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6篇
  免费   390篇
  国内免费   1754篇
安全科学   217篇
废物处理   252篇
环保管理   182篇
综合类   2391篇
基础理论   547篇
污染及防治   736篇
评价与监测   44篇
社会与环境   27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131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139篇
  2018年   135篇
  2017年   154篇
  2016年   177篇
  2015年   238篇
  2014年   218篇
  2013年   434篇
  2012年   394篇
  2011年   295篇
  2010年   233篇
  2009年   243篇
  2008年   151篇
  2007年   207篇
  2006年   212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文研究了沸石经NaCl、NaOH、HDTMA(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改性后对焦化废水中的COD的去除效果.比较得出HDTMA改性沸石对COD的去除能力较好,而且废水的色度明显减小.接着进一步研究了该废水处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包括吸附时间、烘干温度、改性剂HDTMA的浓度、pH值等.结果表明,HDTMA改性沸石处理焦化废水可使其COD的浓度降低至150mg/L以下,这到污水综合排放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62.
许萍  魏光明 《环境工程》2003,21(5):24-26
提出生物作用强化城市污水一级处理工艺 ,探讨利用生物絮凝吸附作用独立承担城市污水处理任务的可行性、影响因素及运行参数。试验证明 ,处理城市污水 ,当HRT为 1 1h ,DO为 1 0mg L ,CODCr污泥负荷为 3 4~ 4 0kg kg·d时 ,CODCr、BOD5和SS去除率分别为 6 8%~ 78%、6 5 %~ 72 %和 75 %~ 85 %。  相似文献   
63.
以开发新型高效除砷吸附材料为目的 ,在室温 (2 5℃ ) ,初始浓度 0 .0 5~ 2 5 0mg/L ,pH4~ 11条件下 ,对稀土材料氢氧化铈 (HCO)进行了吸附除砷的性能评价 .实验结果表明 ,在实验条件下 ,HCO对亚砷酸和砷酸阴离子都显示了良好的吸附效果 ,其吸附等温线能很好地用Langmuir方程进行描述 .对于低浓度 (0 0 5~ 10mg/L)的砷溶液 ,HCO在所选 pH条件下对亚砷酸和砷酸阴离子的吸附率可达 10 0 % .对于高浓度的砷溶液 ,偏酸性 (pH 4 )条件有利于砷酸阴离子 ,而中性 /微碱性 (pH 7,8)条件最有利于亚砷酸阴离子的吸附 .HCO对 2种形态的砷阴离子的吸附效应在较宽 pH范围内同溶液的离子强度基本无关 ,常见阴离子 (Cl-,NO-3 ,SO2 -4)的存在对砷的吸附也未显示出干扰效应 .从实验结果推测 ,HCO吸附亚砷酸和砷酸阴离子的主要反应机理应属于专性吸附  相似文献   
64.
考察了振荡时期温度、PH吸附效果的影响,通过吸附热力学实验,探讨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吸附效果的主要因素;等温吸附规律可用Freundlich模式和Langmuir模式较好地描述;可能的吸附机理为:一是NH分子通过偶极力和氢键方面吸附,二是NH4通过离子交换面吸附。  相似文献   
65.
对氨基偶氮苯盐酸盐(PABS)是生产染料的重要中间体。在PABS生产过程中,排放出高浓度(COD4万~8万mg/L)、高色度(4万~8万)、高毒性(含苯胺和对氨基偶氮苯)和高氯(Cl-4万~10万mg/L)的废水。利用中和沉淀—大孔吸附树脂吸附法进行了处理工艺的小试研究。结果表明,废水色度去除率达到999%,降到20以下;出水中基本不含对氨基偶氮苯(PAB);出水中苯胺的浓度降到3mg/L。GC/MS分析的结果表明,乙醇脱附液中苯胺是最主要的有机物,所以利用该工艺能实现苯胺的回收。  相似文献   
66.
工业废水土地快速渗滤系统设计参数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细砂、中砂、粗砂 3种土层快速渗滤系统的试验研究得出了入渗率随时间变化的指数关系和稳定入渗率 ;实测了不同土层对CODCr、BOD5和氨氮的处理效果 ,以及净化能力随渗透深度的变化规律 ;对土层失去净化能力和恢复净化能力过程进行了试验 ,找出了土层吸附饱和与间歇周期。  相似文献   
67.
染料废水处理的工艺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中和 -电解 -臭氧氧化工艺首先对高浓度染料生产工艺废水进行预处理 ,再与低浓度废水混合混凝、吸附处理。经电解正交实验设计及工艺实验确定本研究工艺实验为 :废水pH中性、电解条件为电解时间 2h ,电解电压10V ,电流密度 0 0 18A cm2 、O3氧化时间 2h、混凝剂 1#、3#浓度均为 2 5 0mg L、炉渣吸附时间 30min。总脱色率与CODCr总去除率均达 99% ,可以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68.
聚合铝的凝聚絮凝特征及作用机理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采用不同碱化度B(OH/Al)值的聚合铝和AlCl_3对高岭土悬浊液进行凝聚絮凝实验,同时测定电泳度及表面吸附特征,结合不同铝盐的化学形态分布,探讨聚合铝的高效凝聚作用原理.并求得表面吸附覆盖率,电位变化与形态分布间的定量关系,绘出聚合铝的凝聚区域图,对阐明聚合铝的作用机理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9.
活性碳纤维吸附CS2蒸气的热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吸附热力学研究,计算出CS_2蒸气在活性碳纤维(ACF)上的吸附热、吸附功和吸附熵.结果表明,吸附属物理吸附范畴,所用吸附剂样品表面是不均匀的.  相似文献   
70.
Toxic effect of Zn(Ⅱ)on a green alga(ChloreUa pyrenoidosa)in the presence of sepiolite and kaolinite was investigated.The Zn-free clays were found to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growth of C.pyrenoidosa in comparison with control samples(without adding any clay or Zn(Ⅱ)).When Zn(Ⅱ)was added,the algae in the presence of clays could be better survived than the control samples,which was actually caused by a decrease in Zn(Ⅱ)concentration in the solution owing to the adsorption of Zn(Ⅱ)on the clays.When the solution system was diluted,the growth of algae could be further inhibited as compared to that in a system which had the same initial Zn(Ⅱ)concentration as in the diluted system.This in fact resulted from desorption of Zn(Ⅱ)from the zinc-contaminated clays,although the effect vari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desorption capabilities of sepiolite and kaolinite.Therefore the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processes of Zn(Ⅱ)played an important part in its toxicity,and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of pollutants on soils/sediments should be well considered in natural eco-environmental systems before their risk of toxicity to aquatic organisms was assessed obj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