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0篇
安全科学   9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48篇
综合类   131篇
基础理论   44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69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从2001年8月到2002年8月对藏东南察隅河上游流域内的大中型兽类动物资源现状进行了野外调查,对其捕猎状况进行了社区调查。主要调查了灵长目、食肉目和偶蹄目共21种动物,确认了一物种分布新记录。调查发现,数量最多的是羚牛、鬣羚等偶蹄类动物,种类数量最多的是食肉类动物,但其数量稀少,有的可能已经灭绝。调查发现,捕猎是威胁当地野生大中型动物生存的最直接和最大的因素,另外,它们还受到林区人为活动和栖息地破坏等不利因素的威胁。论文把保护当地野生动物与发展当地经济结合起来考虑,并提出了6点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02.
通过对岷江大咕噜沟1999-06-16泥石流的数次现场考察与观测,首先叙述了本次泥石流的活动及其危害情况,描述了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指出了泥石流发生的原因,认为本次泥石流是由于大咕噜沟流域内物质的含水量较高,在连续暴雨的条件下其含水量超饱和,引起二岔沟以上南支右岸海拔3750m处的沟岸滑坡,进而产生泥石流的。然后对主沟沟床演变以及单侧支流入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识大咕噜沟主沟呈串珠状沟道,平面上宽窄相间,纵剖面为深潭-跌水形式,跌坎的形成通常有以下三种情况:一种是沟床枯本身为岩石或含有岩石,一种是两岸崩塌或滑坡而残留的粗大堆积物形成,一种是支流的冲出物或堆积扇形成。另外,同岸支沟在存在使主河逼近对岸,在岩坡稳定性较差的条件下,使对岸产生相当规模的崩塌或滑坡。最后,提出防治泥石流灾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3.
以汉江上游郧县尚家河段含有4期全新世古洪水事件的沉积剖面为例,采用HEC RAS模型计算出这4期最大古洪水最大洪峰流量为45 550~61 750 m3/s,与比降法重建的古洪水洪峰流量结果相比,误差为158%~309%。同时,采用相同水文参数和模型,计算了剖面附近的2010年7月18日洪痕洪峰流量,与实测流量相比,误差为491%,说明重建古洪水洪峰流量时水文参数选择与洪峰流量计算结果是合理的,同时也表明利用HEC RAS模型在重建古洪水流量中简捷,可操作性强,其研究结果为古洪水水文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4.
冷渍沟是安宁河上游左岸的一级支沟,沟内发育了一大型滑坡 碎屑流,为后续泥石流活动提供充足的松散物质来源。为了研究冷渍沟泥石流的危害特征,在野外调查和实地勘测的基础上,分析了泥石流的形成背景条件及其特征,探讨了泥石流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应的泥石流防治对策。研究表明,冷渍沟泥石流属于过渡性(亚粘性)高频大规模泥石流,泥石流成灾速度快,危害严重;百年一遇的泥石流容重为21 t/m3,五十年一遇的泥石流容重为20 t/m3,二十年一遇害泥石流容重为19 t/m3,相应的峰值流量分别为12768、8171和3818 m3/s。在常态下,冷渍沟泥石流的发生频率和规模会逐渐减小;但如果近期遭遇强震或者暴雨,一旦滑坡失稳堵塞沟道,将会暴发大规模泥石流,很容易堵断安宁河,对上下游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建议在该流域布设必要的泥石流防治工程;同时加强对沟道两岸和滑坡稳定性监测,做好泥石流发生的监测预警工作  相似文献   
105.
通过对1981~2012年24例长江上游流域大洪水过程进行普查,发现影响长江上游大洪水强降水过程的天气系统主要为:巴湖槽东移型、贝湖槽稳定型和东北冷槽型。采用统计、诊断及合成分析方法,对3种不同天气类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主要影响系统及致洪降水发生机理进行研究,并总结其特点及差异。结果表明:3种类型大洪水的洪水特征及降水特征各不相同,大尺度环流背景及天气系统也有所差异。副高及500hPa中高纬环流形势异常是导致强降水发生的直接因素,西南涡、冷暖式切变线及冷空气在不同的类型洪水降水中作用各不相同,异常气旋性环流场、水汽输送方向及水汽通量辐合区与强降水的位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6.
通过对汉江上游旬阳段开展野外考察,在罗家滩(LJT)发现夹有古洪水滞流沉积层(slackwater deposits,SWD)的风成黄土-古土壤剖面。对采集的沉积学样品进行粒度分析,利用Gen.Weibull函数分布的参数化端元模型反演得出4个端元,结合吸湿水等环境替代指标分析,探讨了各个端元所指示的不同沉积动力环境和物质来源。结果表明:在黄土层和土壤层中,EM1代表的主要是沉积物沉积后在亚洲夏季风影响下,经历强烈风化成壤作用形成的次生黏土矿物组分;EM2代表高空西风和东亚冬季风翻越秦岭而搬运的远源细粉砂组分;EM3代表山谷风从河谷中分布的河流沉积物和坡积碎屑物中以低空短距离形式搬运而来的粉尘物质,并且受到后期气候变化控制下的淋溶作用影响;EM4则代表山谷风从近源的河流沉积物和坡积碎屑物中搬运而来的粗颗粒物质。在古洪水SWD层中,EM1、EM2和EM3主要来源于汉江上游暴雨洪水侵蚀搬运的河谷两岸分布的表层沉积物;而EM4则明确代表河流特大/大洪水环境下搬运沉积的粗颗粒悬移质泥沙。该成果能够为区域环境变化研究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7.
为研究西江上游有色金属产业聚集区对河流沉积物环境的影响,在西江上游的刁江、龙江、融江和柳江四条河流选取12个采样点,分析测定了10种重金属元素(Cu、Zn、Pb、Cd、As、Cr、Ni、Tl、Sb和Hg)在沉积物中的含量,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Pb同位素示踪技术剖析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与污染来源.结果表明:① 污染物含量方面,沉积物中w(As)、w(Pb)、w(Cd)、w(Ni)、w(Zn)、w(Cu)、w(Tl)、w(Hg)、w(Sb)、w(Cr)平均值分别为95.42、113.09、4.92、28.03、416.51、27.07、0.75、0.31、34.02、57.58 mg/kg,w(As)、w(Sb)、w(Zn)、w(Pb)和w(Cd)的变化较大,分异显著,受外来源影响较大.② 空间上,内梅罗指数结果显示,刁江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程度最高,龙江次之,融江和柳江较低.③ 污染物来源方面,As、Pb、Cd、Zn、Cu和Sb具有同源性,与西江上游有色金属聚集区矿产开发有关,Ni、Tl、Hg和Cr具有同源性,与地质背景自然源因子有关;沉积物样品206Pb/207Pb变化范围为1.08~1.19,4条河流沉积物Pb同位素比值与大厂、车河矿石同位素比值接近程度依次为刁江、龙江、融江、柳江.Pb同位素示踪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刁江和龙江沉积物中重金属主要受有色金属采选冶矿业活动影响,融江、柳江沉积物中重金属主要由地质背景自然源因子所致.   相似文献   
108.
对滦河上游布设的10个监测站点分别于2012年和2015年进行了四次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采样,并对其种类区系组成、密度及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在基于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进行水质评价的过程中,分别使用需氧有机体百分率、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和BI生物指数对滦河上游的水质状况进行评价,并获得了基于三个指数的各站点的水质情况.在分析各站点的水质评价结果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对三个指数用于水质评价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9.
张启东  谢强  杨晗  王蒙  徐玮 《四川环境》2013,32(2):42-45
通过对四姑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岷江冷杉林地表土壤和林下枯落物的实验分析,得出四姑娘山自然保护区岷江冷杉林0~40cm深度的土壤层最大贮水量为1694.8 t/hm2,林下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为233 t/hm2。四姑娘山自然保护区岷江冷杉林土壤及枯落物持水的最大值为1927.8 t/hm2。  相似文献   
110.
研究了嘉陵江上游退耕还林区内5种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以及理化性质。结果表明:①5种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以及有机质、全氮含量等均明显高于无植被对照;②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微生物总数:火烧迹地灌丛﹥刺槐林﹥湿地松×刺槐混交林﹥青冈林﹥湿地松﹥对照地;③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酶活性不同,表层土壤脲酶活性:火烧迹地灌丛﹥青冈林﹥刺槐林﹥湿地松﹥混交林﹥对照地,蔗糖酶(转化酶):火烧迹地灌丛﹥湿地松﹥青冈林﹥刺槐林﹥混交林﹥对照地,过氧化氢酶活性各林分间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