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12篇
安全科学   7篇
废物处理   19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162篇
基础理论   31篇
污染及防治   63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31.
壳聚糖衍生物修饰电极测定水中NO_2~-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水杨醛对壳聚糖进行改性,合成壳聚糖席夫碱类衍生物(S-CTS),将其滴涂在玻碳电极表面成膜。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该修饰电极对NO2-的电催化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以0.1mol/LpH4.0的B-R缓冲溶液为底液,还原峰电流与NO2-浓度在1.8×10-1~70m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15,检出下限达4.6×10-3mg/L。用于水样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2.
以天然可生物降解的壳聚糖和硬脂酸为原料,通过壳聚糖2位氨基与硬脂酸的羧基相互作用,引入疏水烷基链,制备了疏水的壳聚糖-硬脂酸复合吸附剂(简称复合吸附剂),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对复合吸附剂的结构进行表征,并考察了复合吸附剂对油的回收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和硬脂酸以离子形式结合得到复合吸附剂;当硬脂酸与壳聚糖质量比为0.7时,硬脂酸的结合量最大;复合吸附剂对油的吸附量、保油率、脱附率的顺序分别为花生油(14.93 g/g)>甲基硅油(10.71 g/g)>液体石蜡(9.37 g/g),花生油(94.51%)>液体石蜡(90.74%)>甲基硅油(78.69%),花生油(95.62%)>液体石蜡(93.27%)>甲基硅油(90.73%).  相似文献   
133.
134.
研究了壳聚糖对染料结晶紫的吸附条件,探讨了壳聚糖添加量、结晶紫溶液初始浓度、温度等因素对壳聚糖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壳聚糖添加量的增加,其对结晶紫的吸附能力也增强;吸附量随结晶紫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溶液中结晶紫的去除率随其初始浓度的增加也呈缓慢增加趋势;随着吸附温度从30℃升高到50℃,壳聚糖对结晶紫溶液的平衡吸附量有所减少。壳聚糖对结晶紫的吸附动力学符合Lagergren方程二级吸附模型和Elovich方程,吸附过程的表观活化能(Ea)为7.24kJ/mol。  相似文献   
135.
Cu( Ⅱ )印迹壳聚糖交联膜的表征及其吸附热力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处理低浓度重金属废水,采用分子印迹、化学预交联及交联方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Cu(Ⅱ)印迹壳聚糖交联膜(IMCu(Ⅱ)-E-CTS),对该膜的孔隙率、溶胀率、氨基含量、表面形态、官能团以及结晶性等性能进行了表征.考察了该膜对低浓度(20~70 mg.L-1)Cu(Ⅱ)的吸附热力学特性.结果表明,IMCu(Ⅱ)-E-CTS孔隙率、溶胀率和氨基含量分别为76.9%、109%、4.26 mmol.g-1;与壳聚糖膜(CTS)相比,IMCu(Ⅱ)-E-CTS溶胀率降低了44.0%、孔隙率升高了528%、氨基含量降低了16.5%;与壳聚糖交联膜(E-CTS)相比,其氨基含量升高了24.6%;与CTS和E-CTS相比,IMCu(Ⅱ)-E-CTS的表面形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内部结构变得疏松;与CTS相比,IMCu(Ⅱ)-E-CTS分子链具有不规整性,结晶能力降低.在含等浓度Cu(Ⅱ)、Ni(Ⅱ)、Zn(Ⅱ)混合溶液中,IMCu(Ⅱ)-E-CTS对Cu(Ⅱ)表现出具有良好的选择性.IMCu(Ⅱ)-E-CTS对Cu(Ⅱ)浓度为20~70 mg.L-1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曲线(R2>0.99),该吸附是自发、放热、熵减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6.
在不同壳聚糖浓度和时间条件下对小麦种子进行处理,通过小麦萌发后期叶中游离氨基酸、蛋白质、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从而得出壳聚糖处理小麦种子的最佳条件为:浓度8g/L、浸种时间10h,其结果将对小麦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7.
壳聚糖对小麦发芽及生根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壳聚糖浸泡小麦种子,通过考察小麦的出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生根数量和根的长度等各项指标的变化,探讨壳聚糖对小麦发芽和生根生理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值6.5、壳聚糖浓度为4-6mg/mL时能显著提高小麦种子活力,促进幼苗生长;当壳聚糖浓度低于8mg/mL时,小麦的出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随壳聚糖处理浓度的增大而明显提高;当壳聚糖浓度为4mg/mL、浸泡时间为10h时,小麦种子生根效应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8.
超声波辅助壳聚糖/零价纳米铁降解酸性品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用液相还原法制备的壳聚糖/零价纳米铁处理废水中染料——酸性品红,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和紫外可见光谱(UV-vis)等不同表征手段对颗粒物进行晶体结构、形貌与尺寸表征分析.结果发现,壳聚糖可与纳米铁形成稳定的包裹体,从而降低了纳米铁的团聚性并提高了纳米铁的反应性能及抗氧化性.在超声波辅助下,发现壳聚糖稳定纳米铁粒子对酸性品红有降解作用,置于空气中65 d后壳聚糖稳定纳米铁仍具有反应活性.在25℃、壳聚糖稳定纳米铁投加量0.4 g·L-1、溶液pH =4.96、酸性品红初始浓度100 mg·L-1的条件下,反应20 min内对酸性品红的脱色率超过99%,其降解过程符合表观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反应的活化能为55.34kJ·mol-1,说明降解过程是化学控制过程.  相似文献   
139.
改性蒙脱土对稻田土壤甲基汞的阻控修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韩怡新  何天容  王祖波 《环境科学》2019,40(11):5107-5113
采用3-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和壳聚糖对蒙脱土进行改性,利用XRD技术对改性蒙脱土进行表征,并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探讨在不同的水分条件下,巯基蒙脱土和壳聚糖蒙脱土对甲基汞污染土壤的阻控修复效果.XRD分析结果显示,巯基和壳聚糖都成功负载于蒙脱土上.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在甲基汞污染土壤中添加修复材料后,对土壤甲基汞均产生了较好的阻控修复效果.对比空白对照,在淹水条件下,土壤中甲基汞含量分别降低了82. 10%(巯基蒙脱土)和45. 20%(壳聚糖蒙脱土);在干湿交替条件下,土壤中甲基汞含量分别降低了66. 70%(巯基蒙脱土)和49. 79%(壳聚糖蒙脱土);在干旱条件下,土壤中甲基汞含量降低了44. 66%(巯基蒙脱土),添加壳聚糖蒙脱土4周后,土壤甲基汞含量降低了54. 37%.相比单加改性蒙脱土,联合添加改性蒙脱土和石灰处理后其修复效果没有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40.
为增强饮用原水中藻类的混凝去除效果,以铜绿微囊藻和水华鱼腥藻为对象,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法考察了壳聚糖(CTS)投加量、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pH值及CTS和PAC的投加顺序对CTS联合PAC混凝除藻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去除铜绿微囊藻(叶绿素a含量为45~55μg/L)的最佳条件为:CTS 0.40mg/L、PAC 1.19mg/L、原水pH值7.5、CTS和PAC混合均匀后投加,该条件下模型预测叶绿素a去除率为96.1%(实测值为95.7%);混凝去除水华鱼腥藻(叶绿素a含量为80~90μg/L)的最佳条件为:CTS 0.25mg/L、PAC 2.00mg/L、原水pH值7.9、先投加CTS后投加PAC,该条件下模型预测叶绿素a去除率为97.9%(实测值为97.0%).当原水pH值9.0时(模拟高藻原水的碱性环境),混凝去除铜绿微囊藻和水华鱼腥藻的最佳投药顺序均为CTS和PAC混合均匀后投加,实测叶绿素a去除率分别为94.9%和95.3%;混凝铜绿微囊藻的药剂方案为CTS 0.40mg/L、PAC 2.00mg/L,药剂成本为0.0215元/m3,混凝水华鱼腥藻的药剂方案为CTS 0.24mg/L、PAC 2.00mg/L,药剂成本为0.0149元/m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