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1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151篇
安全科学   120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124篇
综合类   390篇
基础理论   107篇
环境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74篇
评价与监测   84篇
社会与环境   43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采用活性炭为催化剂,对微波辅助空气氧化水溶液中的五氯酚进行了处理研究.考察了活性炭投加量、微波功率、辐射时间和通气量对溶液中五氯酚的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通气量为0.2 L/min,微波功率800 W和微波辐射60 min时,五氯酚的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对微波辐射前后的滤液进行紫外扫描和pH分析,可证实五氯酚被降解.  相似文献   
92.
阐述了移动通信GSM网络与3G网络共站址的情况下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影响预测模式,计算了某通信公司移动通信典型基站对周围环境电磁辐射的影响,确定了对敏感目标的保护距离,并进行了实测以对保护距离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93.
在UV-B辐射增强条件下,以芦苇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辐射梯度对芦苇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自然光照相比,UV-B辐射增强可显著降低芦苇植株高度、比叶面积、生物量,且高强度辐射处理的影响大于低强度辐射,随辐射时间延长,生物量分配有向地下部分转移的趋势;与自然光照相比,UV-B辐射增强可显著增加芦苇叶片丙二醛(MDA)含量、抗氧化酶活性(SOD、CAT、GR、APX)、抗氧化物质含量(GSH、As A),且随辐射强度增大,MDA含量、酶活性、抗氧化物质含量增强程度加剧,但随辐射时间延长,高辐射处理下,GR酶活显著低于对照,GSH也表现出相应的趋势;UV-B辐射增强条件下,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降低,而类黄酮含量较对照组却显著升高,且高强度辐射处理对芦苇叶片紫外吸收物质的影响大于低强度辐射.  相似文献   
94.
基于微生物检测毒害物质的重要性和选材困难对其检测技术发展的制约,开展了有机毒害物急性毒性与藻红外辐射变化研究。试验使用便携式红外测温仪测试一定量藻液中分别加入不同种有机药剂前后的温度变化。结果表明,8种藻对10种有机毒害物毒性可产生红外辐射变化的快速响应,平均最大温差的平均值为0.15℃,平均响应时间为4.4min;羊角月牙藻最大响应温差为0.27℃,响应相对明显,为8种藻中的毒性响应敏感藻。不同浓度有机药剂分别与敏感藻进行试验,明确敏感藻可检测出的最低药剂浓度,结果表明:同类毒害物质的响应灵敏度与发光细菌相同。  相似文献   
95.
辐射污染防治地方立法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国家立法的缺失,近年来中国的辐射污染防治地方立法十分活跃。将放射性污染防治和电磁辐射污染防治合并,制定综合性的辐射污染防治法已成为地方立法的趋势。两种辐射污染同中有异,在污染特性、危害原理和危害程度上有明显的区别,综合性立法既有必要又具可行性。但现有立法未能反映两种辐射污染防治的根本不同,特别是回避和混淆两种辐射污染的防治原则,确立电磁辐射污染防治适用风险预防原则是当务之亟。  相似文献   
96.
彭祺  周青 《环境科学》2008,29(7):2024-2027
为进一步认识La(Ⅲ)提高类黄酮含量及减轻UV-B辐射伤害植物机制,以大豆幼苗为材料,采用水培实验的方法研究了La(Ⅲ)对UV-B辐射胁迫下大豆幼苗类黄酮抗氧化能力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 UV-B辐射(T1:0.15W·m-2和T2:0.45W·m-2)胁迫下,大豆幼苗类黄酮含量在胁迫期和恢复期均先升后降,质膜透性、MDA含量先升(1~5d)后降(6~11d),类黄酮对O·-2和·OH的清除率与其含量变化趋势近同.各处理组类黄酮含量La(Ⅲ) UV-B>UV-B>La(Ⅲ)>CK, La(Ⅲ) T1>La(Ⅲ) T2;质膜透性、MDA含量UV-B>La(Ⅲ) UV-B>CK>La(Ⅲ), La(Ⅲ) T2>La(Ⅲ) T1;类黄酮对O-2和·OH清除率La(Ⅲ) UV-B>UV-B>La(Ⅲ)>CK, La(Ⅲ) T1, La(Ⅲ) T2,表明La(Ⅲ)对类黄酮的调控作用,提高了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的运行效率,降低了MDA浓度,维持了质膜正常透性,且对低剂量(T1)的防护效果优于高剂量(T2),进而在防御系统层面实现了La(Ⅲ)对UV-B辐射伤害大豆幼苗的防护效应.  相似文献   
97.
Effects of sterilization treatments on the analysis of TOC in water sampl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ecomposition experiments conducted with and without microbial processes are commonly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microorganisms on the degradation of organic pollutants.However,the effects of biological pretreatment (sterilization) on organic matter often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such experiments.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water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analysis,the effects of physical sterilization treatments on determination of TOC and other water quality parameters we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wo conventional physical sterilization treatments,autoclaving and 60 Co γ-radiation sterilization,led to the direct decomposition of some organic pollutants,resulting in remarkable errors in the analysis of TOC in water samples.Furthermore,the extent of the errors varied with the intensity and the duration of sterilization treatments.Accordingly,a novel sterilization method for water samples,0.45 μm micro-filtration coupled with ultraviolet radiation (MCUR),was developed in the present study.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CUR method was capable of exerting a high bactericidal effect on the water sample while significantly decreasing the negative impact on the analysis of TOC and other water quality parameters.Before and after sterilization treatments,the relative errors of TOC determination could be controlled to lower than 3% for water samples with different categories and concentrations of organic pollutants by using MCUR.  相似文献   
98.
通过对移动通信基站天线的电磁辐射分析和探讨,归纳了移动通信基站建设在施工期、营运期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与措施,对电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并指出了今后的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99.
运用群体累计培养的方法研究了UV-B辐射增强对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种群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对壶状臂尾轮虫的种群数量、雌体抱卵率和种群增殖率都有显著影响(P<0.05).实验表明,在本实验辐射强度(20μW/cm2)和剂量范围内(0.24、0.48、0.72、0.96和1.20kJ/m2),壶状臂尾轮虫的种群数量和种群增殖率均以对照组最高,各UV-B辐射处理组则随UV-B辐射剂量的增大而呈一致性减小,说明该种群的种群数量和种群增殖率随UV-B辐射的增强显示一致性的影响,两者都可以作为大气UV-B辐射强弱的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100.
上海市郊区大气细颗粒和超细颗粒物中元素粒径分布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用同步辐射X荧光光谱分析了上海市郊区大气细颗粒和超细颗粒物(0.028 7~2.40 μm)中元素粒径分布、质量中值粒径、元素相关性和不同粒径颗粒物中的富集因子.Ca、Ti主要分布于粒径>2 μm的颗粒物中,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达0.933,富集因子在0.1~3.2之间,且与粒径无明显关联,主要来自土壤扬尘等自然来源.V、Cr、Mn、Ni、Zn、Cu、Pb、Cl、S等元素主要分布在0.1~1.0 μm颗粒物中,质量中值粒径在0.56~0.94 μm之间.V、Cr、Ni、Cu、Zn、Pb显著富集,且富集程度随粒径减小而增大.其中Pb在超细颗粒物(<0.1 μm)中的富集因子达2 023.7~2 244.2,远大于在细颗粒和 PM2.5中的富集程度.这些元素主要来自燃油、燃煤、冶金和机动车尾气等人为污染.Fe在>0.2 μm颗粒物中分布较均匀,质量中值粒径1.3 μm.除了局部污染源,远距离传输对该地区大气颗粒物污染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