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6篇
安全科学   18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78篇
基础理论   20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广州市冬季一次典型臭氧污染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裴成磊  谢雨彤  陈希  张涛  邱晓暖  王瑜  王在华  李梅 《环境科学》2022,43(10):4305-4315
为探究广州市2020年冬季(1月)一次臭氧污染过程,分析了气象条件对臭氧污染产生的影响;运用臭氧生成潜势(OFP)和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法(PMF)分析了影响臭氧的主要挥发性有机物(VOCs)物种和来源;通过经验动力学建模方法(EKMA)识别了臭氧生成控制区,并提出了相应的前体物减排策略.结果表明,本次臭氧污染过程中同时出现了NO2超标,并且PM10和PM2.5浓度也处于高位,体现出和夏、秋季不同的大气复合污染特征;夜间边界层高度低(<75 m)和大气稳定度高加剧了臭氧前体物和颗粒物的累积,日间温度升高约5℃、太阳辐射增强约10%和水平风速小(<1 m ·s-1)等气象条件加剧了光化学反应,促进了臭氧和颗粒物的生成.冬季VOCs组分以烷烃为主(占比为68.2%),且烷烃和炔烃占比较其他季节更高,但芳香烃(二甲苯和甲苯)和丙烯是臭氧生成的关键VOCs物种;源解析结果显示,VOCs的主要来源为汽车尾气(22.4%)、溶剂使用(20.5%)和工业排放(17.9%),其中溶剂使用的OFP最高;臭氧本地生成主要受VOCs控制,前体物VOCs和NOx按比例3 :1进行削减较为合理.研究探索了冬季臭氧污染的成因,为开展重污染季节O3和PM2.5协同控制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32.
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河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城市人们的生活质量,并对城市下一步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近年来由于各界的普遍关注,有关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相应的发展.文章首先概述了城市河道的现状,并对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的内涵进行了阐述,然后介绍了一些国内外有关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的现状,并对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技术中的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分类阐述;在最后展望了未来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3.
二溴联苯醚对纤细裸藻的生态遗传毒性效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检测纤细裸藻生长、抗氧化酶活性和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试验)研究了4,4’-二溴联苯醚(BDE-15)对纤细裸藻(Euglena gracilis)的生态遗传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低浓度BDE-15(3×10-6mg/L)对纤细裸藻的生长无显著影响,高浓度时(3mg/L)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相比空白抑制率达69.70%;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高浓度BDE-15作用下显著上升;谷胱甘肽(GSH)和细胞总蛋白含量则随BDE-15浓度增加明显下降;抗氧化酶系统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BDE-15浓度升高显著下降,具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BDE-15浓度增加呈上升趋势,最高浓度组(3mg/L)比空白对照提高93.45%,显示BDE-15胁迫可诱导抗氧化酶活性;彗星试验结果显示纤细裸藻细胞DNA损伤程度随BDE-15浓度增加而加重,表明高浓度BDE-15具有潜在致突变性.  相似文献   
134.
近年来,南京大学推动了"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为本科学生的培养提供3个阶段(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和多元培养)和3条个性化发展路径(专业学术类、复合交叉类、就业创业类)的新模式。为实现学校"三三制"教改的目标,南京大学环境生物学实验教学团队紧扣平台建设和实验环节,以创新实验教学模式为重点,以培养学生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能力为目标,融合"基础型实验—综合型(自主)实验—创新型(研究探索)实验",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开展实验的新模式,营造良好的实验教学氛围。结果表明,上述"三三制"环境生物学实验教改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环境生物学科人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5.
水环境中氨氮毒性与pH、温度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采用半静态方法研究不同pH和温度下氨氮对河蚬(Corbicula fluminea)和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的急性毒性效应. 结果表明:pH对氨氮毒性影响显著,其中NH3+NH4+对河蚬和霍甫水丝蚓的LC50(半致死浓度)随pH的增加而下降,其变化范围为11.78~83.82 mg/L,并且这2种水生生物对NH3+NH4+毒性的敏感性差异不大;当温度分别为20、25和30 ℃时,NH3+NH4+对河蚬的LC50分别为70.86、37.85和19.14 mg/L,对霍甫水丝蚓的LC50分别为65.88、42.73和21.21 mg/L,20 ℃时NH3+NH4+对河蚬及霍甫水丝蚓的LC50分别是30 ℃时的3.70和3.11倍. 表明水体pH和温度越高,氨氮的毒性作用越强. 通过比较氨氮水生生物基准中的FAV(最终急性值)和试验生物的LC50发现,我国现有的氨氮基准能够很好地保护本土水生物种河蚬和霍甫水丝蚓.   相似文献   
136.
采用单颗粒飞行时间质谱分析上海市2022年3月—5月新冠感染防控期间大气颗粒物来源,重点关注移动排放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并对防控期间、春节期间和防控前正常生产生活期间的监测结果做比对分析。结果表明,防控期间细颗粒物质量浓度较春节期间和正常生产生活时段下降了23.3%;受防控减排措施影响明显的移动源、扬尘、燃煤和工业工艺源排放的细颗粒物质量浓度相较另外两个时段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137.
为切实提高工程监测成效,合理利用资源,提出基于改进K-means算法的排水管网监测点布置优化方法。以华东区域H市排水管网为案例,以23个原始监测点的监测数据为基础,通过原始数据处理,BIRCH预聚类确定优化监测点个数和初步优化监测点,再用K-means聚类确定最终优化监测点后,输出16个保留监测点位。经验证,监测点优化后对H市排水管网的数据输出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8.
生态浮床技术处理景观水体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态浮床的形式,将黄菖蒲、美人蕉生态栽培植物单作、混作,根据植物的生长状况和植物对水体中氮磷等污染有机物的去除特征、去除率探明黄菖蒲、美人蕉处理城市景观水体的净化效果。经过60 d 的试验研究发现,植物生长良好,氮磷及有机污染物质得到有效去除。结果表明,单作黄菖蒲比单作美人蕉更能有效去除氮营养元素,对 TN 的去除率可达69.4%;单作美人蕉比单作黄菖蒲更能有效去除磷营养元素,对 TP 的去除率可达70.5%;混作 TN 、TP 的去除率分别为47.8%、56.8%,去除氨氮、高锰酸盐效果比单作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