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8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285篇
安全科学   11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99篇
综合类   758篇
基础理论   291篇
污染及防治   146篇
评价与监测   68篇
社会与环境   68篇
灾害及防治   7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128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1 毫秒
61.
黄河三角洲碱蓬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董洪芳  于君宝  管博 《环境科学》2013,34(1):288-292
应用物理分组方法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典型碱蓬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重组有机碳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组成部分,土壤重组有机碳含量、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都显著正相关.研究区土壤轻组组分比例和含量范围分别在0.008%~0.15%和0.10~0.40 g·kg-1,颗粒有机碳分配比例范围为8.83%~30.58%,说明黄河三角洲碱蓬湿地土壤有机碳中非保护性组分较低,碳库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62.
介绍了黄河宁蒙河段近几年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基本情况,总结了应急监测的特点、作用,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中应急监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63.
基于遥感监测的黄海绿潮漂移路径及分布面积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2008~2012年的多源卫星遥感序列图像,动态监测各年绿潮发生的漂移路径、影响海域面积,得到各年绿潮漂移趋势、分布面积和最大分布面积出现时间。根据监测结果,划分出影响绿潮漂移路径的关键区域,并分析了2008、2009和2010年关键区域内各年绿潮漂移方向和面积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64.
利用2006至2010年监测结果和统计资料,评价广西茅尾海近5年富营养化状况,分析富营养化变化与钦州市人口、地区生产总值(GDP)、入海污染物结构、河流入海污染物之间的关系,探讨近年来茅尾海富营养化不断加重的原因,并针对性的提出该海域富营养化的综合防治对策。结果表明近5年茅尾海富营养化程度显逐渐加重的趋势,到2010年茅尾海富营养化程度很严重,河口附近富营养化明显。近5年钦州市人口和经济急剧增长引起的入海污染物不断增加是茅尾海富营养化程度加重的主要原因,尤其以磷酸盐的增加对海湾富营养化及赤潮现象的影响最为显著。因而茅尾海富营养化的综合防治应注重对钦江和茅岭江流域的综合整治以及海湾周边入海污染源的管理,加强污水的脱磷处理等。  相似文献   
65.
研究采用铁为阳极电化学法处理直接黄11染料模拟废水脱色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影响因素包括:电流密度、pH值、染料浓度和电解质浓度。研究结果表明,电流密度大有利于染料废水脱色,但能耗消耗大;初始溶液在中性条件下不仅取得很好的处理效果,而且脱色能耗较低;随着染料初始浓度增加脱色率和脱色能耗降低的趋势;随着电解质浓度升高染料脱色率下降的趋势,脱色能耗先减少,然后缓慢增大。在染料初始浓度50 mg/L、pH值为7.11、电流密度2.083 mA/cm2、电解质Na2SO4浓度0.01 mol/L、温度20℃、搅拌速度600 r/min、电解时间60min条件下,脱色率达到92.2%,脱色能耗1.709 kW.h/kg染料。  相似文献   
66.
冬季黄东海颗粒有机碳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7年1~2月对黄东海大面调查的资料,分析研究了黄东海颗粒有机碳(POC)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冬季黄东海POC的浓度范围是2.49~1 658.96μg/L,平均浓度为125.88μg/L。在垂直方向上,POC由上而下随着水深的增加浓度逐渐降低,到底层后浓度又升高。在平面分布上,POC整体上呈现西部近岸浓度较高、东部离岸浓度较低的特点;POC的高值区集中在浙江近岸海区,特别是浙江舟山群岛南部近海,POC浓度非常高,这是受陆源输入和沉积物再悬浮的共同作用。在周日变化上,受潮汐作用和海区生物活动的影响,东海陆架中部海域除底层以外,其它各层POC在午后、傍晚、凌晨出现浓度的高峰值,而西南海域,除了底层外,其它各层均表现出全日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67.
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分析了莱州湾及主要入海河流水体中的5种典型喹诺酮类抗生素药物的含量,并对其来源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人兽共用的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依诺沙星在河水中广泛存在,具有80%以上的检出率和较高的含量(99~120 ng/L)。同时它们在海水中亦具有很高检出率(>88%),但含量(31~62 ng/L)明显低于河流中含量,表明河流输入是莱州湾抗生素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不同喹诺酮药物在河水与海水中的稀释比相差较大,可能存在河流之外的其它污染源或药物间迁移转化特征存在差异。河流之间化合物组成差异较大,反应出污染类型的差异。虞河、堤河中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比重较大(>75%)可能受养殖业的影响较重,而小清河、白浪河中依诺沙星和诺氟沙星比重较大(>78%)则可能受生活污水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68.
吕建华 《海洋环境科学》2012,31(1):120-124,144
实现对海洋倾废科学有效管理是保护海洋环境及海洋资源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主要任务。东海是我国海洋生产力最大的海区,近年来,随着海洋经济和沿海区域经济的发展,向海上倾倒废弃物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在实际倾倒过程中出现了倾倒区选划利用不合理、违规倾倒和执法监管不力等问题,影响东海海洋生态环境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因此,文章在对东海区海洋倾废活动现状进行全面客观梳理的基础上,就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结合东海区海洋倾倒的实际需求,为实现合理有效的管理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69.
本文根据收集到的1960s到2000s年间东海长江口附近海域(30.5~32°N,122~123°E)的营养盐数据,分析了长江口海域营养盐的季节变化及历史变化趋势。其中根据1959~1960年,1985~1986年和2002~2003年长江口海域营养盐的季节变化数据,发现50 a来,营养盐的季节变化差异不大,均呈现出春夏低,秋冬高的季节变化趋势,其中2002~2003年四个季节之间营养盐含量的变化幅度较其它两年略小。从1960s~2000s年的历史变化可以看出,调查海域的DIN含量呈现出显著上升的趋势,但是在2000年以后,DIN的年平均含量略有降低但变化不大,基本保持在18μmol/L。DIP年平均浓度变化不明显,浓度范围维持在0.39~0.60μmol/L之间。SiO3-Si的年平均含量呈现出明显的降低趋势。就营养盐组成变化来说,DIN/P比例和Si/DIN比值的变化趋势相反,DIN/P比例呈现出升高的趋势而Si/DIN呈现出降低的趋势。生物数据表明从1980s以后该海域赤潮优势种有从硅藻演变为甲藻的趋势,结合营养盐的变化分析认为过量的DIN和持续升高的DIN/P是造成这一藻种长期演变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0.
渤海富营养化现状、机制及其与赤潮的时空耦合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历年调查与监测数据的整理,从污染物源强、渤海富营养化状况、赤潮发生的时空分布三个角度,分析了渤海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的"压力—状态—响应"耦合作用机制。根据文献及调查资料研究渤海营养要素的来源及通量,指出渤海污染物主要来自于陆源输入,并且以河流携带的营养盐输入为主。在对渤海近岸海域历年营养盐含量及富营养化水平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赤潮发生的时空变化特征,就富营养化对渤海赤潮的诱导作用与耦合关系进行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