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9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134篇
安全科学   461篇
废物处理   38篇
环保管理   346篇
综合类   688篇
基础理论   164篇
环境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118篇
评价与监测   70篇
社会与环境   87篇
灾害及防治   1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3篇
  1974年   2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971.
目的基于地面平台系统对雷达脉冲瞬态等强脉冲干扰环境的适应性试验需求,研究一种移动式强电磁脉冲干扰模拟试验系统的集成设计方案。方法研究试验系统的基本组成,对影响试验系统指标的三个关键因素测试距离、发射功率和天线增益进行仿真分析与优化匹配设计。提出工程化的实施方案,并且完成试验系统的构建集成,对功率、场强等关键性指标进行实际测试验证。结果脉冲功率放大器的功放在各频点的峰值功率均为300 k W以上。所构建的试验系统在5,10 m距离的场强分别大于5000,2500 V/m,达到设计指标要求,同时也满足移动性、照射区域等试验使用要求。结论该测试平台全面考虑了信号形式、功放输出功率、信号驻波反射、系统匹配等条件,确保了高场强环境下场强量值分布、辐照区域大小等技术参数。可以准确量化系统测试的技术参数,明确定义测试条件及执行步骤,大幅提高了测试的一致性、重复性。同时兼顾考虑了进行军械系统电磁辐射危害(EMRADHAZ)试验的能力。  相似文献   
972.
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是系统问题,又是人们身心健康、工作、学习效率等民生问题.目前,人们对室内空气治理基本都是被动的,缺乏系统性,尤其缺乏室内空气污染前的预防与控制.室内环境设计对建筑环境的最大影响之一就是负责90%以上的材料与产品用于建筑物和建筑室内.对室内环境设计如何去提高室内空气质量的研究意义重大.通过分析室内空气质量现状与问题,指出室内环境设计对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要影响,并提出室内环境设计与实施中如何提高室内空气质量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973.
动态旋流器在含油污水处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分析了影响动态旋流器性能的主要结构参数,研究了旋转栅、长径比及溢流嘴对性能的影响规律.同时,基于一种典型的动态液-液旋流器结构,利用CFD技术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不同工艺参数包括进口流量、分流比及转速对旋流器分离性能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974.
大型电子系统显示控制台环境适应性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仁群  岳涛 《环境技术》2011,35(4):22-24
开展环境适应性设计是保证装备满足环境适应性要求的重要途径.本文对环境适应性设计流程、方法进行了总结,并介绍了大型电子系统显示控制台环境适应性设计技术.  相似文献   
975.
船舶感烟探测器探测时间与布置间距近似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计算船舶感烟探测器的探测时间和布置间距,在现有感烟探测器迟滞现象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临界速度法,建立感烟探测器探测时间计算模型,提出探测器布置间距的近似计算方法.计算结果表明,对于平整顶棚,感烟探测器探测时间随着布置间距的增大呈线性增大,而对于走廊(或下有横梁的顶棚),当探测间距大于走廊宽度时,在规范规定的最大间距范...  相似文献   
976.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建筑工程设计风险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建筑工程设计风险的评价和管理水平,减少因建筑工程设计质量差引发安全事故,为此找出建筑工程设计的关键风险因素,并研究其风险评价和管理的方法。在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归纳总结出33个建筑工程设计风险因素;再结合问卷调查结果,采用因子分析法,利用SPSS统计软件计算,从33个建筑工程设计风险因素中,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8个公共因子,同时得到各个因子的影响作用情况。最后,结合各因子得分矩阵,得到建筑工程设计风险的计算函数,用以计算评价不同建筑工程设计项目的综合风险。  相似文献   
977.
本文通过对建筑行业工作特点及其安全性的要求分析,研究建筑行业职业工装的款式结构、服装安全色彩的选择以及服装加工过程中的规范,对建筑行业职业工装提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法,总结出了较系统的思路,以期为建筑行业安全生产提供必要的保障。  相似文献   
978.
高层建筑火灾安全疏散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灾条件下的高层建筑安全疏散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介绍了高层建筑安全疏散设计及高层建筑人员疏散模拟两种主要研究方法在高层建筑安全疏散研究上的应用。首先说明了高层建筑安全疏散设计经历了一个从处方式安全疏散设计到性能化安全疏散设计的转变,分析了国内外在高层建筑性能化安全疏散设计上的发展,并列出了性能化安全疏散设计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其次介绍了应用于高层建筑人员疏散的仿真模型,设想了高层建筑计算机模型的发展趋势;最后结合高层建筑火灾安全疏散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高层建筑火灾安全疏散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979.
《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研究与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是煤矿安全专业学生重要的实践环节之一,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煤矿安全问题的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分析了课程设计改革的必要性,并根据《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的特点与课程的关系,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设计了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提出了《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改革的具体措施,构建了《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新的教学模式,课程设计教学新模式注重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对《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了极大提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煤矿安全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80.
The roles of community design and parent and child perceptions of walkability to school are tested for associations with walking in three communities: a walkable new urbanist community, a mixed community (standard suburban community where the walk to school traversed part of the new urbanist community), and less walkable standard suburban community. Perceived environmental barriers to walking to school are measured and compared for fifth graders (n = 193) and their parents (n = 177). Results showed that children and parents often agreed on walking barriers, except an interaction showed that — in the less walkable community — parents perceived worse barriers than did their children. Perceptions of barriers increased from walkable, to mixed, to less walkable communities. Students walked more when they attended the school in the walkable community, they lived near school, parents and children perceived fewer barriers to walking, and children had lower BMI scores, net of demographic controls. Thus the walk to school is embedded within multiple types of supports, all of which should be addressed to encourage walking to scho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