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0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89篇
安全科学   239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137篇
综合类   341篇
基础理论   41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31篇
评价与监测   23篇
社会与环境   49篇
灾害及防治   3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8 毫秒
31.
As the cost of car ownership has skyrocketed, urban biking has experienced the largest share increase of any transportation mode, rising by 40% between the years 2000 and 2014. Growing attention is being paid to the potential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mpacts of urban neighbourhoods becoming more bike-friendly. It is now a gr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ities as diverse as Chicago, New York City, Portland, and San Francisco to increase bicycling as a transportation mode. This paper reports the results of a survey of 2032 responses from faculty, staff, and students of a car-dependent, downtown university. We use a mixed methods approach, including data from the American Community Survey, to support our arguments and to inform potential savings and economic benefit calculations that can be achieved from bicycle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s and anticipated redistributed spending patterns. We argue that urban biking results in a green dividend that promotes loc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more importantly results in zero carbon emissions.  相似文献   
32.
Refuse truck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waste collection process. Due to their typical driving cycle, these vehicles are characterized by large fuel consumption, which strongly affects the overall waste disposal costs. Hybrid hydraulic refuse vehicles offer an interesting alternative to conventional diesel trucks, because they are able to recuperate, store and reuse braking energy. However, the expected fuel savings can vary strongly depending on the driving cycle and the operational mode. Therefore, in order to assess the possible fuel savings, a typical driving cycle was measured in a conventional vehicle run by the waste authority of the City of Stuttgart, and a dynamical model of the considered vehicle was built up. Based on the measured driving cycle and the vehicle model including the hybrid powertrain components, simulations for both the conventional and the hybrid vehicle were performed. Fuel consumption results that indicate savings of about 20% are presented and analyzed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benefit of hybrid hydraulic vehicles used for refuse collection.  相似文献   
33.
区域环境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区域环境风险及区域环境风险评估的内涵,以及国内外区域环境风险评估研究发展进程及现状,指出了现阶段区域环境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提出应重点开展区域环境风险发生机理、定量表征区域环境风险方法等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34.
以塔河12区含硫原油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铁路运输原油工况,研究罐内原油中H_2S挥发规律.结果表明,铁路运输过程中原油里H_2S析出浓度与时间的关系近似为6次多项式,并建证了H_2S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方程;对影响罐内原油中H_2S挥发的2个主要因素罐内原油温度和罐车振动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罐内原油温度是原油中H_2S挥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升高罐内原油温度可以明显增加H_2S的挥发浓度.加大罐车振动强度对原油中H_2S挥发有促进作用,但不明显.  相似文献   
35.
北京电动出租车与燃油出租车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燃油机动车尾气排放是导致城市包括雾霾在内的大气环境问题的主要来源之一.以电动汽车替代传统燃油车是当前各国解决城市大气污染问题的重要举措.北京于2011年启动了电动出租车推广计划.为比较北京市迷迪电动汽车和现代燃油车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基于Ga Bi4.4软件,选用CML2001和EI99影响评价模型对两款车的生产、使用和报废回收全生命周期过程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定量评价,并针对汽车报废里程和电力能源结构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从全生命周期视角,根据EI99评价模型,迷迪电动汽车环境影响总体上优于现代燃油车,尤其在削减化石能源消耗方面优势凸显,但在生态系统质量影响及人体健康影响方面却略有增大的趋势;利用CML2001模型对比分析得出迷迪电动汽车比燃油出租车在对非生物资源消耗、全球变暖以及臭氧层损耗等方面有明显改善;但在生产阶段尤其是动力系统生产方面在非生物资源消耗、酸化、富营养化、全球变暖、光化学臭氧合成、臭氧层损耗、生态毒性等生态环境影响却均有增大趋势.使用阶段电力生产是迷迪电动汽车非生物资源消耗、酸化、富营养化、全球变暖、光化学臭氧合成、生态毒性等环境影响的主要来源;而现代燃油出租车使用阶段的环境影响主要来源于尾气排放和汽油生产,其中尾气排放是造成现代燃油车在富营养化和全球变暖等方面影响潜值较大的主要原因;基于清单数据库,针对致霾因子影响分析得出,在2010年北京市电力能源驱动下,迷迪电动车明显增加了超细颗粒物(PM2.5)、氮氧化物(NOx)、硫氧化物(SOx)、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ds,VOCs)等因子的全生命周期的排放,而同时降低了氨气(NH3)的排放量,使用阶段排放的差别是造成上述趋势的主要原因.对关键因素敏感性分析发现,随着报废里程以及清洁能源比例的增加,迷迪电动汽车相对现代燃油车的单位里程碳减排量呈现增加的趋势.清洁电力能源的使用可大幅降低迷迪电动汽车致霾污染物的排放量.根据分析结果,为北京市电动车的推广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6.
以兰州市公共交通(分为公交车和出租车两种)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足迹法,测算2010年-2014年兰州市客运交通生态足迹,并计算兰州市公共交通的生态效率和生态足迹强度.结果表明:公共交通生态足迹年均占比为7.41%;公共交通生态足迹和客运量呈同步增长态势,公共交通生态足迹年均增长1.71%;在影响公共交通生态足迹的因素中,公交车和出租车的化石能源足迹年均占比分别为76.06%和62.32%;就生态效率而言,公交车生态效率是出租车生态效率的6.24倍.  相似文献   
37.
本文就日本向低碳社会体系转型的过程中,交通部门碳排放现状、都市交通体系构成、实施对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其交通运输领域低碳交通的相关因素及发展模式,为中国低碳交通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8.
亚硒酸盐对四种蔬菜生长、吸收及转运硒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采用土培盆栽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添加不同含量外源亚硒酸盐对小白菜、芥菜、生菜和菠菜的生长、吸收及转运硒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含量硒(<3.81 mg·kg-1)对供试的4种蔬菜的生长均有促进作用,而高含量硒(>29.91 mg·kg-1)却显著抑制蔬菜的生长,并对供试蔬菜的茎、根产生明显的毒害作用.同等硒添...  相似文献   
39.
上海典型持续性PM2.5重度污染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研究针对2013年1月23~24日的上海PM_(2.5)持续重污染过程,采用WRF-Chem大气化学模式以及PM_(2.5)质量浓度、能见度、气象要素等地面实测资料相结合的方式,揭示了造成上海冬季PM_(2.5)持续性重污染的一类"天气学必要成因",即一次弱冷空气活动过程导致了两种不利污染天气条件——"弱气压场(静稳形势)"和"弱冷空气扩散(输送形势)",两者先后影响上海造成PM_(2.5)浓度持续上升.主要过程如下:首先弱冷空气影响之前,上海处在不利的局地气象扩散条件下,受弱气压场控制10 h后本地PM_(2.5)质量浓度达到重度污染水平,之后夜间稳定边界层(地面静风和低层逆温)使得PM_(2.5)重度污染维持了7h,期间PM_(2.5)平均质量浓度为172.4μg·m~(-3).后期弱冷空气影响上海,虽然改善了局地扩散条件但是同时产生了明显的周边污染物输送,使得本地PM_(2.5)质量浓度升高并达到峰值(280μg·m~(-3)),继续加重污染水平,期间PM_(2.5)平均质量浓度为213.6μg·m~(-3).WRF-Chem模拟结果进一步表明,整个污染过程周边区域输送对上海PM_(2.5)平均贡献率为23%,其中两个阶段周边区域输送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7.2%和32.2%,可见在不同的污染天气条件下周边污染源的贡献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可以根据对污染天气类型的预判制定应急减排方案.  相似文献   
40.
应用WRF/Chem模拟河南冬季大气颗粒物的区域输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WRF/Chem模式,设置多组区域排放源的情景实验定量估算河南、京津冀、山东、山西、安徽和江苏、湖北6个区域人为源排放对河南省2015年12月PM_(2.5)和PM_(10)浓度贡献率,并结合气象资料研究3个代表性城市的污染输送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省冬季PM_(2.5)和PM_(10)主要来源为本省排放,平均贡献率分别为54.83%、61.32%.区域污染输送对河南颗粒物的贡献也占有很大比例,京津冀、安徽和江苏、山东、山西以及湖北对PM_(2.5)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1.95%、11.69%、7.95%、7.40%、4.30%,对PM_(10)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0.42%、10.03%、7.00%、6.89%、3.80%.PM_(2.5)外来输送率比PM_(10)要高,表明细颗粒物比粗颗粒物更易跨区域长距离输送.冬季长持续时间的污染过程大多受静风或小风控制,省内污染贡献最大,过程结束时伴随着大风,周边区域的污染贡献有所增加.不同城市的颗粒物来源与其地理位置、风速、风向等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区域污染来源具有复杂性,改善河南省空气质量是需要整个区域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