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8篇
安全科学   16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60篇
综合类   109篇
基础理论   29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28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41.
贵阳市一居民区大气颗粒态汞的污染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4、7、8、11、12月采用微型捕集管-冷原子荧光光谱法对贵阳市一个居民区大气中的痕量颗粒态总汞(TPM)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TPM日均浓度范围是0.149~4.853 ng.m-3,平均值是1.091 ng.m-3,显著高于背景参考值1~86 pg.m-3;TPM浓度采暖期大于非采暖期,夜间通常大于白昼;TPM与大气气态总汞(TGM)可能具有同源性;燃煤、垃圾焚烧以及周边工厂排放的含尘烟气可能是居民区大气颗粒态汞的主要人为来源。  相似文献   
42.
运用空气质量模型CMAQ模拟评估民用燃煤减排政策对京津冀大气中BaP污染状况的改进效果,模拟包括作为基准情景的2014年和低消减和高消减2个减排情景.模拟结果表明:基准情景下,京津冀BaP年均浓度为2.54ng/m3,超过国家空气质量标准(1ng/m3),呈现1月 > 4月 > 10月 > 7月的季节变化特点,反映出冬季供暖燃煤的影响;京津冀南部BaP浓度高于北部,推测原因是南部BaP排放量较高.1月削减民用燃煤排放量对降低该地区BaP浓度和沉降量效果最显著,低削减和高削减下,北京、保定、廊坊BaP浓度分别比基准情景降低30%和40%以上;4、7、10月削减民用燃煤排放量对该地区BaP浓度和沉降量的变化影响不大.京津冀民用燃煤联防联控能更加有效地降低该地区BaP浓度.  相似文献   
43.
结合大量文献描述,分析了水景现状、景观现状、水景功能以及存在的问题,讨论了水景设计的技巧和原则。  相似文献   
44.
居民住户用电消费的回弹效应对中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影响,但从居民住户微观调查视角对用电回弹效应进行分析并剖析回弹效应影响因素的文献较为少见。本文基于CGSS数据库1969个居民数据,采用双对数模型测算中国居民用电的回弹效应,并通过分组回归法探讨影响回弹效应的因素。得到以下结论:①中国居民用电消费存在回弹效应(43.51%),表明当用电效率提高时,预期节电量的43.51%将被用电成本降低导致额外增加的电量消费所抵消;②人均收入对居民用电的回弹效应具有显著作用,收入水平与回弹效应呈现倒V型趋势;③性别差异对居民用电的回弹效应存在显著影响,男性消费者的回弹效应明显高于女性。鉴于上述结论,政府在制定居民节能政策时需要重视电力消费的回弹效应,并针对不同收入群体和性别差异采取针对性举措。  相似文献   
45.
为研究民用固体燃料燃烧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设计了一套箱式稀释采样测试系统.相比于常用的烟罩法和烟道采样法,该系统能减小环境空气中颗粒物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同时收集了炉具泄漏的烟气,能更准确获得固体燃料燃烧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水平.本文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思路、主要结构组成和测试系统的性能评估结果.评估结果表明:进气经过滤后颗粒物浓度显著下降至约1μg·m-3,远小于燃烧过程中排放的颗粒物浓度(约100μg·m-3),有效减少环境空气中颗粒物对测试结果的干扰;使用箱式法测得PM_(2.5)、SO2和NOx排放因子结果均高于箱体敞开的对照组测试,证明箱式法收集测试了燃烧时泄漏至室内的污染物,有效减少污染物泄漏造成的误差.利用该系统测试了12种常见民用煤和3种生物质燃料燃烧PM_(2.5)、SO2、NOx等污染物排放水平,其中民用煤PM_(2.5)、SO2和NOx排放因子分别为0.23~3.40 mg·g~(-1)、0.48~6.15 mg·g~(-1)和0.16~1.09 mg·g~(-1),生物质燃料的PM_(2.5)、SO2和NOx排放因子分别为6.26~39.76 mg·g~(-1)、0.04~0.23 mg·g~(-1)和0.05~0.76 mg·g~(-1).  相似文献   
46.
我国城乡住宅建筑物化阶段碳排量现状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静  曲建升  韦沁  曾静静 《环境工程》2016,34(10):161-165
建筑作为三大高耗能产业之一,研究其碳排放对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分析我国城镇、农村人口数量、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的发展趋势,对2012—2050年城乡住宅面积进行预测。结合国内外文献,将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源分为建材、运输、现场施工3个方面,得到剪力墙结构、钢混框架结构和砖混结构建筑在物化阶段的单位面积碳排放量。计算得到2012—2050年我国城乡新建住宅建筑面积及其物化阶段的碳排放趋势。城镇新建住宅建筑物化阶段碳排量远胜于农村,其达峰节点迟于农村。合理控制住宅建筑增加速度、延长建筑使用年限可有效减少住宅建筑物化阶段碳排量;使用绿色低碳建材和清洁能源,提高施工机械效率是低碳建筑物化阶段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47.
中国目前面临着严峻的节能减碳目标,在中国的总能耗中建筑能耗占了三分之一以上。然而低碳住宅在中国刚刚起步,评估体系尚不完善,建设技术方法也未成熟,低碳住宅的普及率很低。本文通过对国内现有的绿色住宅评价体系的分析,结合中国自身的国情,初步提出一套大众能够接受的低碳住宅的建设方案,为今后低碳住宅的建设评估和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8.
民用燃料燃烧排放PM2.5和PM10中碳组分排放因子对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孔少飞  白志鹏  陆炳 《中国环境科学》2014,34(11):2749-2756
在实验室中模拟民用燃料在家庭炉灶中的燃烧,应用稀释通道系统采集颗粒物,获得玉米秸秆、薪柴、蜂窝煤和块煤四种常用民用燃料燃烧排放PM10,PM2.5及载带碳组分的排放因子.结果表明,民用燃料燃烧排放的颗粒物以细颗粒为主, PM2.5占PM10的70%~90%.颗粒物排放因子最大的为块煤,其PM2.5和PM10的排放因子分别为9.837和11.929g/kg,分别是蜂窝煤的12.6和13.7倍;玉米秸秆和薪柴PM2.5和PM10的排放因子稍低于块煤,为7.359~10.444g/kg.4种燃料燃烧OC排放因子块煤最高,其在PM2.5和PM10中分别为5.29和5.19g/kg.薪柴燃烧EC的排放因子最高,其在PM2.5和PM10 中的排放因子分别为1.065和1.126g/kg.块煤两种粒径上EC的排放因子略低于薪柴.蜂窝煤EC的排放因子最低,比薪柴低300倍左右,玉米秸秆EC的排放因子也要比薪柴低10倍左右.碳组分是块煤,秸秆,薪柴排放颗粒物的主要成分,其含量在40%~60%之间,该值比蜂窝煤高3倍.四种燃料对应的OC/EC比值差异很大,薪柴和块煤燃烧排放颗粒该值为3~6,秸秆和蜂窝煤燃烧排放颗粒其值高达30~50.  相似文献   
49.
彩叶植物是居住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居住区绿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昆明33个居住小区样地的调查表明:乔木类出现频度较高的有14种,红叶石楠的重要地位值最高;灌木类出现频度较高的有15种,金叶女贞重要地位值最高;草本类出现频度较高的彩叶植物共有9种,彩叶草重要地位值最高。通过分析发现,乡土彩叶植物种类较少,彩叶植物配置缺少新意,因而进一步完善居住小区绿地的功能结构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50.
Energy for water heating accounts for an increasing part in residential energy demand in China. An extensive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determinants of household energy choices for water heaters among residents in Nanjing, China. Two sets of variables were examined as potential influences: building features and household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Results suggest that building features such as gas availability and building structures, and household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household head's education degree and energy-conserving sense are crucial determinants in choosing natural gas as water heater energy. Installation permission for solar water heater, building stories, and residential location serve as determining factors in choosing solar water heaters. Based on these, barriers and opportunities are discussed for transitions toward cleaner water heating energies, and suggestions are given for local governments to promote cleaner energy replacement i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