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40篇
安全科学   55篇
废物处理   26篇
环保管理   43篇
综合类   146篇
基础理论   32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27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Traditional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usually imparted orally) is being lost from many regions of the world, requiring novel forms of transmission if this situation is to be redressed. Loss of this knowledge may b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ory factor towards ecological decline. Undoubtedly, disruption to ecosystems and societies that depend on these has impacted on traditional l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with negative ramifications for biodiversity. From an environmental perspective, scientists in northern Australia need to understand traditional Aboriginal methods of ‘caring for country’, such as burning regimes, so that these can be incorporated into strategies today for maintaining Australia’s rich biodiversity. However, information exchange should be two-way: as well as learning from local people, science can in turn benefit people who may have little experience of, for example, invasive species. The challenge is how can the complexity of biological knowledge from within different ontologies be represented and integrated in a way that it can be of use to scientists and local people, in order to ensure a sustainable future? The main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record existing local knowledge of biodiversity for the community of Aurukun (far north Queensland), integrating this knowledge with scientific data, while giving parity to both knowledge systems and protect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 cross-cultural collaboration between community members and ethnobiologists resulted in development of the Aurukun Ethnobiology Database.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was taken to effectively model autochthonous biological knowledge and scientific data to create a database with a number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03.
为提高道路交通标志准确适时的信息传递功能,在对交通标志信息传递原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特色交通标志"的设计及交通标志承载的信息量量化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基于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出便于用路者辨识的"特色交通标志"设计理念,并以青藏公路为例,设计具有西藏地域特色的人性化交通标志。将视觉选择性原理引入到传统信息传递过程中,建立特色交通标志信息传递的理论模型。结合信息论中信息度量方法,提出交通标志信息量数学量化方法,并将普通交通标志与"特色交通标志"的信息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特色交通标志"信息量往往较大,但在不超过标志承载最大信息量286.3 bit的前提下,"特色交通标志"信息传递性更强,更易使人们接受。  相似文献   
104.
本文研究在VB6.0中如何通过添加ActiveX控件MSComm,实现计算机与称重仪通过串行端口进行数据传送,为应用管理程序提供数据源。  相似文献   
105.
燃烧假人测试系统是国际公认的定量评估防护装备阻燃性能的专用设备,本文主要介绍了燃烧假人测试系统的研究现状、系统构成、技术体系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6.
近年来国家超高压电网的建设发展迅速,使得降低工程运行期间电磁场对环境的影响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以钦州、防城港电厂送出500 kV输电线路工程为例,简要分析了工程电磁场及无线电干扰对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环保措施,以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减轻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107.
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际测量,揭示220 kV输电线路下的电磁场强度分布情况.从实际测量结果来看,输电线路下电磁场强度高于环境背景值,但均低于国家标准限值.  相似文献   
108.
在西气东输管道工程(靖边—临汾段)建设过程中,在河道及河岸荒地弃渣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弃渣将对河道的防洪产生不良影响,极易造成地质灾害。不仅对上、下游居民、厂矿、企业及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而且对管线本身的安全也构成威胁。为此提出在施工设计时有必要在附近河岸荒地集中设立弃渣处理场。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缩短运渣距离,方便施工,利于管理,可以实现施工、水保、管道安全、经济等因素的良好组合。  相似文献   
109.
介绍了我国长输管道应用的天然气压缩机组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环境噪声管理体系现状,分析了天然气压缩机组的工作原理和产生噪声的原因。对压气站噪声水平实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合美国对噪声管理的经验,对改进和提高我国压气站噪声管理水平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0.
通过对典型发电与高压输变电工程工频电磁场的现场检测,阐明了发电与高压输变电工程的工频电磁场现状.在此基础上,根据科学界关于极低频电磁场对人体短期和长期效应研究的明确结论,介绍了发电与高压输变电工程的工频电磁场暴露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同时,从卫生安全的角度提出了防止和减少工频电磁场影响的综合防护措施,其中包括:慎重选址,合理设计,适当个体防护和必要的警示标识.另外,扼要地介绍了工频电磁场的有关卫生标准和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