014年   268篇
  2013年   241篇
  2012年   270篇
  2011年   273篇
  2010年   207篇
  2009年   188篇
  2008年   170篇
  2007年   191篇
  2006年   160篇
  2005年   137篇
  2004年   114篇
  2003年   117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A new procedure of determining optimal C/N (the rate of carbon source to nitrogen source) of mixed distillers‘ grains for combined bacteria synergic fermentation is established.At the same time an improved method evaluating bacteria growth,called method of dry cell weighing by filtering is developed.For each combination of C and N,their initial and residual contents before and after fermentation respectively are determined.Then followed the calculation of utilization of C and N sources by the compound bacteria.The optimal C/N is finally located from among the utilization of C and N of several combinations and the weight of produced mass of oven-dried thallus.The conditions of fermentation are:inoculum size 10%,temperature 30.0℃,rotational speed 170 r/min,shake culture time 48h.The best results obtained from orthogonal experiments are:maximum mass of oven dried thallus is 14.693g in a liter liquid medium,maximum utilization rate of carbon source is 98.13% and maximum utilization rate of nitrogen is 78.14%.Optimal C/N is 5.1。  相似文献   
942.
在分析长寿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按照水功能区划结果和水质目标,计算出龙溪河水源地保护区的污染物控制总量和削减量,并提出龙溪河水源地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943.
佛山市南海区土地利用结构对非点源污染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帅红 《广州环境科学》2007,22(3):35-38,43
文章在野外布点采样的基础上分析了非点源污染评价指标,同时,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南海区内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与非点源污染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以单一土地利用类型为主控制的流域中,耕地控制的小流域的地表水水质明显好于城镇控制的小流域;在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结构中,各项污染物浓度往往介于林地、基水地或耕地、城镇用地为主控制的小流域之间;在其他条件相似时,随着小流域内林地和基水地的增加,非点源污染程度有所降低,而随着耕地或城镇、农村居民点用地比例的升高,非点源污染有所增加。此外,土地利用结构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数量结构上,同时表现在空间分布上。  相似文献   
944.
采用组合介质进行改善太湖水源地水质的中试研究.应用定量PCR分析发现组合介质上富集了大量具有溶藻能力的假单胞菌和芽孢杆菌,表明组合介质对太湖土著溶藻细菌具有良好的富集效果.微生物的空间分布解析结果表明,细菌总数、硝化细菌及溶藻细菌(假单胞菌、芽孢杆菌)的分布具有显著特征,在反应装置纵向的中段、出水端及垂直方向的中层,组合介质上的溶藻细菌等特定微生物在密度及活性上处于相对优势,这与微生物的功能、生长所需的微环境及基质条件密切相关.组合介质通过富集微生物改善了太湖梅梁湾水源地的水质,对总藻毒素TMC、TMC-RR、TMC-LR、胞外藻毒外EMC、Chl-a的平均去除率为64.8%、72.7%、62.9%、55.4%、30.1%.  相似文献   
945.
胡广早  刘元胜 《环境科技》2006,19(Z2):102-103
根据废黄河徐州市区段水文、水质状况,论述生态补水的必要性,并回顾多年来补水实施情况与取得的效益,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建立补水预测模型,对今后补水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46.
介绍了建筑材料放射性污染检测、控制的重要性及其危害。经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建筑材料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污染,超限量的放射性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同时,还介绍了建筑材料放射性定量控制的两个指标及其限量标准,着重阐述了建筑材料放射性的测量原理和典型测量方法,并对几年来的一些测量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要有选择性地使用建筑材料的观点。  相似文献   
947.
张涛  朱洁 《环境导报》1998,(5):30-31
IC卡为环境保护系统提供了信息采集的新方法,简要介绍环境保护系统运用IC卡管理污染信息的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948.
周侃  陈妤凡  徐勇  伍健雄 《环境科学学报》2021,41(10):3871-3881
重点生态功能区以保持并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为主体功能定位,区内自然环境敏感性和脆弱性突出,研究其人类活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源排放特征与空间管控模式,对科学协调保护与利用、切实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和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以青藏高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区藏东南为例,基于环境污染源的固体废弃物、水体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分类估算与空间特征解析,探讨面向污染源排放强度和多尺度管控精度的分级空间管控方案.研究结果表明:藏东南环境污染源的排放强度整体较低,雅鲁藏布江和雅尼河谷地因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密度较大,其污染物排放量显著高于其他区域;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应建立由7个二级类和21个三级类构成的环境污染源空间管控体系,重点管控以城镇居住区和工矿业生产空间为主的"点状"胁迫、以交通运输场所和人文游憩空间为主的"线状"胁迫、以农业种植区和畜禽养殖区为主的"面状"胁迫;针对藏东南各类环境污染源的空间耦合及交互特征,提出城乡生活集聚型、农牧业生产集聚型和休闲旅游集聚型3种典型区,依次制定"分级处理+资源利用"、"源头减排+就地消纳"、"实时动态监控+绿色设施营造+游憩利用规范"的差异化空间管控模式.  相似文献   
949.
成都市环境污染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成都某工矿企业,以元素地球化学评价为主体,利用X荧光分析方法对表层土、深层土、煤渣、煤灰、浮尘样的4个重金属元素进行定量分析,初步进行工矿企业周边生态环境评价,进而评价工矿企业对成都市环境的影响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工矿企业燃媒是影响城市环境的一个主要污染源。  相似文献   
950.
曹凤波  高湘 《环境科技》2007,20(A01):84-86
中国东北地区污水余热资源丰富,针对这一特点,提出了在东北地区利用城市污水热能供热的设想。阐述了城市污水的主要特点.并且分析了在东北地区把城市污水用做热泵水源的可行性,讨论了在东北地区应用污水源热泵技术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