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58篇
安全科学   74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20篇
综合类   172篇
基础理论   12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40篇
灾害及防治   2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废水的生物除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磷污染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子。该文介绍了去磷机制的假说:生物诱导的化学沉淀作用、生物过量积磷作用。介绍了生物除磷的原理:聚磷盐化学、聚磷盐的作用、积磷细菌以及积磷细菌在污泥中的发展。   相似文献   
62.
简要介绍了事故损失统计中一些量化方法的应用,同时提出用方差分析来确定加权系统的取舍。  相似文献   
63.
森林是陆地生物圈重要的生态资源,厘清区域长期森林损失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森林资源保护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球森林变化(Global Forest Change)数据集,利用ArcGIS 10.8空间分析技术,对2001—2019年福建省58个县域森林损失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县域森林损失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2001—2019年福建省县域森林损失率呈波动上升的基本态势,森林损失面积累计达112.89万hm2,森林损失情况可划分为显著上升阶段、先降后升阶段和显著下降阶段。(2)整体上,福建省县域森林损失具有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集聚性特征,相邻区域森林损失率的空间相关性显著,而其空间集聚效应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基本态势。(3)城镇化率、人均GDP、公路通车里程、人口密度和木材产量对福建省县域森林损失均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存在明显的时空异质性特征。该研究有效揭示了福建省县域森林损失时空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为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4.
选取贵州省1176个红色旅游点、3380个乡村旅游点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协调共生模型、地理加权相关系数、CART决策树模型探究红色旅游资源与乡村旅游资源的共生模式、共生空间格局和共生环境。结果表明:(1)在共生模式上,两大资源的共生协调值较低,共生模式以濒临失调共生及初步失调共生为主,整体呈低水平同步发展特征;(2)在共生空间格局上,两大资源在地理空间上具有圈层分化、集中连片分布特征,呈“一环三区”的共生格局;(3)在共生环境上,两大资源的共生环境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呈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文旅环境是主要共生环境,经济社会共生环境是次要共生环境,而乡村社会环境对共生关系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65.
平原丘陵过渡带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及环境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定量分析景观过渡带中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及环境影响,将环境因子纳入空间自回归模型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比较,并以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模型作对照.结果表明:土壤性质指标中,容重及有效铁与土壤有机碳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地形及区位因子中,纬度、高程、坡度、粗糙度等稳定性因素与土壤有机碳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土壤有机碳的局部集聚性多发生在核心景观过渡带;空间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均优于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模型,估计值的空间自相关变化趋势与实测值一致,残差的空间模式显著减弱;能够灵活调整权函数与带宽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能够更好地分析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变异.模型评价方面,GWR-1和GWR-2的残差平方和较OLS分别降低了20.717%和8.799%; SLM、SEM、GWR-1、GWR-2的AIC值较OLS分别减小了5.108、5.391、19.887和11.751.除本身存在的空间自相关外,模型中土壤性质指标及环境因子能大幅解释土壤有机碳的异质性.本研究引入辅助变量,运用空间回归模型分析了平原丘陵过渡带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变异,可为生态恢复、环境变化指示及研究区典型柑橘区的区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6.
受电弓一旦发生故障,就很可能造成严重交通事故。在传统事故树的基础上采用加权证据理论算法优化事故树定量分析,融合不同专家意见,处理了概率评估中的不确定信息,结合机务段的技术人员和专家的意见,对受电弓进行风险评估。基于定性定量分析的结果总结出受电弓安全运行的薄弱环节,提出了具体的安全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67.
由于单一传感器在石油罐区安全监控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从而产生误差,为提高传感器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罐区安全监控预警的准确性,基于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建立罐区安全状态预警模型。首先,介绍了多源数据融合技术的3个层级:数据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以及目前各领域常见的数据融合方法;其次,建立了基于最优加权融合算法的一级融合模型和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二级融合模型;最后,得到石油罐区安全监控数据融合模型,并为进一步的实践应用打下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8.
近年来,石油罐区安全事故发生频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为有效增强罐区安全监控预警系统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并实现对事故的早期预警,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和灰色模型(GM)理论,建立出石油罐区安全监控预测模型。首先,研究了基于递推最小二乘法改进的最优加权融合算法,并将其作为一级(特征级)融合模型,其次,介绍分析了灰色预测理论及GM(1,1)模型的实现过程,最后建立出基于GA-BP神经网络算法的二级(决策级)数据融合模型,并得到石油罐区安全监控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69.
针对发电过程控制策略设计和计量方法研究过程中,对系统模型要求越来越高的现状,基于辅助变量最小二乘(RIVLS)辨识方法,提出一种分别以一阶惯性加纯滞后模型(FOPDT)和二阶惯性加纯滞后模型(SOPDT)为基本组成部分,以建模误差的均方差为加权因子的复合建模方法,并通过实验室液位系统建模仿真过程,证明新算法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提高建模准确性的作用,该建模方法可以扩展应用于其它对模型精度要求较高的生产过程中。  相似文献   
70.
中国的近地面臭氧(O3)浓度在2015~2018年间持续升高,已成为仅次于颗粒物的重要大气污染物.基于中国337个城市2015~2018年暖季(4~9月)的实时O3浓度数据和气象数据,利用趋势分析、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研究了2015~2018年中国暖季地表O3浓度的空间演变格局,探讨了气象因素对其驱动的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①中国暖季O3浓度整体呈显著升高趋势(P<0.05),平均升高速率为0.28 μg·(m3·a)-1,其中超过55%的城市O3浓度每年升高0.50 μg·m-3;②O3浓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高值区(平均浓度>60 μg·m-3)分布在华东、华北、华中和西北部分地区;低值区(平均浓度<20 μg·m-3)分布在华南和西南地区;③O3浓度变化趋势在空间上存在位于华东、华北、西北以及华中地区的热点区域和位于西南、华南(广西)以及东北地区的冷点区域;④气温是中国暖季O3变化的主要气象驱动因素,其对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O3浓度的影响显著高于其他地区;除广西、云南和江西部分地区外,O3浓度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O3浓度在华南、华东和华中大部分地区与风速呈显著负相关,O3浓度在华北和东北部分地区与风速呈显著正相关;除辽宁、山东、河北、甘肃、广东及西南部分地区外,O3浓度与云层覆盖度呈显著负相关;除西北和西南部分地区外,O3浓度与降水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