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8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28篇
安全科学   126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66篇
综合类   398篇
基础理论   54篇
环境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50篇
评价与监测   58篇
社会与环境   55篇
灾害及防治   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从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分析对比谈预防措施   总被引:11,自引:11,他引:11  
笔者通过对比我国与世界上部分发达国家近十年来在道路交通事故方面的统计数据 ,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与机动车保有量的正比例关系及当前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现状 ,分析得出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 ,与人、车辆、道路、环境信息及管理等因素具有密切关系 ,其中人 (尤其是驾驶员 )作为交通行为的主体 ,是道路交通事故诱因中一个关键性因素。由此 ,作者提出了要有效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必须将人、车、路、环境信息和管理等诸因素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思考 ,且在未来的道路交通发展中应引入交通稳静化理念 ,以实现道路交通的安全、畅通与高效  相似文献   
42.
彭俊豪  施式亮  刘勇  王阳  曹建 《安全》2019,40(8):28-31
为了准确探究城乡接合部居民楼火灾事故致因机理,预防与控制城乡接合部日常生产与生活过程中引发火灾事故的有效途径,建立信息面更全、实际性更强的火灾风险评估模型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手段。基于湖南省某地发生火灾事故的实际情况,根据事故树分析法,以城乡接合部居民楼火灾事故为顶事件构建事故树,计算得到事故树的最小割集、最小径集和结构重要度,研究城乡接合部居民楼火灾事故的发生模式、致因因素及影响程度,为改善城乡接合部居民楼火灾安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及对策。  相似文献   
43.
对松花江全流域14个监测断面的16种美国环保局优先控制的多环芳烃(PAHs)的主要来源及其贡献率应用主成分因子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PCA-MLR)进行了来源解析。结果表明:松花江全流域为化石和石油燃料的复合PAHs污染,水体环境中PAHs首要污染源为化石燃料燃烧和交通污染,合计贡献率为63.1%,第二大污染源为工业和民用燃煤污染,合计贡献率为36.9%,沿江的石化、石油基地、大型焦化厂、电厂都是PAHs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44.
Introduction: Exploratory data reduction techniques, such as Factor Analysis (FA)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are widely used in questionnaire validation with ordinal data, such as Likert Scale data, even though both techniques are indicated to metric measures. In this context, this study presents an e-survey, conducted to obtain self-reported behaviors between Brazilian drivers (N = 1,354, 55.2% of males) and Portuguese drivers (N = 348, 46.6% of males) based on 20 items from the Driver Behavior Questionnaire (DBQ) on a five-point Likert Scale. This paper aimed to examine DBQ validation using FA and PCA compared to Categorica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CATPCA) which is more indicative to use with Likert Scale data. Results: The results from all techniques confirmed the most replicated factor structure of DBQ, distinguishing behaviors as errors, ordinary violations, and aggressive violation. However, after Varimax rotation, CATPCA explained 11% more variance compared to FA and 2% more than PCA. We identified cross-loadings among the component of the techniques. An item changed its dimension in the CATPCA results but did not change the structural interpretability. Individual scores from dimension 1 of CATPCA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FA and PCA. Individual scores from factor 1 of CATPCA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FA and PCA. Practical applications: The CATPCA seems to be more advantageous in order to represent the original data and considering data constrains. In addition to finding an interpretable factorial structure,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original data is regarded as relevant since the factor scores could be used for crash prediction in future analyses.  相似文献   
45.
Ian Gough 《环境政策》2016,25(1):24-47
A framework is presented for thinking about state intervention in developed capitalist economies in two domains: social policy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within that, climate-change policy). Five drivers of welfare state development are identified, the ‘five Is’ of Industrialisation: Interests, Institutions, Ideas/Ideologies, and International Influences. Research applying this framework to the postwar development of welfare states in the OECD is summarised, distinguishing two periods: up to 1980, and from 1980 to 2008. How far this framework can contribute to understanding the rise and differential patterns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nd intervention across advanced capitalist states since 1970 is explored, before briefly 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 the determinants of welfare states and environmental states, identifying common drivers in both domains and regime-specific drivers in each. The same framework is then applied to developments since 2008 and into the near future, sketching two potential configurations and speculating on the conditions for closer, more integrated ‘eco-welfare states’.  相似文献   
46.
2019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在疫情环境下,医疗废物大幅增多,全国各大城市纷纷出现医疗废物处置不当的现象。本文对国内外现状分析,在认知、设施、管理和监督四个方面发现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加强教育、加大储备、完善机制和改善监管的建议,为提升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7.
以济南东部老工业区一家大型钢铁企业为例,通过前期调研和排放系数核算出颗粒物(TSP)排放总量,再运用公式计算出厂区周边不同距离颗粒物(TSP)的落地浓度。将该落地浓度与厂区周边颗粒物(TSP)的监测值进行对比分析,充分印证了连续点源扩散的高斯模式的准确性和可行性。随着气流经过该厂区,对比上下风向监测点位颗粒物(TSP)浓度迅速升高(增大1.04倍),下风向颗粒物(TSP)浓度超出二级标准1.32倍;颗粒物(TSP)的落地浓度在厂区不同距离上的浓度变化明显,从0.1到10 km其落地浓度稀释了约3 500倍,距离>4 km时,无组织排放的颗粒物(TSP)对周围空气质量直接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48.
生物转鼓过滤器能有效去除一氧化氮(NO)废气,为进一步提高生物转鼓过滤器的去除效能,实验改变了生物转鼓的填料结构,并与单层填料的生物转鼓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多层填料生物转鼓比单层填料生物转鼓更能有效去除NO,运行也更加稳定.8个月的连续运行实验表明,多层填料生物转鼓对NO去除率稳定在53.9% ~93.4%之间,平均去除效率79.8%,而单层填料生物转鼓的平均去除率仅有68.7%;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空床停留时间(EBRT)可从单层填料生物转鼓的86.4 s降至多层填料生物转鼓的57.6 s.多层填料生物转鼓的最优工艺条件为,营养液量为1.3~3L,转速为0.75 r·min-1,在以葡萄糖为碳源时,TOC> 1250 mg·L-1后,去除效率增长幅度趋于平缓.  相似文献   
49.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模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回顾2003-2010年国内外不同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体系生命周期评价结果,列举比较了不同固体废弃物处理模式下的全球变暖潜力、酸化潜力和净能源效用等影响评价因子的大小,得出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模式环境影响等级:填埋的环境影响潜值最大,焚烧的环境影响潜值小于填埋,而结合堆肥后环境影响潜值降低;此外,将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引入到处理模式后,特别是垃圾源头分类回收后,环境影响潜值大大降低。结合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现状,提出单一的处理模式应转变为综合处理模式,多种生活垃圾处理方式适当的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地开展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管理,以及餐厨垃圾源头分类收集处理等建议,为政府能有效利用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的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0.
对华南某金矿下游河道砷、镉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在金矿下游河道沿程布设7个沉积物采样点及两个河道断面,分析了沉积物及断面土壤的砷、镉、铬、铜、镍、铅、锌含量。采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分析沉积物中砷、镉等重金属的形态。砷含量高达10 20870 621 mg/kg,镉含量达2.870 621 mg/kg,镉含量达2.810.2 mg/kg。沉积物中砷、铅元素含量沿水流方向总体呈现减少趋势,铬、铜元素含量沿水流方向呈现增加趋势,镉元素含量沿水流方向先增加后减少。上游断面沉积物砷、镉等重金属浓度由河流中泓线向河岸方向增加,砷含量由16 617 mg/kg增加至53 197 mg/kg;下游断面则反之,砷含量由16 860 mg/kg减少至384mg/kg。沉积物中砷、镉等重金属元素主要以铁锰氧化态、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