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7篇
  免费   250篇
  国内免费   556篇
安全科学   528篇
废物处理   174篇
环保管理   611篇
综合类   1776篇
基础理论   257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352篇
评价与监测   129篇
社会与环境   130篇
灾害及防治   5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106篇
  2020年   141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120篇
  2016年   136篇
  2015年   162篇
  2014年   176篇
  2013年   198篇
  2012年   287篇
  2011年   282篇
  2010年   206篇
  2009年   195篇
  2008年   163篇
  2007年   225篇
  2006年   252篇
  2005年   163篇
  2004年   166篇
  2003年   179篇
  2002年   122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This experimental research addresses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munication about complex environmental issues, depending on whether the same information is provided by multiple collaborating or by individual organizations (i.e., stakeholder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pertains to 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storage (CCS)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of a complex environmental issue. In Studies 1 (N = 75) and 2 (N = 66) we found that participants perceived factual information from collaborating stakeholders to be of higher quality than when the same information was provided by individual stakeholders. As predicted, the expectation of diverse perspectives being represented in the collaborative information mediated this effect. In addition, in Study 3 (N = 79) the perceived dissimilarity of collaborating stakeholders was shown to be an important precondition for the collaboration effect observed in Studies 1 and 2. Finally, these studies indicate that occasional collaboration between different stakeholders does not necessarily harm the perceived credibility of each individual stakeholder.  相似文献   
182.
针对原油及油砂洗脱废水中的环烷酸所具有的酸性、毒性、腐蚀性等特点,介绍了多种降解环烷酸的高级氧化技术,包括Fenton氧化法、臭氧氧化法、光催化氧化法、超临界氧化法、微波辐照法等。评述了高级氧化技术降解环烷酸的最新进展和发现,分析了各种技术的处理效果,并总结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最后,提出了处理石油行业环烷酸废水的一些思路,为现阶段石油行业环烷酸废水的处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3.
茶叶蛋白的研究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叶中含有15%—30%的蛋白质,对生物体具有多种重要功能,但其中绝大多数是非水溶性蛋白质,难以直接被人体吸收。目前对茶叶蛋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取工艺上,研究表明用复合法提取的效果最好。为了更好地利用茶叶资源,可通过对非水溶性蛋白改性(溶解性、吸水性、吸油性、乳化性、胶凝性等)来提高人体对茶叶蛋白的利用率,发挥茶叶蛋白的生物功能。  相似文献   
184.
研究了浒苔在水产饲料中的添加量和最适加工工艺。以海洋经济鱼类梭鱼为实验对象,做了两个阶段性实验:第一阶段在饲料中按不同比例添加浒苔研究对梭鱼生长的影响。1组为对照组,添加量为0;2—4组为实验组,浒苔添加量分别为10%、15%、20%。保持各组的营养水平基本一致,实验10d,采取摄食率法作为实验方法,记录实验数据,经Excel分析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各项生长指标高于对照组,其中第3组最优,增重率提高了14.29%,饵料系数降低了0.6。第二阶段研究不同工艺的浒苔饲料对海洋梭鱼生长性能的影响。以新鲜浒苔为基础工艺组,以浒苔干粉、添加柠檬酸沸煮、冷冻处理浒苔为实验组,即工艺一、工艺二、工艺三。同样以摄食率法作为实验方法,实验期10d,记录实验数据,经Excel分析表明,工艺一和工艺二增重率分别提高了6.37%、7.37%,工艺二饵料系数为2.83。  相似文献   
185.
我国脱硝市场任务艰巨,政策扶持将催生爆发性机遇。脱硝产业目前存在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绝大多数单位依靠引进技术、市场竞争处于无序状态等问题;提出了发展脱硝市场的应对措施,建议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和经济补贴政策,加强排放标准制订工作。  相似文献   
186.
以天然矿物质沸石、细砂及煤渣取代传统滤料构建复合基质生态床,表面种植景观植物,采用下向流-上向流运行方式修复北方景观水体。分别进行静态实验及不同循环速率下的动态实验,考察对水体污染物去除过程。结果表明,2种运行方式下对水体NH+4-N去除率都在85%以上,其中以1 h为循环周期的运行方式去除率达97%,较静态提高12.8%;TN去除率最高为84%;TP去除不稳定,过程缓慢。煤渣层对NH+4-N的去除效果差,硝化作用不彻底与反硝化作用的加强使下层出水NH+4-N 、NO-2-N及NO-3-N浓度均高于上层。提高循环速率有利于对氮的去除。  相似文献   
187.
介绍了一座80m烟囱由径向进气方式改为弧形切向进气的工程案例。列出了烟囱改造前后引风机运行一日的能耗数据,对比分析得出采用弧形烟道具有一定的节能效果,探讨了采用弧形烟道烟囱降低能耗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8.
改良剂对广西环江强酸铅锌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广西环江沿岸农田土壤具有强酸、多重金属污染等特点,失去了农业生产能力,为此,本研究试用了土壤淋溶实验探究不同类型改良剂(生石灰、钙镁磷肥、有机肥、聚丙烯酰胺)组合对广西环江沿岸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土壤重金属迁移规律及对农田适耕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组T1土壤酸化严重,降低清洁接触土壤层p H值,而处理方式T2、T3、T4、T5均能显著提高污染土壤p H值(P0.05),对供试土壤p H变化大小分别为2.7~3.2、1.6~2.7,均能达到南方农业生产土壤p H值范围.较对照组T1,在污染土壤0~20 cm处,处理方式T2、T3、T4、T5能有效地活化Pb,钝化Zn的作用;在清洁土壤20~60cm处,各个处理方式对DTPA-Pb、DTPA-Zn的作用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较对照组T1,处理方式T4、T5能为植物提供良好的种植营养物质,以期能为今后结合生物修复等措施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9.
我国土壤修复行业面临的问题及商业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我国土壤污染的严峻形势,分析了我国土壤修复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我国土壤修复资金需求量大,资金来源困难、责任界定情况复杂等现状,探讨了"谁污染,谁治理"、"谁使用,谁治理"、"政府出资"、RT、ROT、ROO、TRT等几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壤修复商业模式。同时,结合我国土壤修复行业正处于成长期初级阶段的现实情况,展望了我国土壤修复行业的发展,并给出了一些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190.
青藏高原北麓河地区土壤为典型的低温土壤环境,夏季高温季节表层土壤(5 cm处)温度仅为9℃,中层(20 cm处)为7.5℃,而40 cm处仅为4℃左右。土壤高温季节为7月中旬至9月上旬,而10月至来年6月土壤日平均温度下降为0℃以下。针对青藏高原低温土壤环境,在北麓河试验现场进行人工模拟柴油污染,16个月后采集污染土样,进行土著低温菌的复合筛选,柴油菌的筛选驯化温度为10℃。经过4次转接复合培养驯化后,菌液中微生物数量可达2.7×1012CFU/mL。筛选后的柴油降解菌90%以上为杆状菌,长度为2~3μm,少见球菌,其直径约为0.5μm。通过柴油摇瓶模拟降解实验,17 d后柴油去除率可达到62%。研究为青藏高原低温条件下的土壤柴油污染土著微生物修复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