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47篇
安全科学   19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45篇
综合类   146篇
基础理论   17篇
污染及防治   13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81.
Daily PM_(2.5)(particulate matter with an aerodynamic diameter of below 2.5 μm) mass concentrations were measured by gravimetric analysis in 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RAE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Beijing urban area, from December 2013 to April 2015. Two pairs of Teflon(T1/T2) and Quartz(Q1/Q2) samples were obtained, for a total number of 1352 valid filters. Results showed elevated pollution in Beijing,with an annual mean PM_(2.5)mass concentration of 102 μg/m~3. According to the calculated PM_(2.5)mass concentration, 50% of our sampling days were acceptable(PM_(2.5) 75 μg/m~3), 30% had slight/medium pollution(75–150 μg/m~3), and 7% had severe pollution( 250 μg/m~3). Sampling interruption occurred frequently for the Teflon filter group(75%) in severe pollution periods,resulting in important data being missing. Further analysis showed that high PM_(2.5)combined with high relative humidity(RH) gave rise to the interruptions.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PM_(2.5)was presented, with higher monthly average mass concentrations in winter(peak value in February, 422 μg/m~3), and lower in summer(7 μg/m~3 in June). From May to August, the typical summer period, least severe pollution events were observed, with high precipitation levels accelerating the process of wet deposition to remove PM_(2.5). The case of February presented the most serious pollution, with monthly averaged PM_(2.5)of 181 μg/m~3 and 32% of days with severe pollution. The abundance of PM_(2.5)in winter could be related to increased coal consumption for heating needs.  相似文献   
182.
利用自行研制的浓缩液桶内干燥装置进行了含硼44000 ppm和30000 ppm的模拟浓缩液桶内干燥试验研究.考察了水分蒸发速率、干燥产物含水率和性状、减容比以及去污能力.结果表明:在较高加热温度条件下,干燥过程平均水分蒸发速率可以达到6.0 kg/h,干燥产物含水率≯15%,整体减容比达到了4.0~6.0;但是去污能力较差,干燥过程产生的冷凝水不能直接排放,需要增加处理设备进行处理或返回蒸发器二次浓缩.  相似文献   
183.
通过设置不同环境气象条件的风险污染源,选取最大高峰浓度和最大高峰浓度出现的时间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分析环境风险评价预测模型AFTOX中大气稳定度、事故处地表粗糙度、事故处地表类型和干湿度对其预测结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当风速一致时,大气稳定度对最大峰值浓度的影响总是大于事故处地表粗糙度以及事故处地表类型和干湿度,而最大峰值浓度出现的时间对各参数的敏感性无变化。  相似文献   
184.
杭州城市大气消光系数和能见度的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解杭州市能见度下降与大气污染之间的关系,在2001年5月至2002年5月对不同粒径的颗粒物(PM10、PM2.5)的质量浓度进行了观测,结合晴天天气条件下的大气能见度,推算污染物和水汽分子对大气的消光散射,发现细微颗粒物的散射消光特性对杭州市能见度下降起主要作用,并得到能见度与细微颗粒物浓度比值(PM2.5/PM10)的关系;分析了大气能见度和消光系数与PM2.5/PM10和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  相似文献   
185.
东南沿海地区集装箱内部温-湿度环境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南沿海地区军用物资开展集装箱运输为背景,在福州地区对集装箱内部温度、湿度和大气温度等数据进行测试,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建立集装箱内部温度模型,预测出该地区集装箱内部最恶劣的温度及湿度范围,为危险军用物资集装箱安全储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6.
研究了路面水泥基材料负载纳米TiO2光催化氧化汽车尾气中氮氧化物过程中湿度、温度和光强对催化反应的影响.试验和分析结果表明,光催化氧化效率随湿度增加而急剧下降;当NO2浓度较低时,光辐照强度对光催化氧化效率的影响不显;NO2浓度较高时,随着光辐照强度的增强,光催化氧化效率呈现出上升趋势,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或在室内较弱紫外光照射下都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氧化作用.在0~25℃的温度范围内,光催化氧化效率随温度升高而提高,而在25~60℃范围内温度的影响并不显。  相似文献   
187.
从温湿度的变化趋势、年较差、极端最高值、极端最低值等方面分析研究了储存试验站(长春、无锡、广州、西沙和拉萨)从1995-2005年的监测数据.结果表明,5地的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湿度变化趋势则不同.年较差最大的是长春,最小的是西沙.极端最高温度最高的是无锡;极端最低温度最低的是长春.广州的极端最高湿度最大;拉萨的极端最低湿度最小.5地的温湿度在变化趋势上有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差异性.因而,在进行环境应力的信息开发应用时,应综合考虑温湿度多方面的特性.  相似文献   
188.
针对军用物资集装箱储运过程中湿度对箱内军用物资的影响和影响箱内湿度变化的因素,系统地分析了箱内湿度的变化规律,并对箱内微气候环境湿度控制的条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9.
分析了2017-11~2018-01在青岛采集的气溶胶样品中总磷(TP)、溶解态总磷(DTP)、溶解态无机磷(DIP)和溶解态有机磷(DOP)浓度,讨论了来自北方快速移动的干冷气团(NS)和局地停滞性暖湿气团(LS)中气溶胶P浓度和溶解度的差异及其原因.TP浓度在NS和LS气溶胶中分别为(137.3±49.3)ng/m3和(115.8±45.8)ng/m3,DTP对TP的贡献(即P溶解度)分别为(20.7±5.6)%和(45.9±15.7)%.DTP中以DIP为主,其贡献在NS和LS气溶胶中分别为65.6%和55.3%.NS气溶胶中人为源P对TP的贡献为69%,略低于LS气溶胶中的72%.LS气溶胶中较高的酸化程度和相对湿度(RH)以及较慢的气团传输速率是其P溶解度显著高于NS气溶胶的原因.RH<60%时,无论酸化程度高低,P溶解度不超过30%;RH>60%时,酸化条件下,高的相对湿度和低的气团传输速率有利于显著提升P溶解度.因此,日趋严重的大气污染可能提高了我国近海大气生物可利用P的入海通量.  相似文献   
190.
中国亚热带地区树轮气候学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但气候重建基本都集中在温度方面,基于树轮宽度的水文气候研究鲜有成果,不利于全面理解亚热带地区历史气候变化特征。本文基于北亚热带大别山地区黄山松树轮宽度年表与气候要素的相关分析,发现树轮宽度指数与上一年4—7月平均相对湿度显著负相关(r=?0.68,p<0.01)。在此基础上,重建了大别山地区1846—2010年4—7月平均相对湿度变化历史。重建序列方差解释量达到46.4%(调整自由度后为45.3%)。在整个重建时段中存在3个湿润期(1891—1903,1905—1921和1950—1993年)和3个干旱期(1868—1890,1922—1934和1994—2005年)。同时,重建序列与采样地周边区域旱涝指数以及天目山的相对湿度重建序列在年代际尺度上高度相关,说明过去165年间中国东南亚热带较大区域范围内的干湿变化在年代际尺度上较为同步。空间分析结果表明重建序列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示研究区及周边较大区域范围内的土壤湿度变化。综上,利用树轮宽度指标重建的大别山的相对湿度变化为研究亚热带地区干湿演化历史提供了参考依据,完善了时间尺度上亚热带地区相对湿度数据,同时也证实了亚热带1990年以后干旱化趋势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