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5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27篇
安全科学   149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232篇
综合类   262篇
基础理论   52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29篇
评价与监测   48篇
社会与环境   40篇
灾害及防治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4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41.
梳理了高校实验室环境-安全-健康准入制度包含的管理内容,从人员管理、设备管理、试剂管理、实验环境管理角度进行了分析.根据现有实验室安全信息化系统运行情况,探讨了将实验室安全信息化系统与实验室信息化系统、设备管理信息化系统进行数据融合和功能优化的要点,重点分析了设备采购及管理系统、实验室安全教育与考试系统、实验室安全检查...  相似文献   
842.
张庆川 《中国环境管理》2023,15(6):19-24,77
伴随着多重社会转型同时进行的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我国已进入风险社会阶段。在此背景下,结合从环境法视角对我国环境社会风险的演变历程进行梳理,不难发现现行规制体系尚无法周全应对我国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当前我国环境社会风险呈现出阶段风险叠加、地区差异明显、科学不确定性增强、域内外风险交融的显著特征。应在整体系统观的指导下,立足风险预防原则,平衡行政权力的扩张与控制,识别风险差异的类型化预防,开展社会化协力防控,以为法律因应。  相似文献   
843.
兰州市空气污染物的变化规律与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述了兰州市 1 993~ 1 996年间 ,室内外空气污染物 ,特别是一些非常规监测指标 ,如 PM1 0 、PM2 .5~ 1 0 和 PM2 .5 的污染规律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兰州市仍以尘污染为主 ,PM1 0 在 TSP中平均占 3 3 %左右 ,而 PM2 .5 占了 PM1 0 的大部分  相似文献   
844.
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监督管理的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就《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管理办法》的基本内容和对运行单位的基本要求,以及环境监察、环境监测和环保局如何正确履行各自监督管理职能等方面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845.
黄河流域环境安全评价包括对水环境质量、水环境健康、水环境风险的综合评估和对环境治理有效性的评价,是监测河流环境安全和支撑环境管理决策的重要技术手段。当前,我国尚未形成全面、有效的黄河流域环境安全评价体系。为此,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了一套具有法治特色的黄河流域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黄河流域河南段2019年和2020年环境治理工作为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同时,提出探索赋予河流合法权利,完善以《黄河保护法》为核心的黄河流域环境风险防控法律体系,将适应性治理融入联合执法,建立和完善“河长-警长-检察长”联动机制,建立黄河流域环境风险治理体系和突发环境事件监控预警体系等法治化建议。  相似文献   
846.
“节能降碳增效行动”是国务院明确的“碳达峰十大行动”之一,节能是控制碳排放最直接的方式,也将伴随碳中和始终,而节能的关键在于提高能源效率。节能监察制度是保障节能与能源效率的关键制度,目前我国节能监察制度存在体制不畅、执法偏软、实效存疑等问题。节能法律制度设计需以提升能源效率为出发点,为节能提供讲效率的制度环境。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节能监察制度的完善应当追求行政效率、执法效率,并与激励性制度相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