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安全科学   4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14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1.
为了解饶河入鄱阳湖湖口重金属污染状况,在鄱阳湖饶河入湖段设置了3个采样点,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对沉积物进行了重金属Cu、Pb、Zn的测定,分析了这3种元素在各采样点的形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饶河人鄱阳湖口处沉积物中Cu、Pb、Zn的污染较为严重,呈现出复合污染的趋势.该区域沉积物中3种元素的分布受水流的影响较大,其形态...  相似文献   
12.
饶河是鄱阳湖流域的五大水系之一,是鄱阳湖流域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本文对鄱阳湖饶河入湖段设置了3个采样点,对采样点中的底泥样品进行了重金属元素Cu,Pb,Zn的分析与测定,用原子吸收法测定了柱状样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分析了各元素在各采样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各重金属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由于受沿岸不同污染源的影响,重金属污染物难以形成一定规律的分布状态,总体上呈波折型分布;该区域底泥中重金属的分布受水流的影响较大;各元素之间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即Cu,Zn 2种元素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在鄱阳湖饶河入湖段呈现出重金属复合污染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抚河南昌段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抚河南昌段是指水系从象湖将军闸流入南昌市至滕王阁排出入赣江这一段的河流。对抚河南昌段选择7个采样点采集底泥,分别采用微波消解和五步连续萃取法对抚河底泥中的重金属进行前处理,结合ICP-OES发射光谱仪测定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抚河南昌段从上游到下游底泥重金属污染总体趋势是逐渐加重;As的平均值1079.835mg/kg,达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的35倍;个别采样点Cu的含量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个别采样点Cr的含量比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的2倍还多。各采样点Cu、Mn的形态分布图很不一致,滕王阁采样点Cu的有机物结合态(S4)最高,占75.55%,Mn的铁锰氧化物结合态(S3)也较高,占50.51%;抚河桥样品Mn的可交换态(S1)最高,占74.68%;各采样点Cu的碳酸盐结合态(S2)都较低,不足20%。残渣态(S5)以将军闸30m(Cu)、司马庙立交桥(Mn)采样点较高,分别为45.40%,45.16%。抚河底泥可用于城市绿化施肥。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和达曲线法鉴别近震直达P波和直达S波的原理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得出确定和达曲线参数的基本公式及用来表示S-P到时差与P到时线性相关程度的相关系数r的计算方法.讨论了利用和达曲线在台网定位中的应用方法.最后研制了利用和达曲线提高震相识别精度的应用程序,并以实例说明该程序的用法.  相似文献   
15.
16.
江辉  周文斌  刘小真 《生态环境》2010,19(12):2948-2952
为进一步提高湖泊总悬浮颗粒物浓度遥感反演的准确性,引进适应复杂非线性映射的RBF神经网络模型,以鄱阳湖通江湖体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实测水体悬浮颗粒物浓度和MODIS遥感数据,对遥感数据进行预处理,建立了RBF神经网络悬浮颗粒物浓度反演模型,神经元个数为8个,误差性能目标值为0.001,对悬浮颗粒物浓度进行反演。研究结果表明,验证样本相关系数R2=0.956 8,均方根误差RMSE=0.54。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反演水悬浮颗粒物浓度是有效的,其反演结果优于非线性回归模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鄱阳湖流域基本特征、面临挑战和关键科学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鄱阳湖流域总面积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939%,鄱阳湖流域的生态健康维系着流域内,特别是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安全,是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全面认识鄱阳湖流域基本特征和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探讨了鄱阳湖流域面临的五大科学问题:“山 江 湖”的相互关系与流域的生态健康;全球变化背景下流域生态系统的响应;流域生物多样性地理格局与社会经济合理分区;长江流域环境演变对鄱阳湖流域的影响;流域科学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和全流域的综合管理提供科学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将底泥有机物原地稳定化处理技术中药剂投加法和帽封法结合,研究以煤渣为帽封材料,苏州河底泥中分别投加零价铁(Fe0)及硝酸钙的实验里各体系上覆水体及底泥的pH、氧化还原电位(Eh)、有机含量在60 d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煤渣帽封下,底泥中投加Fe0或硝酸钙后上覆水体pH均在8左右,Eh呈下降趋势,投加Fe0后对上覆水体COD的影响较硝酸钙小,但均不会对上覆水体水质产生持久、较大的影响。从底泥有机质的去除率上来看,Fe0-煤渣帽封体系在反应周期里有机质的去除率约55%,而硝酸钙-煤渣帽封体系底泥有机质的去除率在27%左右。以Fe0-煤渣帽封材料复合体系运用在底泥原地稳定化帽封技术中降解有机物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9.
鄱阳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长距离传输潜力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TaPL3模型模拟研究了鄱阳湖5种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长距离迁移潜力(LRTP)和总持久性(Pov),比较了不同污染物特征迁移距离(CTD)和Pov的大小,并以p,p’-DDT为例对关键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p,p’-DDT、γ-HCH、HCB、PCP和2,3,7,8-TCDD排放到大气中,特征迁移距离(CTDAir)在432 km(2,3,7,8-TCDD)~86479 km(HCB)之间,总持久性(PovAir)在85.6 d(PCP)~2231 d(HCB)之间,土壤相是POPs的主要归宿,约占72.0%;排放到水体中,特征迁移距离(CTDWater)在4207 km(PCP)~1.19×105km(γ-HCH)之间,总持久性(PovWater)在103 d(PCP)~2890 d(HCB)之间,沉积物相是POPs的主要归宿,约占52.5%.环境介质中的半衰期和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是影响污染物CTD和Pov的主要理化性质参数.与同类研究相比,相关POPs在鄱阳湖的CTDAir处于中间水平,但CTDWater偏高,这与鄱阳湖的水体深度和水体流速这两个对CTDWater影响显著的参数较其它研究区域高有关.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POPs的环境过程及环境风险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鄱阳湖氮、磷营养盐的滞留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鄱阳湖2010、2011年氮、磷输入与输出量的监测,分析鄱阳湖对氮、磷的滞留效应,探讨了影响氮、磷滞留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2010、2011年鄱阳湖输入、输出的TP,总溶解性无机氮(DIN)浓度存在显著差异,输入浓度均明显高于输出浓度,表明鄱阳湖对氮、磷具有显著的滞留作用;TP浓度滞留效率普遍高于DIN浓度滞留效率,丰水期和枯水期TP、DIN浓度的年平均滞留效率分别为92.5%、87.5%和81.7%、80.4%,枯水期两者的差异较小;氮的实际滞留效率要高于磷的实际滞留效率,DIN的年平均实际滞留效率是TP的1.5倍,从季节分布上来看,丰水期氮、磷的实际滞留效率均高于枯水期,且TP、DIN的实际滞留效率随季节变化呈现出较一致的周期波动性;TP、DIN滞留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径流输入、非点源污染输入以及经湖口的输出,降雨、降尘、底泥释放、生物滞留对其影响相对较小;鄱阳湖氮、磷收支估算结果表明,氮的实际滞留效率稍高于磷的实际滞留效率,这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氮输入量大于磷输入量,以及氮、磷的滞留机制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