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4篇
安全科学   30篇
环保管理   18篇
综合类   247篇
基础理论   14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渤海近岸水域近年生态退化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参考近年国家海洋局和环渤海各省市公布的海洋环境公报的基础上,分析了渤海近岸水域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及引起生态退化的主要原因,说明渤海综合环境治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提出:由国家海洋主管部门牵头负责实施渤海环境和生态治理工程的合理性;渤海的治理是个科学问题,应增加科技投入和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加强生态系统的模型评价和模型预报研究.  相似文献   
52.
渤海赤潮的历史、现状及其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述了渤海赤潮发生的历史、现状与特点,并且较详实地阐明了渤海赤潮的时空特征与变化趋势,赤潮优势种类与时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重点发生赤潮的海域为:渤海湾、莱州湾、辽东湾两部海域、辽东湾中部海域和营口鲅鱼圈附近海域;重点发生时间段为:每年的6~8月;主要的优势种类为:夜光藻、球形棕囊藻、叉角藻、红色中缢虫、中肋骨条藻等.2000年到2006年共记录到赤潮80次,累计赤潮面积约19 800 km2,年平均发生赤潮次数和面积分别是90年代年均值的4.2倍和1.6倍;而且近年来渤海赤潮的发生特点明显呈现出时间段延长、次数和面积增加、分布空间扩大、优势种类增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3.
2010年渤海海冰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0年中国遭遇到近30年来最严重的海冰冰情,因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3.18亿元,占全年海洋灾害总经济损失的47.6%——海冰成为中国2010年海洋灾害中的主要灾种之一。基于区域灾害系统论,运用气象数据、MODIS图像和社会经济统计等资料,对2010年渤海海冰灾害的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以莱州湾结冰范围扩大为代表的渤海海冰分布变化是致灾因子区域危险性增大的主要特征,环渤海地区海水养殖面积和产量的增加是承灾体暴露性增大的主要特征,而总体灾情严重则是二者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54.
环渤海海岸大气微塑料污染时空分布特征与表面形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国内外的热点环境问题.目前,针对大气环境中微塑料污染的研究仅在少数地区开展.为比较环渤海沿海城市大气微塑料污染的长周期分布特征,本研究以烟台、天津和大连3个城市为例,于2018年6月—2019年5月进行大气沉降样品的采集,经体视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仪观察,分析了大气微塑料的类型、颜色、粒径、成分、微观形貌及主要成分等特征,并计算了微塑料的大气沉降通量.结果表明,在3个采样点大气沉降样品中共同存在纤维、薄膜、碎片和颗粒4种类型的微塑料,其中绝大部分为纤维类(>90%).大气沉降微塑料的颜色主要包括透明、蓝色、红色、黑色等;粒径大多<1 mm.大气沉降样品中的微塑料主要成分为赛璐玢(>50%)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30%),且微塑料表面存在明显风化特征.烟台、天津和大连地区单位面积微塑料年沉降量分别为2.7×104、8.9×104和7.2×104粒·m-2.研究结果可为环渤海海岸城市大气微塑料污染与防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5.
针对人文旅游对环境的有利影响,本文论述了唐代渤海国遗址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及如何开发利用唐旅游文化,加强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56.
本文对渤海滨州沿岸各入海河口进行了现状污染指标的主组元分析,获得表征各河口的主要污染指标,进而说明各河口污染类型。结果表明,潮河等四河口基本属有机污染型。  相似文献   
57.
渤、黄海沿岸几种经济贝类及其生态环境中的粪大肠菌群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报道了渤、黄海6个重点沿岸海域(吕泗、青岛、北戴河、盘锦、大连和庄河)表层海水和几种经济贝类中的粪大肠菌群(FC)检测结果。结果表明,16个表层海水样品中的FC含量波动范围为<40~≥48000/L。36个经济贝类样品中的FC数为<2~≥2400/g鲜重。上述结果说明,渤、黄海某些重点沿岸海域(如青岛、北戴河沿岸)受人畜粪便等生活污水和人为活动影响较严重,海域环境卫生状况不容乐观,需加强规划和治理力度。  相似文献   
58.
本文论述了小清河流域产生暴雨的天气系统、流域暴雨与济南市暴雨的分布规律以及暴雨洪水特点,说明了流域地理、气象、水文特征是小清河突发性污染的必要条件。小清河受纳大量工业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水质污染严重,是造成突发性污染的环境条件。暴雨行洪时污染物和底泥突然大量冲刷入海,是造成莱州湾突发性污染事故的根本原因。研究应用生态学和环境经济原理与方法,对突发性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建立了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作出了风  相似文献   
59.
论文探讨了利用遥感数据测算海冰资源量的方法,提出了基于GIS技术和光谱特征的海冰信息分层提取法,并测算出2001-01-15的渤海海冰资源储量和可开采量分别为8.19×109m3和4×1010m3,表明渤海海冰作为淡水资源,其数量是相当可观的。论文认为,利用可见光、近红外和远红外波段对海冰资源量测算效果明显;MODIS数据在海冰资源量测算方面优于AVHRR数据。  相似文献   
60.
渤海沉积物中的"活性铁"与其氧化还原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2001年12月航次所取得的渤海三个典型区域沉积物柱样品,用5%HCl浸取溶解自然粒度下的沉积物,测定了其中的Fe^3 ,Fe^2 ,Fe^3 /Fe^2 值,探讨了其分布特性及其与沉积物氧化还原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Fe^3 在整个研究海域均是从表层向下逐渐递减的,Fe^2 在辽东湾是从表层向下逐渐减小的,而在其他海域是逐渐增加的。沉积物的上层(约50cm厚)Fe^3 含量变化复杂。一些柱状样Fe^2 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可能除与沉积物来源有关外,还与“活性铁”的总量有关,“活性铁”含量在垂直方向上随深度而降低。从“活性铁”与Fe^3 /Fe^2 判断,所研究的渤海区沉积环境以弱氧化环境为主,局部地区为还原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