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8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92篇
安全科学   39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53篇
综合类   367篇
基础理论   235篇
污染及防治   34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3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2种形态稀土在水稻幼苗体内的富集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研究La、Gd、Y轻、中、重稀土离子和稀土-EDTA配合物2种不同形态稀土元素的根、茎叶中的富集规律,结果表明,在实验浓度范围内,水稻的根及茎叶对稀土元素的培养液叶中的稀土含量呈正相关;稀土的离子形态为根利用的有效形态,其在水稻幼苗中的分布为根〉茎叶,当以稀土-EDTA配合态存在时,其在根部富集明显低于离子态,在茎叶中富集则显著增大,显示出稀土-EDTA配合态为植物茎叶利用的有效形态。  相似文献   
172.
田间试验表明,在河南地区施用农药林丹的残留量,玉米为1~1.7μg/kg,平均1.4μg/kg;大豆为3.3~5.7μg/kg,乎均4.8 μg/kg。直接喷于作物上,大豆为5.2~6.4μg/kg,平均5.7μg/kg,土壤为6.2~10.1μg/kg,平均8.2μg/kg。残留消解动态曲线表明,林丹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4.5 d。作物籽粒吸收林丹有一个过程。玉米籽粒在施药3 d后、大豆在施药34 d后籽粒中残留量达最高点,往后便逐渐降解。林丹在籽粒中的残留动态曲线呈一缓慢的峰形。林丹在大豆中的残留量明显高于玉米。大豆在被收获前31~11 d施药时,籽粒中的残留量超过联合国推荐的允许量100μg/kg。   相似文献   
173.
La对Cd伤害大豆幼苗的生态生理作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以盆载法研究了Cd对大豆幼苗的伤害及La对Cd伤害的缓解效应。结果表明,500mg/L CdCl2严重抑制大豆幼苗的代谢与生长,叶面喷布30mg/LLaCl3一次,能缓解Cd毒造成的伤害。实验证明,这与La能增加大豆幼苗光合速率,提高叶绿素含量与硝酸还原酶活性、降低细胞质膜透性与植株体内Cd含量、维持TTC还原力等多重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74.
从潮土、水稻土、砂姜黑土、石灰土上植物根际土壤和根中分离了86株磷细菌,通过NBRIP液体摇瓶培养3 d,培养液水溶磷质量浓度为4.2~387.3 mg.L^-1,水溶磷质量浓度与培养液pH呈显著负相关(r^2=0.621 6)。筛选出3株磷细菌进行玉米盆栽试验,结果表明,1株磷细菌处理的玉米干物质量和吸磷量与对照(处理4)相比无显著差异,2株磷细菌处理的玉米干物质量和吸磷量与对照相比有明显增加,干物质量增加了19.6%~37.5%,吸磷量增加了22.7%~40.2%,其中编号为HCW115解磷菌株的效果相当于施用无机磷(P)10 mg.kg^-1处理。  相似文献   
175.
以东北三省粳稻、玉米为例,使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实证检验农业技术进步、规模效率与粮食生产效率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①2000—2019年,吉林和黑龙江均保持了良好的粮食生产效率。②黑龙江属于"农业技术进步单一驱动型"的生产模式,而辽宁、吉林属于"农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双驱动型"的生产模式。③吉林玉米生产的规模效率非有效,辽宁农业技术进步的衰退分别阻碍了各自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基于以上研究,提出建议:黑龙江、吉林、辽宁3省应因地制宜,分别通过增加农业财政投入、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力度、鼓励农地流转等措施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76.
春玉米种植密度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西辽河灌区连续3 a的田间试验,研究春玉米不同种植密度(60 000、75 000和90 000株·hm-2)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质量分数及空间分布特征,阐明了春玉米种植密度对不同层次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高、低密度均增加土壤0~40 cm土层有机碳质量分数,中密度下促进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增加。随着种植密度的加大土壤中活性有机碳增加,轻组有机碳减少。玉米生长主要促进10~20 cm土层有机碳的耗损,高密度下促进犁底层(20~40 cm)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及其活性,使其轻组有机碳减少,微生物生物量碳增加。低密度下主要增加表层(0~10 cm)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种植密度通过影响根系群体生物量及其分布,调节土壤微生物活性、残落物碳输入影响土壤有机碳组分。适当的增加春玉米种植密度有利于春玉米农田高产固碳。  相似文献   
177.
基于玉米酒精生产工艺流程,采用实测和物料衡算结合的方法,分析玉米酒精生产关联物料,并建立关联物质量平衡方程。实验测得绝干全玉米的COD负荷值为1611 mg/g,在此基础上推导出玉米酒精生产工艺的COD产污系数与淀粉出酒率、玉米淀粉含量、胚芽收率、玉米油收率、杂醇油收率和干玉米酒糟收率的量化模型。采用国内行业相关参数值代入模型进行核算,并与《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和《清洁生产标准酒精制造业》(HJ 581—2010)中的相关系数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手册值在模型计算范围内;模型计算值略大于标准指标,与标准中一级COD产污指标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8.
生物炭对于污染沉积物的原位修复具有很大的潜力,但关于生物炭对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生态毒性影响的研究则较少报道。为评价生物炭对沉积物中BDE-47生态毒性的影响,以底栖动物铜锈环棱螺为测试生物,采用28 d慢性沉积物生物测试研究了不同添加比例的玉米秸秆生物炭(CSB)与BDE-47联合作用对BDE-47生物积累、肝胰脏细胞DNA损伤以及氧化胁迫生物标志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慢性暴露情况下,CSB对铜锈环棱螺不具有毒性;CSB通过显著降低沉积物间隙水中BDE-47的浓度而降低其在铜锈环棱螺体内的生物积累。在实验浓度范围内(1%~7%),CSB添加比例越高,降低BDE-47生物积累的效果越显著。不同添加比例的CSB均可以显著降低BDE-47对铜锈环棱螺DNA损伤的毒性,较高比例(4%和7%)CSB的效果更为显著,但BDE-47的氧化胁迫毒性不随CSB添加比例的升高而下降。因此,从降低BDE-47生态毒性的角度考虑,沉积物中CSB的合适添加比例为4%左右。  相似文献   
179.
石墨烯对高等植物幼苗的毒性及机理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石墨烯产品的广泛应用和潜在的环境释放,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为探讨石墨烯对高等植物生长的影响,探究了其对黄瓜幼苗和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及其致毒机理。结果表明,水培条件下,不同浓度的石墨烯(10、50、100、500、1 000和2 000 mg·L~(-1))处理植物幼苗15 d后,对植物幼苗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且随着处理时间和石墨烯浓度的增加,植物幼苗生长的所有指标,包括根/地上部鲜重和干重、根长、根尖数、株高和叶面积均相应降低。另外,黄瓜幼苗比玉米幼苗对石墨烯更加的敏感。进一步研究发现,石墨烯与黄瓜幼苗根部直接接触导致的物理损伤、氧化损伤,以及营养耗竭是其致毒机理。而石墨烯对玉米幼苗的致毒机理包括物理损伤和营养耗竭。本研究为石墨烯的环境风险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