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7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276篇
安全科学   108篇
废物处理   26篇
环保管理   310篇
综合类   1308篇
基础理论   216篇
污染及防治   26篇
评价与监测   57篇
社会与环境   407篇
灾害及防治   46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11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200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54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1.
经济转型是从传统经济向低碳、可持续的绿色经济转型。而社会转型,实质上是以物为核心的物质型社会向以智力为核心的知识型社会转型。社会转型相对经济转型是更为深刻的转型。  相似文献   
92.
以塔里木盆地南缘克里雅绿洲作为典型区,分析1991-2001年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克里雅绿洲在1991-2001年土地利用变化很明显,生态服务价值从1991年的10.004×10^8元降到20,01年的8.792×10。元,生态服务价值损失了12%,平均每年净损失生态服务价值32.2元/hm^2湿地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最大,变化率高达-37.54%。湿地、水体面积变化的绝对量高、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指数大是导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降低的主要原因。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克里雅绿洲生态服务价值对生态服务功能指数是缺乏弹性的,研究结果是可信的,可为研究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3.
本实验旨在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通过遥感技术手段,制作出高精度的正射影象并采用ERDAS和ArcGIS软件平台(评测版),来实现更新土地利用现状图,查清监测区的土地利用现状与环境监测、地质灾害情况。为今后高效、客观、准确地开展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和环境保护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和做好技术储备。主要任务利用近期航空遥感数据制作监测区1:2000-1:5000标准分幅DOM;提取监测区土地利用现状图成图及其至今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为环境监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发展的动态监测等提供依据。构建和更新监测区土地资源管理数据库中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  相似文献   
94.
基流对亚热带农业流域氮素输出的贡献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马秋梅  李玮  王毅  刘新亮  李勇  吴金水 《环境科学》2016,37(4):1371-1378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亚热带农业小流域的面源污染日趋严峻,恶化的水体环境质量已经成为该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障碍.基流过程对流域生态水文过程有重要影响,因此本研究选取湖南省长沙县的脱甲和涧山两个农业小流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流域观测和模型估算方法,对比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流域基流过程对总氮(TN)输出的贡献.结果表明,在较高强度水稻种植的脱甲流域的月平均基流流量、平均基流TN流量加权浓度和平均基流对TN输出贡献[15.2 mm·month~(-1)、4.14 mg·L~(-1)和0.54 kg·(hm~2·month)~(-1)],均大于较低强度水稻种植的涧山流域[11.4 mm·month~(-1)、1.72 mg·L~(-1)和0.20 kg·(hm2·month)~(-1)].基流对TN输出贡献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如在水稻生长季,脱甲和涧山流域基流对TN输出贡献分别为23.2%和18.6%,均低于休耕季的46.9%和40.0%,表明水稻种植会提高休耕季的流域基流过程对TN输出的贡献.因此,为缓解农业小流域水体面源污染,应当在农业小流域中实施合理的稻田管理措施来降低基流对TN输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5.
严俊霞  郝忠  荆雪锴  李洪建 《环境科学》2016,37(9):3625-3633
太原晋祠地区曾经是著名的稻米之乡,随着晋祠泉的断流,区内土地利用从之前的以水稻田为主转变为以玉米和果园为主.因此,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后土壤呼吸对于准确估算区域碳循环具有一定意义.基于此目的,本研究以原来为稻田、现为果园利用方式的样地为对象,对其土壤呼吸进行了7 a(2006~2012年)、每月1~3次的定位观测,分析了土壤呼吸的年际、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年际、季节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的季节变化与天数的关系可以用3参数高斯方程模型进行拟合.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化与土壤温度的季节变化关系为极显著的指数关系,但其与土壤水分季节变化的关系不显著.土壤呼吸速率年平均值为(5.32±3.31)μmol·(m~2·s)-1;碳通量年平均值为1 690.2 g·m-2,在1 294.0~2 006.0g·m~(-2)之间变化,年际均值差异不显著.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指数(Q_(10))值的年际变化以5、10和15 cm温度测定深度计算分别在1.54~2.20、1.68~2.48和1.82~2.46之间;土壤温度10℃对应的土壤呼吸(R_(10))值的年际变化在2.37~2.81、2.43~3.13和2.59~3.47μmol·(m~2·s)-1之间;Q_(10)和R10值均随土壤温度测定深度增加而增加.Q_(10)的年际变化与10 cm深度的土壤温度(T_(10))的年际变化关系极显著(P=0.016),与其它因子的关系不显著;在拟合方程中增加土壤水分因子不能提高对Q_(10)年际变化的预测精度,说明在本样地水分对Q_(10)的影响较小.R10值的年际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年际变化关系不显著.与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的单因素模型相比,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的双变量指数模型可以提高预测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准确性.研究结果可以为本地区及同类地区的土壤呼吸估算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6.
通过对厦门市五个时相的土地利用变化检测,分析了厦门市1987年-2006年间各分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各地类在各年间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变化原因.  相似文献   
97.
正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我国的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也面临着日益增长的资源需求挑战,特别是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带来的消费模式演变,对我国的未来将产生深远的  相似文献   
98.
正在9月22日召开的全国环境政策法制工作研讨会上,环保部副部长潘岳指出,环保系统要积极参与宏观综合决策,新修订的环保法明确环保规划要与城市、土地等规划相衔接。环保部门要放眼长远,更深地介入目前的国家和地方规划体系,把环保的本质要求体现在所有规划中,抓住政策环评这一实现科学决策、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制度,抓紧完善协同机制、建立评估规范;对区域限批既要用好用足,又要严格规范。潘岳说,  相似文献   
99.
利用区域营养盐管理模型(ReNuMa)对率水流域2000~2010年的溶解态氮(DN)负荷进行了定量估算和来源解析.在率定期和验证期,径流和DN负荷模拟的Ens和R2都大于0.9,模型具备可靠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率水流域的年均非点源DN负荷为1.11×103t·a-1,负荷强度为(0.75±0.22)t·km-2.在所有土地利用类型中,水田的DN负荷强度最大[28.60kg·(hm2·a)-1],林地的DN负荷强度最小[2.71 kg·(hm2·a)-1].农业生产用地(水田、谷物、经济作物、果园和茶园)对DN负荷的贡献最大,表明人类影响下的农业生产活动是流域非点源污染的最主要来源.基于污染负荷适量削减和农业经济产值最大化原则,开展了流域2015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分析,规划结果表明在土地利用结构最优情况下,经济收益的增长依然伴随着负荷的增加,但经济产值的增幅大于DN负荷的增幅.  相似文献   
100.
变温环境对典型石灰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莲阁  高岩红  丁长欢  慈恩  谢德体 《环境科学》2014,35(11):4291-4297
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林地和旱地)下的石灰土表层土壤有机碳(SOC)矿化对变温环境的响应.两种供试土样分别采自贵州省普定县天龙山区域的典型林地和旱地的0~10 cm表层.在培养试验中,依据积温相同的原则,设置变温(范围:15~25℃,变温间隔12 h)和恒温(20℃)两个温度处理,培养时间为56 d.在整个培养期内,旱地石灰土变温处理的SOC累积矿化量(63.32 mg·kg-1)虽略低于恒温处理(63.96 mg·kg-1),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而森林石灰土变温处理的SOC累积矿化量(169.46 mg·kg-1)则显著低于恒温处理(209.52 mg·kg-1)(P<0.05),这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石灰土SOC矿化对变温环境的响应不同.受植被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森林石灰土和旱地石灰土表层的SOC含量和组成差异显著,这可能是导致其SOC矿化对变温环境响应差异的重要原因.另外,各温度处理中,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与SOC日均矿化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表明制约土壤DOC生成是温度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培养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不能有效反映恒温和变温下的SOC矿化差异,结合矿化动力学分析可知,同恒温相比,变温虽然不能通过改变微生物数量来影响SOC矿化,但能通过改变微生物群落的总体活性来影响SOC矿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