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2篇
综合类   18篇
基础理论   7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多氯联苯污染农田土壤的原位生态调控修复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田间原位修复试验,初步研究了不同生态调控措施对多氯联苯(PCBs)污染农田土壤的修复效应.结果表明,经添加石灰、翻耕、种植紫花苜蓿、种植水稻等修复阶段后,土壤中PCBs含量呈显著降低,平均去除率达86.9%;同时也降低了土壤中类二英PCBs毒性当量.对土壤PCBs同系物分析结果表明,在调控翻耕与种植紫花苜蓿修复阶段,主要对低氯代PCBs进行降解去除;在种植水稻修复阶段,则主要降低了高氯代PCBs含量.结果还显示原位生态调控修复并未对土壤微生物生态产生较大影响.可见,该技术对于修复PCBs污染农田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与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2.
类二 多氯联苯对赤子爱胜蚓生理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人工土壤法,研究0.1, 1, 10, 100, 1000μg/kg类二 多氯联苯暴露浓度对赤子爱胜蚓 (Eisenia fetida)抗氧化酶(SOD酶、CAT酶和GST酶)、抗氧化分子(GSH)、氧化损伤物(MDA)等生理活性指标在第2, 7, 14, 28d时的影响.结果显示,类二 多氯联苯刺激赤子爱胜蚓生理活性显著增加(P<0.05),可诱导蚯蚓抗氧化系统应答启动;不同暴露时间下,受试物浓度与蚯蚓生理活性的相关性分析显示,蚯蚓不同生理活性指标对受试物的最佳响应时间不同, Cu-Zn SOD响应最早(7d), SOD, CAT, GSH, MDA次之(14d), GST响应最迟(28d);在最佳响应时间下,受试物暴露浓度对数与生理活性值对数均存在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P <0.001)  相似文献   
13.
多氯联苯污染土壤的豆科-禾本科植物田间修复效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涂晨  滕应  骆永明  潘澄  孙向辉  李振高 《环境科学》2010,31(12):3062-3066
选择豆科植物紫花苜蓿、禾本科植物黑麦草和高羊茅作为供试植物,初步探讨了这3种植物在单作和间作条件下对多氯联苯污染土壤的田间修复效应.结果表明,经过270 d的田间原位修复后,所有种植植物的处理中土壤多氯联苯的去除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紫花苜蓿单作处理土壤中多氯联苯的去除率最高,达到59.6%.土壤多氯联苯同系物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种植植物的处理都降低了土壤中二氯联苯的比例.3种植物中紫花苜蓿的生物量最大,其根部积累的多氯联苯含量最高可达355.1μg/kg,显著高于黑麦草和高羊茅根中的含量.各处理对土壤中多氯联苯的提取修复效率依次为:紫花苜蓿单作紫花苜蓿-黑麦草-高羊茅间作紫花苜蓿-黑麦草间作黑麦草单作紫花苜蓿-高羊茅间作高羊茅单作.豆科植物紫花苜蓿是多氯联苯污染土壤田间原位修复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14.
铜暴露下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活体基因的损伤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法研究了Cu2+暴露剂量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foetida)活体基因损伤的动态影响.结果显示:不添加Cu2+的对照组和添加Cu2+的处理组蚯蚓体腔细胞尾部DNA含量和尾长均呈非正态分布(p<0.05);在暴露72h时,125mg·L-1Cu2+处理组尾部DNA含量值最大,为41.44%,100mg·L-1Cu2+处理组尾长值最大,为33.79μm;随着Cu2+暴露剂量的增加,尾部DNA含量和尾长损伤频率增加;对照组和处理组的尾部DNA含量和尾长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Spearman非参数相关分析表明,尾部DNA百分含量和尾长之间呈显著相关(p<0.01,n=21),Cu2+暴露浓度与尾部DNA百分含量、尾长具有良好的剂量-构效关系(p<0.01).在125mg·L-1Cu2+浓度下暴露72h时蚯蚓的基因损伤程度达到最大,损伤程度为3级.可见,蚯蚓DNA生物标志物是重金属污染基因毒理诊断的重要指标,碱性SCGE试验是检测Cu2+暴露对赤子爱胜蚓活体基因损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作为一种低耗高效的新型修复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有机污染土壤的修复领域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新型生物资源的应用将推动该方法的进一步发展。本研究采用温室盆栽实验,以里氏木霉(Trichodermaressei FS10-C)、根瘤菌(Rhizobium meliloti)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作为供试生物,设置添加灭活菌剂-无紫花苜蓿(CK)、添加灭活菌剂-种植紫花苜蓿(A)、接种木霉菌剂-种植紫花苜蓿(TA)、接种木霉菌根瘤菌复合菌剂-种植紫花苜蓿(TRA)4种处理,探究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对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效果及其微生态效应。结果表明,经过60 d的培养,微生物不仅促进了紫花苜蓿的生长,而且在紫花苜蓿的协同作用下进一步提高了土壤中PAHs降解率。TA处理中紫花苜蓿生物量增加了5.88%,而TRA处理进一步促进了紫花苜蓿的生长,其生物量增加了11.15%;A、TA和TRA处理下土壤中PAHs的降解率分别为17.02%、25.62%、32.93%,显著(p〈0.05)高于处理CK(5.67%)。此外,接种菌剂处理(TA、TRA)对土壤中高分子量PAHs具有更好的降解效果,A处理土壤中4-、5(+6)环PAHs的降解率分别为18.13%、24.74%,TA处理为21.41%、28.34%,而TRA处理则为21.29%、30.11%。同时,紫花苜蓿能够通过其根际效应显著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相较于CK处理,A、TA、TRA处理土壤脱氢酶活性分别提高了33.20%、34.58%、32.65%,A、TA、TRA处理AWCD值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显著(p〈0.05)高于CK。通过木霉、根瘤菌与紫花苜蓿联合作用不仅可以有效地降解土壤中的PAHs,而且能够恢复土壤微生物生态功能多样性和稳定性。因此,该方法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生物修复手段,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室内培养和盆栽试验 ,研究了镧积累对红壤有效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 ,镧积累降低了土壤有效氮、有效磷含量 ,有效氮、有效磷含量与镧浓度呈显著的负相关 ,镧对土壤有效钾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选用紫花苜蓿(Medieago sativa L.)作为宿主植物,盆栽试验研究了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caledonium)和苜蓿根瘤菌(Rhizobium meliloti)单接种及双接种对PCBs复合污染土壤的联合修复效应.结果表明.在紫花苜蓿.菌根真菌.根瘤菌共生体系中,紫花苜蓿对土壤中PCBs的降低起到明显作用,使轻度污染和重度污染土壤中PCBs浓度分别下降了15.8%、23.5%,紫花苜蓿单接种菌根真菌和苜蓿根瘤菌后轻度污染和重度污染土壤中PCBs浓度分别下降了14.8%、24.1%和20.6%、25.5%,双接种后土壤PCBs分别降低了23.2%、26.9%,而且也改变了紫花苜蓿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源利用程度,改善了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可见,紫花苜蓿豆科植物.菌根真菌一根瘤菌特殊共生体对PCBs污染土壤显示了较好的修复潜力.  相似文献   
18.
结合油平板和血平板方法从重金属8处复合污染的土壤样品中筛选出15株能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细菌菌株,其中J119菌株不仅具有良好的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性能,而且能在含铅、镉浓度分别为100~200 mg·L-1、25~100 mg·L-1的平板中生长.同时对J119菌株所产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与3种不同类型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活化土壤中铅的效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400 mg·kg-1铅污染土壤中,J119菌株发酵液与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活化土壤中铅的效果相当;与对照相比,在800 mg·kg-1铅污染土壤中,J119菌株发酵液处理使土壤中有效性铅的浓度增加51.1%,而3种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CTAB、SDS、Tween-80处理土壤中有效态铅浓度仅比对照增加28.7%、26.2%和16.0%.另外,J119菌株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与供试3种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对土壤中铅的活化作用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三角洲典型地区农田土壤多氯联苯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滕应  郑茂坤  骆永明  高军  李振高  吴龙华 《环境科学》2008,29(12):3477-3482
在面积为27 km2 的长江三角洲某典型污染地区用GPS定位系统布设了191个取样点,采用GC-ECD法测定了表层农田土壤16种多氯联苯组分及含量.统计结果表明,该典型区农田土壤16种多氯联苯总量变化范围是0.01~484.5 ng/g, 平均值是35.52 ng/g,而且以三氯和四氯联苯为主(占55.7%),同时也含有一定比例的五氯和六氯联苯(占44.3%).空间分析发现,该区农田土壤中PCBs总量及其各同系物在所研究的尺度上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格局,其PCBs的空间分布模式主要可能受到一些较为分散的人为因素影响,应重点对当地这些人为活动排污行业进行整治,以消除污染来源.  相似文献   
20.
孙向辉  滕应  骆永明  涂晨  李振高 《环境科学》2010,31(10):2327-2330
研究了2种脂类物质卵磷脂(PC)和甘油三酯(TG)对PCB28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2种脂类物质均可以在8h内达到对PCB28的吸附平衡,吸附量大,且PC高于TG.在PCB28初始浓度为50~250μg·L-1,随着PCB28初始浓度的增加,PC和TG对PCB28的绝对吸附量和相对吸附量均不断增加,其对PCB28的等温吸附均可以用Linear吸附方程较好表征,计算得到PC和TG对PCB28吸附的Kd值分别为38.84L·g-1和20.14L·g-1,PC对PCB28具有更强的吸附能力,脂肪酸碳链长度可能是影响脂类物质吸附机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