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8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76篇
安全科学   231篇
废物处理   19篇
环保管理   140篇
综合类   302篇
基础理论   70篇
污染及防治   32篇
评价与监测   38篇
社会与环境   46篇
灾害及防治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Effective management refers to the ability of a protected area or indigenous territory to meet its objectives, particularly as they relate to the protection of biodiversity and forest cover. Effective management is achieved through a process of consolidation, which among other things requires legally protecting sites, integrating sites into land‐use planning, 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management and resource‐use plans, and securing long‐term funding to pay for recurrent costs. Effectively managing all protected areas and indigenous territories in the Amazon may be needed to avoid a deforestation tipping point beyond which regional climatic feedbacks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interact to catalyze irreversible drying and savannization of large areas. At present, protected areas and indigenous territories cover 45.5% (3.55 million km2) of the Amazon, most of the 60–70% forest cover required to maintain hydrologic and climatic function. Three independent evaluations of a long‐term large‐scale philanthropic initiative in the Amazon yielded insights into the challenges and advances toward achieving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protected areas and indigenous territories. Over the life of the initiative, management of sites has improved considerably, particularly with respect to management planning and capacity building, but few sites are effectively managed and many lack sufficient long‐term financing, adequate governance, support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means to withstand economic pressures. The time and money required to complete consolidation is still poorly understood, but it is clear that philanthropic funding is critical so long as essential funding needs are not met by governments and other sources, which could be on the order of decades. Despite challenges, it is encouraging that legal protection has expanded greatly and management of sites is improving steadily. Management of protected areas in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could be informed by improvements that have occurred in Amazonian countries.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工作均对土地资源有大量需求,二者之间的矛盾在经济优先发展区表现尤为明显.为了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管控土地利用并引导其变化发展,需要建设具备不可替代特征的省域生态廊道.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是识别生态廊道最常用、有效的模型,但在应用于省域尺度时,MCR模型识别的潜在廊道路由存在冗余的问题.因此,通过引入网络科学中的边介数指数(edge-betweenness)对MCR模型进行优化,计算潜在廊道路由的边介数指数值,选取出其中最为重要和简明的结构来连通生态源地,即提取潜在路由中的骨干路由(backbone route)和关键战略点(key strategic point)作为不可替代的结构来指导省域生态廊道建设.将优化后的MCR模型应用于广东省,构建了全长5 493 km的省域生态廊道,其中包含生态源地20处,关键战略点11个,骨干生态廊道29条.骨干路由与关键战略点构成的不可替代省域生态廊道(irreplaceable provincial corridor)能够实现"廊道数量和占地面积最少、连通性基本不变"的目标.研究显示,边介数能够对潜在路由进行优化筛选,识别出维护省域生态安全的关键结构;不可替代生态廊道能够指导省域生态规划和土地空间的发展利用,并为更高水平的生态安全环境提供了演进的基础;同时也为土地资源紧张的地区提供了建设生态廊道的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建立锡山市跨行政区水域边界监控点的必要和可行性,并阐述了建立锡山市排污总量控制体系的重要性,以便提高整个区域的水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4.
人类发展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地质作用所造成的灾害,其中大部分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有地下水的参与,因而确定地质体稳定性时不能忽略地下水。无压渗流是比较复杂的非线性问题,难点在于如何求自由面, 尤其是对溢出点的求解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本文提出了求解无压渗流自由面的一种新方法,在采用等效渗透系数法搜索到自由面后,通过反复移动溢出点再次搜索自由面,最终达到准确求解自由面的目的。实例证明该方法是简单准确有效的。本方法对解决工程问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FAO生产潜力模型中基本参数的修正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用美国Licor -62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对黄淮海主要作物叶片光合进行了测定 ,建立了较强机理的冠层光合模型 ,模型时间积分为瞬时尺度并充分考虑了株型对冠层光合的影响 ,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在此基础上 ,对deWit在1965年用数值模式计算出的、目前仍在国内大量使用的FAO生产力模型中最基本的参数进行了重新计算 ,发现FAO生产力模型中基本参数对黄淮海地区而言存在较大偏差。文中重新给出了冬小麦、夏玉米两种作物冠层CO2 日总同化量随纬度分布表 ,为以后更准确地计算中国不同作物生产潜力提供了最基本的模型参数 ,同时文中也阐明了作者对国内生产潜力研究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6.
两个8级地震的预测在某种程度上被验证了。一个是 2001 年11月14 日昆仑山口西 8.1 级大震,另一个是 2003年9 月27日中蒙俄交界处的7.9 级地震(矩震级为 8级)。基于月球最北直下点的引潮力触发效应和8级大震的三性法分析,我们预测在2005~2008年间,西藏南部和附近地区可能再次发生 8级大震。  相似文献   
7.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跃发展,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育改革应该与时俱进。本文章分析了在新形势下,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特点,并提出了计算机基础课教育改革的一些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8.
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与农业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上游广大山丘区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水土流失严重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土资源,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从1989年开展实施的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6年来以其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说明:水土保持不仅控制土壤侵蚀,改善生态环境,而且维护了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成为支持长江上游山丘区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高职高专院校的三项基础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指出,这三项基础建设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八项“重要指标”的重中之重,是高职高专院校最重要、最根本的三项基础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矿产资源持续开发与区域开发战略调整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张雷 《自然资源学报》2002,17(2):162-167
为完成预定的工业化发展目标,21世纪中国矿产资源的消费总量和结构将呈现持续增长和重大转变。从矿产资源持续开发的角度出发,中国不仅努力加强自身供应保障能力的建设,而且也要努力进行资源开发的区域开发调整。考虑到有限的矿产资源基础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中国矿产资源持续开发的基本模式可以考虑为:结构改善+技术进步+资源国际化+环保意识增强。相应地,区域开发调整模式则为:充分开放东部,积极稳定中部,适度开发西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