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3篇
  免费   310篇
  国内免费   842篇
安全科学   210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150篇
综合类   2139篇
基础理论   397篇
污染及防治   123篇
评价与监测   178篇
社会与环境   158篇
灾害及防治   117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173篇
  2022年   164篇
  2021年   212篇
  2020年   187篇
  2019年   173篇
  2018年   134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41篇
  2015年   168篇
  2014年   242篇
  2013年   162篇
  2012年   190篇
  2011年   185篇
  2010年   131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991.
污泥堆肥及其土地利用全过程的温室气体与氨气排放特征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目前我国污泥堆肥及其土地利用全过程的温室气体(N2O、CH4)与氨气(NH3)排放数据极其缺乏,难以满足温室气体减排和氮素保存的需求.本研究通过原位观测,首次开展污泥堆肥及其土地利用全过程温室气体和氨气排放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机械翻堆条垛(turning windrow,TW)工艺的全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因子(eCO2/干污泥,196.21 kg·t-1)是基于强制通风+机械翻堆条垛(aerated turning pile,ATP)工艺的1.61倍.N2O主要来自土地利用过程,CH4主要来自堆肥过程.ATP工艺的温室气体排放当量(eCO2/干污泥,12.47 kg·t-1)远低于TW工艺(eCO2/干污泥,86.84 kg·t-1).TW工艺的氨气排放因子(NH3/干污泥,6.86 kg·t-1)略高于ATP工艺(NH3/干污泥,6.63 kg·t-1).NH3是全过程最主要的N素损失形式,其中TW和ATP堆肥工艺因NH3排放造成的氮素损失相当,均约占堆料TN损失量的30%.而N2O和CH4带来的N、C元素的损失可以忽略不计.这些结果表明ATP是一种环境友好的污泥堆肥工艺.  相似文献   
992.
燃煤电厂烟尘铅排放状况外场实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裴冰 《环境科学学报》2013,33(6):1697-1702
选取30台燃煤电厂锅炉开展燃料铅含量及烟尘铅排放浓度的系列外场测试.结果表明,燃煤电厂燃料铅含量均值为8.50 mg·kg-1,烟尘铅平均排放浓度为0.0081 mg·m-3,排放因子为0.0643 g·t-1.不同机组容量及有无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装置状况下烟尘铅排放因子无显著性差异(p>0.1),不同除尘设施类型下烟尘铅排放因子有显著性差异(p<0.1),布袋除尘(Fiber Filter,FF)电厂烟尘铅排放因子低于静电除尘(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ESP)电厂.本研究中铅排放因子低于国内估算值,与AP 42燃煤电厂铅排放因子处于同一水平.基于本研究排放因子计算的全国2011年燃煤电厂烟尘铅排放量为126.76 t.  相似文献   
993.
通过对昆阳磷矿不同年限和不同植被的矿山恢复土壤进行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的相关研究,探讨影响微生物多样性和物种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为理解微生物、植物和土壤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94.
环境因子对湖泊沉积物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云龙湖和骆马湖2种不同类型湖泊沉积物的碱性磷酸酶进行了测定,分析了水体理化特性、季节变化及水生植物对湖泊沉积物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温度对沉积物碱性磷酸酶活性影响较大,呈显著正相关(r=0.220,P70.05;r=0.478,P70.01),而DO值的影响较小,相关不显著;随着季节的变化,云龙湖沉积物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较明显,其变化规律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夏季最高,为330.27 mg/(kg·h),春季最低,为154.65 mg/(kg·h);随着季节的变化,水体pH、DO变化较小,分别为8.12~8.50、6.84~8.47 mg/L,温度变化较大,为3.3~26.5℃;水生植物对骆马湖沉积物碱性磷酸酶活性影响较大,有草区均大于无草区且有草区碱性磷酸酶活性随季节变化显著。因此,水体理化特性、季节变化及水生植物等环境因子对不同湖泊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95.
于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每个月调查了东湖总有机碳(TOC)的时空分布,并对TOC和主要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东湖TOC的浓度范围为0.493~9.962 mg/L,年平均值为2.671 mg/L,夏季(6-8月)、秋季(9-11月)、春季(3-5月)、冬季(12-2月)TOC浓度呈现由大变小的趋势。东湖5个湖区TOC值在空间上存在差异,庙湖和水果湖TOC浓度较高,汤菱湖TOC浓度适中,菱角湖和郭郑湖呈现季节性高浓度的TOC值。相关分析表明,TOC与总磷、溶解氧、电导率显著负相关,与叶绿素a负相关但不显著,与温度显著正相关,与pH相关性不显著。研究发现,东湖TOC主要来源有污水、含油废水的排放,降雨带来地表径流以及生物活动,而TOC浓度的时空分布与降雨、污水排放、施工、旅游活动、生物活动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96.
通省隧道变质软岩变形破坏灾变因子及其权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省隧道主要穿越的地层为元古界武当群片岩,属于变质软岩,施工中多次出现围岩大变形与垮塌,严重影响了正常施工.本文从地质调查、室内试验、监控量测等方面,采用X射线粉晶衍射矿物成分分析、物理力学试验、现场测量等手段,分析了通省隧道变质软岩的变形破坏特征,重点研究了变质软岩变形破坏的孕灾环境及灾变因子,并通过AHP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灾变因子的权重,以为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7.
因子分析法作为一种常用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分析河流水质的变化趋势,准确地反映水体的污染状况和污染程度。本文将因子分析法应用于天津市主要河流的水质评价中,得出了天津市主要河流水质状况的综合评价结果和污染程度排名,该研究可为水环境管理与决策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8.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GHG)的浓度升高,而正确估算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对于制定减排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某企业馏份油加氢装置为固定燃烧源,采用现场监测方法计算了该企业2011年GHG的排放因子及排放量,并与利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供的GHG排放因子所估算出的GHG排放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采用现场监测方法计算得出的GHG排放量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999.
崔海  张亚红 《环境科学》2016,37(4):1507-1515
围封禁牧措施可以改善退化草地生态环境,是我国退化草地植被恢复的主要措施.为探讨干旱区荒漠草原不同围封禁牧年限的土壤呼吸作用特征及影响因子,在生长季连续观测围封禁牧11 a、7 a、放牧不封育(CK)荒漠草原土壤呼吸速率及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在日、季尺度上,封育11 a、7 a和CK荒漠草原土壤呼吸速率均具有明显的单峰曲线变化规律,在日尺度上,最大、最小值分别出现在12:00~16:00和00:00~06:00;在季节变化尺度上,最大值出现在降水较多温度适宜的8月,土壤呼吸均值表现为11 a[0.143 g·(m2·h)-1]7 a[0.138 g·(m2·h)-1]CK[0.106 g·(m2·h)-1].2封育与未封育荒漠草原的土壤呼吸速率与空气、土壤温度均呈极显著的指数关系(P0.001),相关性大小为:地表温度(R2:0.408~0.413)空气温度(R2:0.355~0.376)5~20 cm土壤温度(R2:0.263~0.394);温度敏感性系数Q10随着土层的加深逐渐变大,不同封育年限Q10表现为11 a(2.728)7 a(2.436)CK(2.086).3封育11 a、7 a和CK荒漠草原土壤呼吸速率与空气湿度、土壤含水量一元二次模型达到显著水平(P0.05),与空气二氧化碳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P0.01),与风速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5),与光照强度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4干旱区荒漠草原土壤呼吸作用随着围封禁牧年限的增加而增加,温度敏感性系数亦随之增加,0~20 cm土壤温度和水分是其土壤呼吸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000.
青岛市夏季臭氧浓度水平高且污染事件频发,开展臭氧污染过程和非污染时期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及其臭氧生成潜势(OFP)的精细化来源解析研究,对于有效降低沿海城市的大气臭氧污染,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利用青岛市2020年夏季(6~8月)小时分辨率的在线VOCs监测数据,分析臭氧污染过程和非臭氧污染时期环境VOCs的化学特征,并通过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进行了环境VOCs及其OFP的精细化来源解析研究.结果表明,青岛市夏季环境ρ(TVOCs)平均值为93.8μg·m-3,臭氧污染过程相较于非臭氧污染时期TVOCs浓度上升了49.3%,其中芳香烃浓度增加最显著,增加了59.7%.夏季环境VOCs总的OFP达到246.3μg·m-3,臭氧污染过程相较于非臭氧污染时期环境VOCs的总OFP增加了43.1%;其中烷烃增加最多,增加了58.8%.间-乙基甲苯和2,3-二甲基戊烷是臭氧污染过程中OFP增加幅度最大的物种.青岛市夏季环境VOCs的主要贡献源为柴油车(11.2%)、溶剂使用(4.7%)、液化石油气及天然气(2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