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95篇
  免费   767篇
  国内免费   2482篇
安全科学   542篇
废物处理   75篇
环保管理   1128篇
综合类   5450篇
基础理论   871篇
污染及防治   412篇
评价与监测   584篇
社会与环境   460篇
灾害及防治   222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230篇
  2022年   403篇
  2021年   454篇
  2020年   438篇
  2019年   369篇
  2018年   320篇
  2017年   333篇
  2016年   368篇
  2015年   421篇
  2014年   484篇
  2013年   503篇
  2012年   569篇
  2011年   595篇
  2010年   431篇
  2009年   398篇
  2008年   364篇
  2007年   460篇
  2006年   361篇
  2005年   305篇
  2004年   264篇
  2003年   245篇
  2002年   212篇
  2001年   179篇
  2000年   181篇
  1999年   125篇
  1998年   124篇
  1997年   95篇
  1996年   85篇
  1995年   82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8篇
  1975年   3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31.
研究特色农产品产区土壤重金属来源及其潜在风险,对科学管理、安全利用土壤和作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以菏泽油用牡丹种植区为研究对象,采集并测定了254件表层土壤样品As、Cd、Cr、Cu、Hg、Ni、Pb和Zn等8种重金属的含量.采用多元统计法分析了重金属的含量特征及相关性,利用地累积指数(Igeo)、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MF)和主成分分析/绝对主成分分数法(PCA/APCS)相结合的手段解析了表层土壤中重金属的来源,借助潜在生态风险指数(PERI)对该8种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土壤中除Cd元素的平均值高于菏泽市背景值1.44倍之外,其余7种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均与菏泽市土壤元素背景值基本一致;经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土壤中Pb、Hg和Cd元素受后期人为活动的干扰影响较大;研究区8种重金属的来源为自然源、农业化肥源、工业燃煤源和生活交通源,贡献率分别为81.31%、15.45%、2.74%和0.50%;研究区84.25%的点位处于轻微生态风险,而中度风险和强风险点位占比分别为14.96%和0.79%,其中Cd和Hg是研究区生态风险主导元素.  相似文献   
932.
水源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关乎其流域内居民生命健康安全,是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中的热点科学问题.选择湘东北典型河源区,采集表层土壤样品共87件,通过GIS技术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研究了土壤重金属(Cd、Pb、Cr、Hg和As)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潜在生态风险,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解释了其可能来源和贡献率.结果表明:①湘东北典型河源区土壤呈酸性,土壤重金属ω(Cd)、ω(Pb)、ω(Cr)、ω(Hg)和ω(As)平均值分别为0.20、41.07、130.51、0.29和11.63mg ·kg-1,对标背景值,除As外均有富集;②土壤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为中等风险等级,其中Cr、Pb和As为轻微风险等级,Cd和Hg均为强风险等级;③土壤Cd和Pb具有同源性,主要来源于农业活动,Cr和As受生活垃圾排放和自然母质的双重影响,Hg主要来源于化石燃烧及交通运输;④生活垃圾排放源、自然母质源、化石燃烧及交通运输源和农业活动源对湘东北典型河源区土壤重金属的贡献率分别为21.36%、35.92%、19.30%和23.42%,人为源贡献率大于自然源.研究结果对湘东北典型河源区的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和美丽乡村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33.
长江流域小型水库数量多分布广,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效益,探明小型水库水质对环境变量的响应规律对于提升水库水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长江上游36个小型水库枯水期水质数据,运用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等研究方法,将环境变量划分为景观配置指标、景观组成指标和水库特征指标这三大类,探明其对水质指标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旱地是NO-3-N、TN和TP的主要来源;居民点是TP物质的主要来源;水田、林地和荒草地对水库N、P的截留和净化具有正向作用;(2)旱地最大斑块指数与水库TN和NO-3-N浓度显著正相关,水田散布与并列指数、林地散布与并列指数与水库NO-3-N和TN浓度显著负相关;旱地斑块密度与TP物质含量显著正相关;林地最大斑块指数与TP含量显著负相关;(3)水库库容、水库平均深度和水库形状指数对水库水质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4)水库环境变量中,景观配置指标对水库水质指标变化的解释率最高(24%),其次是水库特征指标(11%),最后为景观组成指标(9%).流域...  相似文献   
934.
武汉汉江水源地是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之一,其水质好坏关系到武汉市数百万居民生活及生产用水安全.在引汉济渭、南水北调中线和鄂北调水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运行背景下,利用2004~2021年水质监测成果,对武汉市汉江水源地水质变化趋势及风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武汉汉江水源地水体中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等污染物浓度与武汉市城市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要求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总磷存在较大超标风险.水源地水体中藻类生长基本不受氮、磷和硅浓度限制,若不考虑其他因素,水温适宜时(6~12℃)暴发硅藻“水华”的风险较高;来水水质对水源地影响较大,西湖水厂至宗关水厂取水口间可能存在污染物汇入;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总磷和氨氮等水质参数浓度时空变化趋势不一致,尤其是氮、磷元素,2016年以来其比值呈快速上升趋势,水体N/P的显著变化可能会引起浮游藻类种群结构及数量改变,从而影响供水安全.水源地水体总体处于中营养至轻度富营养状态,极个别时段可能会出现中度富营养的状况,当前水体营养状态有好转趋势.有必要对水源地污染物来源、数量和变化趋势深入调查以化解潜在供水风险.  相似文献   
935.
吴喜军  董颖  赵健  刘静  张亚宁 《环境科学》2023,44(4):2040-2051
为研究陕北矿区内典型河流窟野河水体中多环芳烃(PAHs)的赋存水平、空间分布、来源和生态风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串联荧光检测器法,对研究区水体中59个采样点的16种PAHs进行了定量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窟野河水体中■范围为50.06~278.16 ng·L-1,平均值为128.22 ng·L-1;单体浓度范围为0~121.22 ng·L-1,其中■的检出浓度最高,平均值为36.58 ng·L-1,其次是苯并[a]蒽和菲;各单体检出率均在70%以上,12种单体的检出率为100%; 59个采样点中4环PAHs的相对丰度较大,占比范围为38.59%~70.85%;各采样点间浓度差异显著,浓度高值点主要集中在矿业活动工业区和人口密集区;与国内外其它河流相比,窟野河水体中PAHs浓度处于中等水平.运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MF),结合特征比值法,对PAHs的来源种类与来源贡献进行了定量分析,表明窟野河中上游工业区水体中PAHs主要来源于焦化和石油类物质排放(34.67%)、煤炭燃烧(30.62...  相似文献   
936.
城区天然气配气站噪声超标已成为供气部门亟待解决的难题,文章分析了配气站噪声污染现状,指出噪声产生原因主要为天然气流动,供气量增长使设备超负荷运行等7个方面。分别针对现有配气站和新建、改扩建站场提出降噪措施,指出设备在额定范围内运行、气体流速控制、工艺改造等是噪声控制的重要手段。并对城区天然气配气站噪声治理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37.
It has been demonstrated that bioenergetic properties of plants (independence of productivity from size, proportionality between radial growth of woody plants and plant mass, etc.) and animals are not related to the presumed universal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abolic power and body mass to the power of 3/4. This relationship is not true for plants and endothermic animals. The observed bioenerg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organisms are explained by simple biological and physical laws, including the existence of the lower and upper limits of the specific metabolic power of living matter.  相似文献   
938.
东风水库九溪河流域面源污染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农药化肥施用量大、水土流失加重,农村生活水污染等原因,九溪河水质呈恶化趋势进而影响东风水库。应采取行政手段与科技措施、治标与治本、短期与长期、重点与综合相结合的办法,控制污染,改善水质。  相似文献   
939.
A long-standing hypothesis in behavioural ecology posits that males with greater resource-holding potential (RHP) control resource sites deemed more valuable by sexually-receptive females and, thereby, males controlling such sites accrue greater reproductive success (RS). This hypothesis has historically been investigated using three separate but non-mutually exclusive relationships (male RHP vs. resource value, resource value vs. male RS and male RHP vs. R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three variables are predicted to be strongly positive, however, due to measurement error and biological noise, perfect correlations (r = 1.0) are rare in biology even for well-established relationships. Moreover, the inaccurate identification of either the male trait(s) important to RHP or the resource characteristic sought by females will weaken the observed strength of the relationships. Here, I use meta-analysis to quantitatively describe the general pattern of these relationships in animals. I predict tha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le RHP, resource-value and RS should b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male RHP and resource-value should explain a large amount of the variation in male RS). My meta-analysis supports this hypothesis; however, in the best case scenario only ca. 20% of the variation in the response variable was explained. I conclude by identifying areas in which we need to improve our investigations of resource-defence animals and recommending approaches to meet these needs. 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material The online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doi:) contains supplementary material, which is available to authorized users.  相似文献   
940.
连云港市大气、水环境污染经济损失初步估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实行环境核算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措施。本文对连云港市的大气、水环境污染损失进行估算并将其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结果显示:1996—2000年连云港市大气、水污染损失年均分别为51623.4万元和135215.7万元,占GDP比重的2.2%和5.2%。合计高达7.4%。这表明大气和水污染损失的严重性。以GDP为主要衡量指标的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过高地估计了连云港市的经济增长水平。掩饰了环境的退化,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决策和环境的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