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6篇
安全科学   18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62篇
基础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2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粟米糠-耐Pb菌株复合吸附剂固定床穿透曲线特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粟米糠(MC)为原料,添加自铅锌尾矿渣中分离的耐铅菌米曲霉(HA)制成粟米糠-耐Pb菌株复合吸附剂(MCH),研究固定床系统中MCH对Pb~(2+)的动态吸附特性,考察吸附柱高度、初始离子浓度、进水流速对穿透曲线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吸附剂在固定床系统中的吸附性能明显优于单一吸附剂;MCH对Pb~(2+)的吸附穿透时间与吸附柱高成正相关,与初始离子浓度和进水流速成负相关,传质区长度与吸附柱高成负相关,与初始离子浓度和进水流速成正相关;初始离子浓度对穿透曲线和传质区长度影响最小.采用BDST、Yoon-Nelson和Thomas模型拟合试验数据结果显示,在较高流速和初始离子浓度条件下,实测与BDST模型拟合数据的相对误差最小,其原因可解释为BDST模型忽略了内部扩散和质量传递间阻力的影响;在吸附柱较低、初始离子浓度或进水流速较大条件下,由于传质推动力过大以至传质区被瞬间穿透,吸附质在吸附柱内停留时间很短,Yoon-Nelson和Thomas模型无法准确预测其穿透时间和拟合穿透曲线;总体上对比其它模型,Thomas模型拟合穿透曲线的效果较好,说明在MCH固定床Pb~(2+)的吸附过程中没有轴向扩散且具有平推流作用.  相似文献   
102.
人工降雨对植物颗粒物的冲刷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降雨过程对植物颗粒物冲刷的动态变化,选择侧柏、冬青卫矛和小叶黄杨3种常绿树种,控制降雨强度为28.4 mm/h、69.0mm/h和102.4 mm/h,通过6次历时为30 min的人工降雨试验,比较叶面颗粒物的冲刷率和穿透雨中颗粒物浓度变化,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树种间的叶面TSP(总悬浮颗粒物)冲刷率没有显著差异,其均值为35.57%±17.63%。但树种间细颗粒物、粗颗粒物和大颗粒物的冲刷率均差异显著,其值分别为15.4%、21.2%和39.1%,且粒径越大的颗粒物越容易被冲刷掉。2)颗粒物的冲刷率受降雨条件影响,即随降雨强度和降水量增大,颗粒物冲刷率增加,暴雨强度下总颗粒物冲刷率最大为51.4%。3)颗粒物质量浓度受降雨历时和累积降雨量影响,降雨历时越长,降雨量越大,穿透雨中颗粒物质量浓度越低。一般细颗粒物和粗颗粒物质量浓度在10 min时达到滞缓阶段,此时颗粒物质量浓度分别比1 min时降低了73.6%和62.0%,但暴雨能够缩短其初始滞缓时间至5 min,并提高降水对颗粒物的冲刷效率。  相似文献   
103.
贵州典型森林群落植被冠层的酸雨淋溶特征及缓冲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贵州龙里地区开展酸雨模拟实验,并进行天然降雨连续监测,采集马尾松、灌丛冠层穿透雨,结果表明:①研究区降雨中主要阳离子浓度依次为NH4+Ca2+K+Na+Mg2+,降雨pH值大于6.0时,降雨中NH4+含量降低,Ca2+占优势;降雨中主要阴离子浓度依次为SO42-NO3-Cl-;冠层穿透雨与降雨相比,Na+、K+、Ca2+、Mg2+、Cl-、NO3-、SO42-和有机酸富集,特别是K+、Ca2+、SO42-和有机酸富集倍数最大.②森林冠层对酸雨的缓冲作用体现在酸雨中H+与树叶组织中的盐基阳离子发生交换反应,淋出K+、Mg2+、Ca2+等阳离子,减少了酸雨中H+含量.Na+相对惰性,在降雨和穿透雨中的含量变化不大;K+、Mg2+、Ca2+的淋出是冠层缓冲降雨酸度的主要原因,其中K+和Ca2+作用最突出,其次是Mg2+.③贵州典型森林群落植被冠层的缓冲作用随降雨pH值而变化.对pH值接近3.0的强酸性降雨,经过冠层形成的穿透雨pH值大于降雨,典型森林群落植被冠层对酸雨的缓冲作用依次为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灌丛;对4.0pH6.0的降雨,马尾松林冠层使降雨更加酸化,典型森林群落植被冠层对酸雨的缓冲作用依次为针阔混交林灌丛马尾松林;对pH值大于6.0的非酸性降雨,经过冠层后被酸化,穿透雨pH值小于降雨;穿透雨pH值基本在4.0~6.0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4.
含环向裂纹管道三通的塑性失效载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弹塑性有限元方法,系统分析了内压载荷下含环向裂纹管道三通的塑性失效载荷。探讨了管道三通塑性失效有限元分析中的建模技术,包括变形参量选取,网格收敛性研究等。给出了塑性失效载荷随裂纹尺寸变化的规律,以及不同裂纹位置(包括肩部和腹部)对三通塑性失效载荷的影响。最后根据有限元数值解建立了简单的塑性失效载荷估算式,研究结果可为下一步含缺陷管件完整性评定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05.
利用活性炭纤维(ACF)床在热态下进行动态吸附及脱附性能试验,研究了W/Q、水蒸汽含量对ACF吸附性能的影响,并利用ACF的选择性吸附性能,采用分段吸附,以达到同时高效吸附SO2和NOx.对ACF床进行了水洗脱附与负吸热空气法脱附试验.  相似文献   
106.
穿透实验为液相吸附应用中预测实际活性炭床运行的必要测试.微型快速穿透(MCRB)实验技术采用粉碎筛分后的微小颗粒活性炭和微型穿透柱,可以加快实验速度、节省时间和资源,同时避免传统穿透实验中常遇到的问题.该实验技术操作较简单、用途广泛和设备要求较低,适合在国内大多数实验室中进行.MCRB实验技术弥补中国微型穿透实验的空白,与中小型、小型穿透柱实验方法构成完整活性炭穿透实验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07.
强化活性炭吸附技术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混凝沉淀、活性炭吸附以及混凝沉淀 活性炭吸附工艺对焦化厂生化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单独混凝沉淀或活性炭吸附均可以将水样中COD降到100 mg/L以下,达到国家污水一级排放标准和冷却用水建议标准.活性炭根据不同的材质和进水而表现出不同的吸附性能,对于焦化厂生化出水,煤质炭Ⅰ和果壳炭均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效果,并使出水COD<100 mg/L,但处理成本较高.混凝沉淀 活性炭吸附工艺充分发挥适合去除大分子污染物的混凝沉淀与适宜去除小分子污染物的活性炭吸附技术两者的协同增效作用,吸附单元采用廉价的煤质炭,使出水水质达到个别生产或生活用水回用标准,并且降低深度处理成本.研究结果表明,混凝沉淀 活性炭吸附作为焦化厂生化出水回用工艺是经济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8.
研究了废弃物基活性炭对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中的典型组分--甲苯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废弃物基活性炭吸附甲苯等温线的类型系优惠型吸附等温线,表明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同时其吸附甲苯时穿透时间的对数与甲苯入口浓度的对数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即可由吸附高浓度甲苯时的穿透时间估算低浓度时的穿透时间;动态吸附时废弃物基活性炭的中孔对甲苯亦具有一定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09.
不同剖面层次土壤磷素运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天安  王玉  刘芳  樊小林  高睿 《生态环境》2002,11(3):290-293
以陕西杨凌地区塿土为研究对象,通过饱和稳定流土柱运移试验,测定磷酸盐(H_2PO_4~-)在不同层次土壤中的运移穿透曲线(BTC),应用CDE模型、CXTFIT软件程序对其实测穿透曲线(BTC)进行拟合求其运移参数,研究其运移规律。结果表明,磷酸盐在塿土中的运移受到土壤的强烈阻滞作用,随着CaCO_3含量增加,磷酸盐运移所受的阻滞作用增大。磷酸盐在塿土不同剖面层次中运移所受阻滞作用大小与CaCO_3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9791;而与粘粒含量且成极显著的负相关、r=0.9318。磷酸盐在塿土不同土层运移所受阻滞作用大小顺序为:钙积层>堆垫表层>粘化层,其阻滞因子R值分别为:11.80~13.00,5.20~7.00,3.90~5.00。  相似文献   
110.
本文提出酸阻滞法从废液中分离,回收重金属和酸的新技术工艺,从十多种国产树脂中成功地筛选出两种可作为酸阻滞剂,有较好的分离效果。但洗脱时酸脱尾严重,当选择穿透比在0.6左右时,可以解决酸脱尾现象,使脱尾酸损失由30%降到7%,而酸的回收率由60%提高到90%,采用该工艺对几种废液进行处理,重金属回收液中酸去除率大于95%,而回用酸中金属去除率大于70%,该工艺既可回收重金属,同时也可回收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