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58篇
安全科学   30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29篇
综合类   141篇
基础理论   45篇
污染及防治   27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26篇
灾害及防治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双甘膦废水中含有高浓度总磷、有机磷、甲醛、氰化物、氨氮、COD,运用三效蒸发+强氧化+两级化学除磷+UASB+兼氧+好氧组合处理双甘膦废水。研究结果表明双甘膦废水排放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88978—1996)二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92.
铅元素人为循环环境释放物形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梁静  毛建素 《环境科学》2014,35(3):1191-1197
环境中铅污染物来自于物质人为循环的环境释放,铅释放物的形态差异意味着其在环境介质中迁移和转化的起始状态不同.确定铅元素人为循环环境释放物的形态,可以为环境风险评估和源头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追踪铅元素人为循环流动过程,应用物理化学分析方法,辨识生命周期各阶段环境释放物中铅元素的形态,并以2010年为例,定量分析中国铅元素人为循环中环境释放物的形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0年中国铅人为循环中环境释放物主要形态表现为PbSO4,约占总量的23.4%;其次是PbO、Pb和PbCO3,共占总释放量的46.2%.国内每消费1 kt精铅,将向环境释放547.9 t的铅,这些环境释放物中73.3%来源于产品使用阶段和废物处置与回收阶段;从形态看,PbSO4占释放物的量为128.2 t,主要来源于生产阶段和废物处置与回收阶段,PbO、Pb和PbCO3则分别主要来源于废物处置与回收、产品使用和生产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93.
应用稳定同位素13C-CO2连续标记技术,通过室内密闭培养试验研究不同施氮处理下(依次为N0,N10,N20,N40,N60)水稻分蘖期光合碳向土壤碳库的输入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连续标记培养18 d后,水稻地上部和根系的干物质累积量分别为1.58~4.35 g·plot-1和1.05~2.44 g·plot-1,水稻植株生物量受施氮处理显著影响,且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即N60>N40>N20>N10>N0.水稻整个分蘖期内分别有44.0~157.6 g·plot-1和8.3~49.4 g·plot-1的光合碳进入水稻地上部和根系.不同施氮水平下,种植水稻的土壤有机碳(13C-SOC)、可溶性有机碳(13C-DOC)和微生物量碳(13C-MBC)的分配量均显著高于CK处理(不种植水稻且不施N).种植水稻的土壤13C-SOC含量范围为11.1~23.7 g·plot-1,占总净同化量的10.2%~18.1%.对于活性碳库,CK处理的土壤13C-DOC和13C-MBC含量分别为3.50μg·kg-1和88.9μg·kg-1,种植水稻处理的土壤13C-DOC、13C-MBC含量范围为4.82~14.51μg·kg-1、526.1~1 478.8μg·kg-1.土壤13C-SOC、13C-DOC和13C-MBC含量受施氮处理显著影响(P<0.05),且与植物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水稻分蘖期光合碳的地下部输入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累积,施氮能够促进水稻新鲜根际碳的沉积,且高N水平下根际沉积碳量高于低N和中量N水平.  相似文献   
94.
通过对四川省沱江乡榨菜种植区土壤和榨菜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菜头叶茎中(Zd、Cr、(Zu、Hg、As、Pb6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一般随着土壤中此6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增加而增多,但分析样品中也有部分样点表现出异样趋势,通过分析此异常主要是人为活动影响造成的。菜头叶茎中对此6种重金属元素均表现出较高富集性,其中尤以cd最为严重,富集系数高达12.14。  相似文献   
95.
我国生活垃圾焚烧工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我国生活垃圾的基本特征、垃圾焚烧厂的效益和垃圾焚烧厂的现状,展望了我国垃圾焚烧工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6.
阐述了双级气浮快滤法处理洗衣污水的工艺流程、处理原理、调试改进过程、处理效果,为气浮法在处理铁路客运洗衣污水中应用提供了宝贵经验,具有重要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7.
Bioaccumulation is an important aspect for the fate and effects of xenobiotics in the environment. In this study we used a radiolabeled nonylphenol isomer to investigate the bioconcentration in Daphnia magna at different ages. Apart from the total radioactivity we measured the metabolism of p353-NP in D. magna, to calculate the amount of p353-NP compared to total radioactivity found within the daphnids. Bioconcentration factors, based on wet weight, calculated from the rate constants for total radioactivity in neonates and adults were 4271 kg/l and 760 kg/l respectively, leading to a 5.6 deviance in bioconcentration. This deviance was even more pronounced, nearly one order of magnitude, for the p353-NP concentration with bioconcentration factors of 302 kg/l for neonates and 31 kg/l for adults. We were able to describe the bioconcentration for all daphnids by a weight-dependent one- compartment model. These results pointed out that it is not possible to compare bioconcentration experiments conducted with different substances and different sized daphnids. Additionally it was shown that it is not possible to describe the bioconcentration by measuring the total radioactivity. Metabolism of nonylphenol occurs at a very fast rate and bioconcentration is not triggered by the partition between two phases, but by metabolism. Discrimination between the two mechanisms was achieved using radiolabeled substances and a pseudo two-compartment model to describe metabolism and elimination by two rate constants which afterwards can be compared between different substances.  相似文献   
98.
三峡库区扩种龙眼荔枝的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荔枝与龙眼系亚热带水果,集中分布于闽粤两省,三峡库区上段河谷两侧也有零星分布,是该类水果分布的最北界。这类水果在训区栽培始于汉唐时代,并被列为贡品荔枝与龙眼系喜温性水果,库区栽培间冻害发生,成为限制扩大栽培的主要因素,故多分布于万县-重庆江段两海拔200m上下地段,水库蓄水后,原栽培区部分被淹没,但水体有增温作用,为扩大栽培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研究了万县-重庆沿江两岸河谷地段与非河谷地段适宜载种范围  相似文献   
99.
玉米育苗移栽防御低温冷害和春旱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防御玉米低温冷害和春旱,在吉林省东部开展了玉米育苗移栽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玉米育苗移栽是一项简便有效的防灾、减灾实用技术。利用该项技术可增加220~250℃·d积温,因此可采用较当地大田播种生育期长10~15天、所需积温多230℃·d的偏晚熟品种,以避开播种出苗期干旱;产量和产值分别提高40%和35%左右,并可提早成熟,防霜害,提高玉米品质。  相似文献   
100.
做好环境监测站计量认证的准备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计量认证的内容重点叙述了进行此工作的各项准备,收集资料,建立仪器设备档案,整顿实验室环境、人员培训考核,质量管理手册的编写等,使各基层环境监测站能顺利通过计量认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