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4篇
安全科学   8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101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100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超大城市SO2排放对硫酸盐区域分布影响的观测与模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2002年8月14—24日在临安采集气溶胶样品,对气溶胶质往往w量和离子成分的尺度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O42-主要集中在粒径<2.1 μm的细粒子中,约占所有尺度段上SO42-质量总和的94%;细粒子(PM2.1)中,ρ(SO42-)和ρ(NH4+)最高,二者之和占所分析离子质量浓度总和的89%. 利用公共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式(CMAQ)的过程分析对影响硫酸盐气溶胶分布特征的主要因子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经过云内液相氧化和湿清除形成硫酸盐气溶胶的速率为0.19 μg/(m3·h),其对硫酸盐气溶胶的贡献最大;SO2液相氧化反应中速率最大的是H2O2〔5.26 μg/(m3·h)〕,其次是O2〔4.14 μg/(m3·h)〕和O3〔1.56 μg/(m3·h)〕. 模拟分析证明,采样期间研究区域SO42-主要是由上海及其以南的浙江沿海一带通过SO2云内与H2O2和O2的液相氧化反应生成. 通过模式敏感性试验发现,在个例的风场配置下,上海排放的SO2对临安地区的SO2和硫酸盐的贡献率分别达15%和22%.   相似文献   
42.
基于长江三角洲地区25个城市的土地经济密度数据,利用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1995-2007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经济密度的区域差异特征及动态演化格局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表明:①该区域的土地经济密度总体呈不断上升趋势,但是城市间差异明显,其高值点主要集中于沪苏锡常地区;②土地经济密度的总体差异和区间差异呈现波动性缩小趋势,江苏省内部差异和区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组成部分;③土地经济密度总体上趋于空间集聚,但局部的空间集聚中心从环杭州湾城市转移到苏南地区和上海。可见,高投入、低效率的土地利用方式已不适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未来必须统筹区域土地利用,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区域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3.
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已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与国外发达国家都市连绵区相比面临着一系列资源、环境、产业结构与行政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港澳回归并和珠江三角洲结合以及多条新的南北通道出现将使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全国的地位遭到进一步的挑战。有鉴于此,提出一系列实施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1)建设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2)加速城市化进程,促进都市连绵区最终形成;(3)加大支柱产业、跨国公司、高新技术产业与园区和基础设施投入;(4)加强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内部的分工与协作;(5)加强政府对区域发展的调控能力;(6)开展跨行政区规划,促进长江三角洲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4.
全球变化对长江三角洲土地持续利用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全球变化对区域土地持续利用的影响表现为其多方面内容从不同侧面直接或间接地对区域土地利用生产性、安全性、保持性,可行性和接受性产生影响,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全球变化对土地持续利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不利的方面:(1)海平面上升导致土地面积减少及土壤性质恶化;(2)自然灾害增多导致土地利用安全性降低;(3)酸雨危害加重导致土地生态环境恶化;(4)地表植被减少及湿润指数降低导致土地退化加剧,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以促进长江三角洲土地持续利用;(1)加强全球变化监测与预警;(2)制定适应于全球变化的土地持续利用规划;(3)增强土地利用对全球变化的应变能力;(4)加强全球合作,减缓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全球变化速度。  相似文献   
45.
长江三角洲水田保护性耕作制度的碳收集效应估算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耕作制度对农田土壤有机碳的稳定和积累作用显著,探讨耕作制度演变下农田土壤碳库动态,将有助于农田土壤碳收集的技术选择及政策制定。利用已发表的田间定位试验数据,构建不同耕作制度下长江三角洲水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估算模型。依据该区近20多年来耕作制度演变动态,对保护性耕作制度的土壤碳收集效应进行了初步估算。结果表明,油菜面积的扩大、小麦的少免耕和作物秸秆的还田分别约增加土壤耕层有机碳0.94 Tg、2.76 Tg和3.95 Tg,其中以麦稻复种转向油稻复种的单位面积碳收集效应为最高。最后,就碳收集效应估算的方法进行了相关讨论,并就土壤碳收集研究和如何提高土壤碳收集潜力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长江三角洲的生产力布局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针对其现状特征和发展动向,论述了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框架以及相关的基础设施、城市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47.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科学、协调发展观的提出以及国内生态城市建设高潮的掀起,生态经济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被誉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其发展状况已引起世人广泛关注.在此讨论了经济生态化的内涵,认为经济生态化水平应从经济发达程度、经济结构、生产效率、发展潜力、循环程度等几个角度来衡量,并构建了经济生态化评价指标体系;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八城市2004年的相关数据为操作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经济生态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三角八城市的经济生态化水平排序依次为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宁波、杭州、常州、扬州.最后,分析了造成这种排序的原因.  相似文献   
48.
长江三角洲氮收支的估算及其环境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2002年基本统计数据和相关参数,对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氮的收支及人为扰乱了的氮循环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估算与分析.结果表明,2002年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输入的氮量达2.94 Yg·a-1(1Tg=1012g),单位国土面积接收的氮量(291 kg·hm-2·a-1)4.5倍于全国平均水平,陆地氮通量(224 kg·hm-2·a-1)不仅高于全国和长江流域,也远远高于北大西洋沿岸的欧美国家.大部分输入氮源与农业有关.2002年该经济区支出氮量1.66~1.95 Tg·a-1,盈余氮0.99~1.28 Tg·a-1.可以预测,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将面临氮过量引发的严重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49.
长江三角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80,自引:9,他引:80  
在定性分析长江三角洲土地资源现状特征和可持续利用目标基础上,重点对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定量评价:选择36个因素作为参评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选用模糊隶属函数和线性加权函数进行综合测算,评判出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水平;引进“障碍度”概念进行定量的障碍诊断,并针对主要障碍因素提出可持续利用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50.
长江三角洲近50年耕地数量变化的过程与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73,自引:11,他引:173  
长江三角洲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经济增长最快和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经济快速发展加剧的人地矛盾已经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论文利用近50年耕地长序列统计资料和近5年的土地详查与变更数据,研究揭示了长江三角洲高强度土地开发的特征和近50年耕地数量变化的基本过程及其空间差异,并初步探讨了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及其作用。研究表明,近50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数量呈现明显的波动减少趋势,经历了由增加→急剧减少→缓慢减少→快速减少的基本变化过程,其中分别在1958~1963年、1985年前后和1993年前后出现了三次明显的耕地流失高峰,其形成机制主要是政策、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驱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