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4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76篇
安全科学   49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46篇
综合类   282篇
基础理论   57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21篇
社会与环境   33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综述了国内外危险化学品分类体系,以苯乙烯为例,参考欧盟SEBC体系,建立了危险化学品海洋环境应急监测信息卡,内容包括分类、索引号及纳入名录,理化性质及行为特征判断,健康危害及防护要求,检测方法及评价标准等4类信息。建议进一步筛选海洋污染事故涉及的典型或高危化学品,细化SEBC体系,加强快速检测技术研究,构建适应我国海洋环境应急监测需求的危险化学品分类体系和数据库。  相似文献   
102.
通过建立香根草人工湿地系统,研究该系统对生活污水的COD、TP、TN的处理效果以及系统的耐污性。在水力停留时间(HRT)为6h的条件下,COD、TP、TN的去除率分别为63.5%、88.3%、72.4%。研究表明,香根草人工湿地系统对城镇生活污水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且系统在该试验条件下耐污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3.
太湖有色溶解有机质光谱吸收空间的分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模糊聚类的方法,分析了冬、夏季全太湖有色溶解有机质(CDOM)的吸收系数谱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就太湖CDOM 的组成而言,冬、夏2 季的CDOM 均可大致划分为2 类,夏季,一类位于太湖西部沿岸及北部湾区,另一类位于太湖东南部区域;冬季,其一位于太湖北部及北部湾区,其二位于太湖的南部.太湖北部区域入湖河道输送的有机物是造成该区域CDOM 的组成类型及浓度区别于太湖南部的主要因素.冬、夏2 季不同盛行风引发的风生流,是造成CDOM 在太湖呈现不同季节、不同空间分布的基本原因.在这2 季中,北部湾区的CDOM 的浓度均大于其南部区域,且南部CDOM 浓度的空间变化较北部平缓.冬季全太湖CDOM 组成的空间变化较夏季更为均匀.  相似文献   
104.
为了能够顺利推动我国碳减排技术评价工作进程,促进碳减排技术发展,应对国际社会面临的环境挑战,本文参照国际环境技术验证制度并结合我国认证工作实际,从宏观上分析和规划了我国建立碳减排技术评价制度的发展思路,包括从管理、结构、文件到评价的系列体系的设计,并对我国开展碳减排技术评价的推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5.
与往期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相比,《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在理念、目标、举措等多方面取得了突破与创新。文章从系统观念角度出发,分析了流域水生态环境系统治理的必要性,梳理了我国流域治理的历程演变,辨识了当前形势下流域系统观念的四个维度,并剖析了“十四五”时期规划体现系统观念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6.
为了探究北方寒冷地区城市PM2.5化学组分特征,采用WRF-CMAQ模型对辽宁中部城市群2019年1月、4月、7月、10月及一次重污染过程(2019年1月11—14日)的PM2.5化学组分展开模拟分析.结果表明:WRF-CMAQ模型分析下SO2、NO2、PM10、PM2.5浓度模拟值与监测值的相关系数(R)在0.63~0.82之间,PM2.5组分中SO42-、NO3-、NH4+、EC、OC浓度的相关系数(R)在0.59~0.88之间,WRF-CMAQ模型对大气污染物及PM2.5主要化学组分的模拟效果较好,可以反映PM2.5及其组分的时空变化特征.通过对模拟结果的进一步分析发现,辽宁中部城市群PM2.5中SNA(SO42-、NO3-、NH4+三者的合称)的占比为37%,与成渝城市群、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城市相比,PM2.5二次污染程度较低,一次污染仍是PM2.5的主要来源.1月、4月、7月、10月PM2.5中[NO3-]/[SO42-](质量浓度比)分别为0.62、0.44、0.15、0.50,表明该区域的燃煤污染对PM2.5的贡献大于机动车尾气的贡献,该现象在秋冬季尤为明显;硫氧化率(SOR)普遍处于较高水平,分别为0.34、0.54、0.61、0.58,表明该区域燃煤排放的SO2更易对PM2.5产生贡献.同时,全年OC/EC(质量浓度比)的平均值为3.6,说明碳气溶胶的贡献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的排放与化石燃料燃烧.通过分析2019年1月11—14日重污染过程PM2.5组分浓度的逐小时变化发现,该时段中SOR与NOR分别是1月平均值的1.2与2.0倍,NOR的提升导致PM2.5中NO3-浓度占比上升了8%,超过SO42-的占比,这表明该重污染过程中机动车尾气对PM2.5的贡献超过平常时段.研究显示,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大气污染呈燃煤与机动车尾气为主的复合型污染特征,尤其在重污染天气下,实施工业限产的同时,加强机动车限行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7.
中、低纬度地区山地冰川有机酸记录的研究是目前国际冰芯地球化学研究的前沿之一。中国天山乌鲁木齐河源一号冰川为一中纬度山地冰川。对其冰芯的草酸根含量的分析显示,其冰芯所记录的过去43 年草酸根变化的总体特征是在一个背景值基础上存在着含量的突变峰值。草酸根的背景值含量在1 ng/g左右,在部分冰芯段,其含量甚至低于测试分析的检测限;而大多数草酸根峰值的含量都达到或超过了10 ng/g。草酸根的平均含量为3.6 ±9.2 ng/g ( x±1σ, N=534),其中70%以上由峰值构成。50年代后期是草酸根的一个低值期,平均含量略高于本底值;至60-70年代达到最高值,平均含量为5.0ng/g;80年代草酸根平均含量又下降到接近50 年代后期的水平;至90年代回落到本底值附近。草酸根的主要来源是人类活动对大气所造成的污染。其过去43 年平均含量的变化大致与中国西部工业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历程相一致,是西部区域大气污染变化的一种反应。  相似文献   
108.
氯代烃类挥发性有机物在土壤包气带中的垂向迁移是该类污染物呼吸暴露风险的重要途径.为探究氯代烃在土壤包气带中的垂向迁移规律,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研究土壤包气带含水率对不同氯代烃〔TCE(三氯乙烯)、PCE(四氯乙烯)〕气相扩散速率的影响,并通过线性拟合筛选出更准确的气相有效扩散系数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与氯代烃气相有效扩散系数呈显著负相关〔R=-0.89,P < 0.01,n=7(TCE);R=-0.86,P < 0.01,n=7(PCE)〕.随着土壤含水率由0.5%增至40.0%,TCE气相有效扩散系数(DT)由0.035 9 cm2/s降至0.002 5 cm2/s,平衡时间由13 h增至91 h,平衡时气体浓度由4.22 g/m3降至0.31 g/m3;PCE气相有效扩散系数(DP)由0.033 9 cm2/s降至0.001 1 cm2/s,平衡时间由15 h增至103 h,平衡时气体浓度由3.01 g/m3降至0.12 g/m3.与Penman模型、Marshall模型模拟值相比,Millington-Quirk模型模拟值与氯代烃气相有效扩散系数实测值的拟合程度更好(R>0.95,P < 0.01,n=7).研究显示,土壤包气带含水率的增加对氯代烃气相扩散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9.
研究了两种典型负荷下(低负荷:F/M为0.05 kg/kg(以每kg污泥中有机物的质量计,下同),高负荷:F/M为0.25 kg/kg)纯氧曝气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时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EPS)和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控制曝气量为15 L/h,当F/M为0.05 kg/kg时,纯氧曝气使得出水SMP低于空气曝气。与空气曝气相比,纯氧曝气可减少EPS的产生。SMP随着EPS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两者呈显著的正相关(r=0.947)。  相似文献   
110.
锁磷剂对杭州西湖底泥磷释放的控制效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索杭州西湖高有机质底泥内源磷释放的控制技术,分别于春、夏、冬这3个季节采集西湖8个湖区的原状泥柱,进行室内磷释放过程连续培养,研究锁磷剂Phoslock对底泥磷释放通量的控制效果.结果发现,西湖底泥冬、春季磷释放通量较小,全湖平均分别为0.13 mg·(m~2·d)~(-1)和0.29 mg·(m~2·d)~(-1),而夏季则大幅度增高,全湖平均释放通量为3.29mg·(m~2·d)~(-1),每日全湖释放磷可达23.7 kg(以P计);空间上,磷释放通量受底泥有机质含量控制,底泥有机质污染重的湖区总体上磷释放通量大,而与底泥磷含量及有效态磷含量关系不大;投加630 g·m~(-2)的锁磷剂能够有效控制西湖底泥磷释放,在3个季节所有点位,均能将上覆水磷含量控制在0.010 mg·L~(-1)以下,夏季磷释放通量大的时期,锁磷剂的控磷效果达98%.本研究结果表明,即便对于高有机质含量、"香灰土"特征的西湖沉积物,锁磷剂的控磷效果也比较好.在西湖富营养化治理工程中,可以考虑在局部湖湾投放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