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8篇
  免费   156篇
  国内免费   352篇
安全科学   223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127篇
综合类   968篇
基础理论   123篇
污染及防治   48篇
评价与监测   81篇
社会与环境   50篇
灾害及防治   5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城市轻型车实际道路瞬态排放的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构建的车载排放测试系统对北京市8辆轻型车的实际道路瞬态排放进行测试,分别解析了速度、加速度与排放的数理规律,引入“排放增量”概念,建立一套可用于研究交通流特征对机动车排放影响的轻型车瞬态排放数学模拟模式.验证结果表明,污染物排放总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差±20%以内,瞬态排放速率的模拟值与实测值较接近,体现出排放变化趋势及排放峰值.  相似文献   
982.
In recent years, the desiccation of the lower Yellow River has raised concerns in the government, public, and scientific community in China. Long-term and widespread desiccation of rivers is a disaster with many adverse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It has been found in this study that there exists a high-frequency zone of river desiccation disasters at 34°–42°N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The hazardous environment is characterized by semiarid climate, widely distributed thick loess in the basin and a “hanging river bed” in the plain as well as unfavorable man–water–land coupling relationships. In this setting, the sharply increased water diversion by man since the late 1950s led to the occurrence of river desiccation disaster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river in this area.  相似文献   
983.
机动车排放颗粒物中多环芳烃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利用1999年7月谭裕沟隧道和1999年9月梧桐山隧道TSP,PM10和PM2.5中PAHs的分析结果,研究了机动车排放PAHs的污染状况和污染特征.结果表明,机动车行驶排放出的大量PAHs主要存在于粒径较小的粒子中,苯并[a]芘严重超标.   相似文献   
984.
交通来源颗粒物粒径谱分布及其与能见度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谭裕沟隧道内颗粒物的浓度谱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交通来源颗粒物的粒径浓度谱分布特征,并且探讨了不同粒径颗粒物对能见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细粒子的污染比较严重,是影响能见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85.
研究了黄河水中沉积物与重金属污染物Zn^2 、Cd^ 的离子交换吸附作用。结果表明,Zn^2 、Cd^2 在黄河水中主要以M(OH)^ 的形式与沉积物进行-价阳离子交换反应;在天然黄河水pH范围内,Zn^2 、Cd^2 的离子交换率都大于70%;随温度升高,Zn^2 、Cd^2 与沉积物的交换率增加,E-pH曲线向pH值减小的方向位移。  相似文献   
986.
黄河沉积物对稀土元素的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自然水体的实际情况,开展了黄河沉积物对La3+,Ce3+,Nd3+,Sm3+等4种离子的吸附竞争及其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较宽的初始浓度范围内(2~11mg·L-1),4种离子之间处于弱吸附竞争或无吸附竞争状态;当初始浓度较高,泥沙浓度较低时,4种离子之间的竞争吸附才得以体现,此时有Sm3+>Nd3+≥La3+>Ce3+的初步吸附竞争能力序列;黄河沉积物对4种离子的吸附受控于pH值,随pH的增加4种离子吸附量逐渐增大,但弱碱性或碱性更有利于吸附;当初始浓度较低(<11mg·L-1)时,主要环境因子对4种离子的吸附竞争影响均不明显;当初始浓度较高(>11mg·L-1)时,各环境因子对4种离子的吸附竞争均有显著影响,总体上,降低离子强度、去除有机质、减小颗粒物粒度,均使Sm3+,Nd3+,La3+等3种离子与Ce3+表现不同的吸附行为.  相似文献   
987.
南黄海不同粒度表层沉积物中可转化氮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吕晓霞  宋金明 《环境化学》2004,23(3):314-320
南黄海不同粒度表层沉积物中可转化氮的形成与释放受环境因子的驱动作用各不相同,上覆水体的温度、盐度、pH值、DO的含量以及NH4^ 和NO3^-的含量都对其有一定的影响.其中DO是不同形态的氮形成与释放最显著的影响因素,这是因为上覆水体中DO的含量愈高,扩散进入表层沉积物中的O2就愈多,沉积物处于相对氧化的环境中,有机质的矿化作用较易进行,致使无机形态氮的含量相对较高,而有机形态氮的含量相对较低,所以其与可转化有机形态氮呈负相关,而与可转化无机形态氮呈正相关.温度与中、细粒度沉积物中的SOEF-N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可能是因为温度的升高加快了海洋底栖生物的生长发育,使生物排泄物和死亡残体增多,尽管温度的升高加快了沉积物中有机质的矿化分解,但由于中、细粒度沉积物堆积紧密,对温度的响应不明显,致使SOEF-N的含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上覆水体中的NH;和NO3^-分别与中、细粒度沉积物中的SAEF-N和SOEF-N的含量呈正相关,说明上覆水体中的NH4^ 和NO3^-主要来自于沉积物中SAEF-N和SOEF-N的形成与释放.另外,粗粒度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的氮对环境的响应较中、细粒度沉积物中的强.  相似文献   
988.
南京市机动车排气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南京市机动车排气污染物的年检监测,表明南京市的汽油车、柴油车、摩托车排气合格率总体呈上升趋势,2002年全市机动车排气监测总合格率为99.9%,比1993年上升了8.6个百分点;汽车尾气达标率也呈上升趋势,2002年达83.8%,比1993年上升了2.6个百分点。对机动车排气路检结果表明,CO超标的车辆占84.4%,CO、HC两项指标都超标的车辆占31.1%。对各类汽油助力车排气监测结果表明,二冲程汽油助力车尾气中CO、HC排放量要高于四冲程汽油助力车的排放量。对各类正三轮摩托车排气抽检结果表明,大部分四冲程正三轮摩托车尾气排放污染物能达标,且排气管无碳烟;二冲程正三轮摩托车尾气中HC值偏高,排气管碳烟明显。  相似文献   
989.
磷钒钼黄比色法测定水处理剂中总磷含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出一种钒钼酸铵作显色剂测定水处理剂中总磷含量的新方法。试验结果表明 :该方法的标准偏差<0 3mg L ,相对标准偏差 <3% ,加标回收率为 97%~ 10 2 %。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 ,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可在实际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990.
孟丽红  夏星辉 《环境科学》2004,25(6):132-135
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黄河泥沙对高锰酸盐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浑水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水样加酸处理后水相CODMn随着泥沙含量的增加而显著增长;但水样未加酸处理水相的CODMn随着泥沙含量的增加只呈微上升趋势;②随着泥沙含量的增加,浑水生化需氧量(BOD5)的增长率显著低于浑水CODMn和加酸处理条件下的水相CODMn的增长率;③黄土中含量仅为0.76%的腐殖质对含泥沙浑水CODMn的贡献较大,当泥沙含量为7.5g/L和15g/L时,腐殖质对浑水CODMn的贡献分别为15.9%和 21.7%;④泥沙中腐殖质的主要组成之一富里酸溶于酸,当泥沙含量为7.5g/L和15g/L时,富里酸对水样加酸处理后水相CODMn的贡献分别为23.6%和50.6%.由于富里酸在自然条件下不容易发生生物降解,因此,目前黄河水质监测中的CODMn夸大了黄河耗氧性有机物的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