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42篇
  免费   362篇
  国内免费   736篇
安全科学   447篇
废物处理   112篇
环保管理   969篇
综合类   2209篇
基础理论   539篇
环境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189篇
评价与监测   186篇
社会与环境   629篇
灾害及防治   156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144篇
  2021年   181篇
  2020年   165篇
  2019年   149篇
  2018年   144篇
  2017年   212篇
  2016年   243篇
  2015年   222篇
  2014年   210篇
  2013年   336篇
  2012年   330篇
  2011年   373篇
  2010年   277篇
  2009年   249篇
  2008年   212篇
  2007年   259篇
  2006年   285篇
  2005年   225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170篇
  2002年   147篇
  2001年   117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7篇
  1975年   6篇
  1973年   7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64 毫秒
991.
为解决现有城市应急预警系统(urban emergency early-warning system,UEES)存在的缺乏设备身份认证、数据共享性差、数据传输处理效率低、区域性智能自治能力不足等问题,根据区块链与端边云技术特点和现有系统的业务需求,提出区块链与端边云技术相融合的城市应急预警系统(UEES integrating blockchain and end-to-end cloud technology,UEES-BE)框架;对该框架存在的边缘节点认证与数据共享、区块链与边缘智能、边云协同分类分级分布式存储3个关键问题进行探讨;以城市内涝灾害预警为例,将区块链与端边云技术与城市内涝灾害预警系统业务相结合,提出4点优化建议。结果表明:区块链和端边云技术理论上可实现城市灾害安全、共享、实时、智能的预警,对构建城市应急预警系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2.
为充分挖掘城市景区密集人群风险信息和隐藏规律,以携程、美团、大众点评3个旅游网站上发表的关于城市景区密集人群的游记和评论作为数据源,运用潜在狄利克雷分配(LDA)主题模型及Word2Vec词向量模型挖掘密集人群风险感知主题与关键词及二者之间的关联关系;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城市景区密集人群风险感知模型,结合共现规律对风险感知主题的关联关系分析,明确景区密集人群对个体风险感知的作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降低个体在密集人群情景下的风险感知水平,将避免公众产生消极行为,降低踩踏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同时通过主题共现分析得出影响个体风险感知的核心主题为“网红表演”主题,可通过提高热门表演管制力度来提高个体主观规范对实际行为的正向影响,使得个体风险感知强度处于稳定水平。研究结果可以完善城市景区密集人群风险管理和风险沟通机制,从而有效管理风险。  相似文献   
993.
为了研究城市地下道路V形区段坡度构成对烟气扩散和重点排烟效果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对V形区段内变坡点两侧不同坡度构成、排烟口的开启方式对烟气扩散和重点排烟效率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对称V形区段,采用重点排烟控制烟气相对容易,但对降低排烟道下方顶棚最高温度作用有限;针对非对称V形区段,烟气的自由扩散特性与变坡点两侧坡度差有关,增加大坡度侧的排烟口数量可以提高排烟效率,但要将烟气有效地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相对困难。实际运行中,应结合坡度的实际构成和烟气控制总目标,制定相应的排烟口开启策略。  相似文献   
994.
为深入分析我国国内(不含港澳台,下同)危险化学品产业转移及安全风险,通过调研产业转移现状,统计典型地区产业政策、转移企业数量、转移时间及安全生产形势,分析产业转移带来的安全风险。研究结果表明:危险化学品产业转移呈现明显地域趋势,从以江苏、浙江为主的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等地区转移;转移时间集中在2个阶段,分别是:2002—2008年、2017—2020年;转移集中在精细化工、炼焦、煤化工等产业,医药等高端产业未发生转移;危险化学品产业转移安全风险主要表现在:“重经济,轻安全”现象突出、转移项目安全风险高、承接地基础薄弱、人才储备不足等方面;针对呈现的产业转移安全风险,提出相关对策措施及建议。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危险化学品产业转移安全风险管控政策措施制定提供相关数据与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95.
吴息  缪启龙  何晓风 《灾害学》2002,17(2):93-96
本文根据对南京市多年火灾次数的分析,提出可利用泊松分布对不同火险预警等级中的火灾次数进行模拟的设想,从而使城市火险预警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扩展。  相似文献   
996.
城市地震防御能力评价和防御水准问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研究了下列两个问题:(1)城市防御地震能力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2)考虑了经济投入和人身安全,确定新建建筑设防水准的合理方法。  相似文献   
997.
环杭州湾地区城市扩张的遥感动态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环杭州湾地区为研究对象,应用决策树和形状指数相结合的方法从TM影像中分别提取了2003年和2006年的城镇用地信息,并对杭州市、绍兴市和宁波市的城市扩张特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精度检验,城镇用地总体Kappa系数都在0.87以上,说明该方法提取城镇信息是行之有效的。2003年环杭州湾地区的城镇用地面积为914.04km2,2006年为1 286.1km2,4年间城镇用地净增了372.06km2,主要城市用地净增了192.6km2;杭州市、绍兴市、宁波市市区面积增加了43.7 km2;而其它县城与开发区增加了145.6 km2;说明小城市在环杭州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大城市的作用则相对较小。杭州市、绍兴市城市扩张明显,其中尤以杭州市下沙区和绍兴市袍江工业园区的扩张最显著;宁波市城市扩张最小,特别是余姚城区。扩张方向上,杭州市主要向西北和北面扩张;宁波市在各个方向上的扩张比较平均。  相似文献   
998.
城市化过程中日益严峻的土壤污染已成为制约城市土地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而有机物已成为土壤中重要的污染物. 在我国目前缺乏相关环境质量标准的背景下,选择某区域土地置换开发为案例,尝试采用人体健康影响度评价法,对城市土地置换中土壤有机污染物可能给未来入住人群健康带来的潜在危害进行了分析与定量评价,识别出该区域土壤有机污染物以2,4-二硝基酚、五氯酚以及PAHs为主. 需要指出的是,参与评价的有机污染物仅为被检出有机污染物总量的一部分,因此评价结果中的健康影响度可能较实际数值偏低. 随着环境管理工作的深入进行,在城市土地置换过程中应逐步加强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的研究.    相似文献   
999.
基于产业调整的太湖流域生态环境优化探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流域为单元进行水资源综合管理,是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产业调整能控制污染源的数量和种类,是区域环境治理的关键环节和有效手段. 从湖泊流域产业的特有结构分析出发,以太湖为例,分析了当前太湖流域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存在的产业不合理性,探讨了点源污染、线源污染和面源污染的成因及其对污染总量的贡献、治理方案并加以对比分析;探讨了湖泊流域产业调整和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及污染控制治理中的作用,基于污染总量恒定或稳步下降、经济发展速度不变的情况下,对流域产业升级和优化调整提出了具体的产业结构和政策,这对指导湖区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00.
杭州城市热岛空间分布及时域-频域多尺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杭州20个自动气象站逐时数据计算2006年四季各站平均热岛强度,用薄盘样条函数法研究杭州城市热岛的空间变化,发现:夏秋季时较强,而春冬季强度较弱;总体趋势是杭州市丰体城区最大,向外辐散,逐渐减弱.利用2006年2月~2007年2月逐时气象数据,结合Morlet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杭州热岛周期变化特征,发现:其在频域上具有多尺度的周期振荡,尺度主要是24 h(日)、168 h(周)和1 490 h(2月).以日为周期的热岛强度与局地气候系统、地面长波辐射、近地层热量交换、人为热的日周期变化有关;而以周为周期的热岛强度变化成因主要与人类活动及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周末效应"有显著的关系;以2个月为周期的变化特征与一些较大尺度的自然变化相关.结果表明,杭州城市热岛时空变化是天气系统、地面长波辐射、下垫面、大气污染、人为热、人类活动、近地层热量交换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