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6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93篇
基础理论   24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51.
海洋碳循环与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讨论了目前海洋碳循环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分析了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在海洋碳循环中的作用.早期的碳循环研究着重在无机碳循环,随着研究的深入,考虑简单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甚至带显式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模式正在逐步发展.指出了碳循环研究的未来方向,除了要更加准确理解物理过程外,发展带显式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模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为此,要研究生态系统动力学中的某些关键过程的参数化方法,确定一些重要的参数值.期望今后的模式可更加准确地用于研究海洋生态系统和碳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52.
介绍了在泥炭沼泽湿地中碳循环的研究方法,手段和研究内容,阐述了主要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53.
湿地土壤在湿地环境功能中的角色与作用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文章阐述了湿地土壤在湿地大气调节以及污染物净化方面的角色并介绍了目前湿地土壤的研究现状,分析了进一步强化湿地土壤环境功能的可能性,希望对今后湿地土壤环境功能的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54.
为了评估大型水库对河流碳循环的拦截作用,选择清江流域最上游水布垭水库为典型案例,采用德国元素公司vario TOC分析仪对定期采集水样进行分析,研究新建大型水库水体碳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水布垭水库表层水体总碳、总无机碳、溶解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平均含量分别为26.665、24.089、2.141和0.438 mg/L,在水库年内蓄水阶段呈现显著的峰值,其空间分布格局在支流库湾和坝前典型断面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在水体碳中总无机碳占据主导地位,与湖泊水体碳时空分布特征极为相似。由于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双重影响,水体无机碳则与水体电导率指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溶解有机碳则与水体温度具有直接的关系,而数量最少的颗粒有机碳则与水体叶绿素含量具有弱相关关系。研究成果可以为理解水库碳循环过程机制提供数据支持,对于开展大坝建设的河流碳循环影响评估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5.
气候变暖背景下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温室效应及由此造成的气候变化和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已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火干扰作为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干扰因子,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以及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正确理解气候变暖、火干扰与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之间的因果循环关系,了解气候变暖背景下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对制定科学合理的林火管理策略、充分发挥林火管理在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碳平衡以及缓解碳排放中的作用均有重要的意义。系统论述了气候变暖、火干扰与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之间的逻辑循环关系,并对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重点剖析了气候变暖对火干扰的影响,气候变暖背景下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并提出了全球变暖背景下科学有效的林火管理策略与措施,以及今后需要加强的一些研究领域及方向。  相似文献   
56.
近年来,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使碳循环成为研究热点,而城市作为人为碳排放的主要发生区域,城市碳循环的研究也越来越受重视。城市碳循环包括碳的输入和输出,碳的输入主要是以食物、能源、产品等形式进入城市生态系统,经过代谢,一部分固定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形成城市碳库,另一部分返回到自然生态系统。过去的城市碳循环研究主要关注碳排放,随着城市碳循环系统整体研究的开展,城市碳储存逐渐得到关注。  相似文献   
57.
岩溶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特征与碳汇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碳酸盐岩是岩溶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而碳酸盐岩的形成过程对大气CO2浓度的降低产生重要的作用,目前地球上99.5%的碳被封存在碳酸盐岩中;岩溶生态系统具有富钙、偏碱性的地球化学背景,制约其碳循环特征:碳酸盐岩是在清洁海洋环境中、以生物化学沉积为特征形成的沉积岩,其酸不溶物含量低,通常小于10%,意味着岩溶区土壤资源短缺,土壤总碳库量偏小,同时石灰土的富钙性导致石灰土缓效性碳库和惰性碳库大,土壤碳库的稳定性提高;土壤资源短缺,植被生长发育受到养分、水分的胁迫,使植被的地上、地下生物量的比例发生变化,岩溶区植被地上/地下生物量的比例可占30%~50%,高于非岩溶区的;岩溶水中的高HCO3-浓度,刺激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并将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碳,提高碳迁移过程中的稳定性;本文的目的是根据最近的研究成果,揭示岩溶生态系统中碳酸盐岩-土壤-植被-水中碳赋存的状态和转化过程,提出促进岩溶碳汇效应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58.
西双版纳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与增汇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评估区域森林碳储量动态与增汇潜力对理解陆地碳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对西双版纳1993—2006年间森林植被碳储量与碳汇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西双版纳1993—1994年间森林植被整体碳储量为60 770 378.37 t,碳汇增量表现为栎类(Quercus L.)〉经济林〉思茅松(Pinus kesiya)〉其它阔叶〉桤木(Alnus cremastogyne),主要森林类型的碳密度范围为15.08~74.76 t.hm-2;2005—2006年间森林植被整体碳储量为62 347 715.19 t,比1994—1993年间上升2.60%,碳汇增量均表现为其它阔叶〉经济林〉栎类〉思茅松〉桤木〉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e)〉其它针叶,主要森林类型的碳密度范围为8.60~70.90 t.hm-2。(2)2005—2006年间,景洪森林植被整体碳储量为23 299 801.23 t,碳密度范围为8.78~73.35 t.hm-2;勐海森林植被整体碳储量为14 058 043.42 t,碳密度范围为7.95~59.51 t.hm-2;勐腊森林植被整体碳储量为25 050 562.32 t,碳密度范围为8.46~98.73 t.hm-2。可见,1993—2006年间,西双版纳森林植被起到了重要的碳汇功能,且其碳汇功能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59.
这是综合性全球观察系统协作团(IGOS-P)关于开展陆地碳专题研究的提议。提出了陆地碳研究计划(TCI)的主要内容,设计了陆地碳预测的方法,建议目前陆地碳感应应开展的观测项目为:土地覆盖及土地覆盖变化、叶面积、生物燃烧、太阳辐射、大气组分、地表通量,并提出了具体的观测要求,分析了开展陆地碳研究有待改善的问题:生物量及其变化、冠层结构、大气中CO2的浓度、植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高空间分辨率气象参数  相似文献   
60.
海洋中胞外多聚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是一类富含碳的黏性物质,由酸性多糖组成,主要由浮游植物产生。EPS主要分为三类:细胞涂层EPS、溶解性EPS和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transparent exopolymer particles,TEP)。EPS本身呈溶解态,属于溶解有机碳库;但EPS可通过凝结或起泡方式转换形成颗粒态的TEP,属于颗粒有机碳库。EPS能被微生物降解或吸收,直接参与微食物环的碳循环。颗粒态的TEP可聚集生物有机颗粒形成"海洋雪",加快有机碳的沉降。因此EPS成为连接溶解态和颗粒态有机碳的桥梁,有效改变了海洋生态系统中有机碳库的分配,在塑造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从EPS的特点、形成机制、对细胞积聚和海洋碳循环的影响等方面综述了目前EPS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