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21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21.
海洋生态文明绩效评价是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管理和监督的必要手段,开展海洋生态文明绩效评价工作需要一套健全的海洋生态文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文章在构建海洋生态文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大连市旅顺口区为例,对旅顺口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和水平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22.
为同时去除水溶液中的Cd(Ⅱ)和As(Ⅴ),采用羟基铁柱撑改性获得改性蒙脱石,并深入研究了其吸附性能和吸附机理.同时,采用BET比表面积、SEM、XRD和XPS等手段分析了改性前后蒙脱石的结构特征;采用批实验分别研究了改性蒙脱石对水体中Cd(Ⅱ)和As(Ⅴ)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并探讨了Cd(Ⅱ)-As(Ⅴ)复合体系中镉、砷相互作用对改性蒙脱石等温吸附镉、砷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蒙脱石的比表面积较改性前增加了28.2%,XPS测试结果表明改性蒙脱石成功引入羟基铁.改性蒙脱石单一吸附Cd(Ⅱ)和As(Ⅴ)的最优初始pH分别为6.5和5.5,且25℃时分别在10 h和5 h内达到吸附平衡,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能更好地描述改性蒙脱石对Cd(Ⅱ)的吸附,最大吸附量为21.36 mg·g-1,该吸附过程是离子交换和化学络合共同作用的结果;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能更好地解释改性蒙脱石对As(Ⅴ)的吸附,最大吸附量为11.45 mg·g-1,该吸附过程是化学络合作用的结果(改性剂投加量均为2 g·L-1).在Cd(Ⅱ)-As(Ⅴ)复合体系中,镉、砷之间存在相互作用,pH为5.5时,吸附量高于改性蒙脱石对单一Cd(Ⅱ)和As(Ⅴ)的吸附量,分别增加了14.4%和23.7%,表明合成的羟基铁柱撑蒙脱石对镉、砷复合污染农田具有同时去除Cd(Ⅱ)和As(Ⅴ)的修复潜力.  相似文献   
23.
厦门西海域典型站位二甲基硫化物的周日变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倩  金晓英  李猛  袁东星 《环境化学》2006,25(3):351-35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分析,探讨了厦门西海域某典型站位表层海水中二甲基硫(DMS)、二甲基巯基丙酸(DMSP)以及二甲基亚砜(DMSO)含量的周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DMS、总DMSP(DMSPt)、颗粒态DMSP(DMSPp)、溶解态DMSP(DMSPd)均呈现出白天高、夜晚低的变化规律,与浮游生物昼夜活性的变化直接相关,DMSO则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浮游植物优势种和浮游植物生物量明显影响DMS,DMSPt,DMSPp和DMSPd的浓度,未见其对DMSO的影响.DMS,DMSPt和DMSPd的浓度与叶绿素a的浓度有较好的相关性.突如其来的暴雨使表层海水中DMS和DMSP的浓度显著增加,亦未见其对DMSO影响.海水中的盐度和硝酸盐浓度与DMS,DMSP和DMSO浓度的周日变化均不相关.  相似文献   
24.
为研究间作花生、秸秆还田等不同种植方式方式对大田玉米生长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该文在田间试验条件下,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析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合理选择样方计算作物产量,测定果实品质。结果表明,与玉米单作相比,玉米间作花生田块CO_2、N_2O排放减少13%以上,玉米秸秆覆盖(YF)处理的CO_2、N_2O排放量分别减少23.7%、29.5%;N_2O的排放主要集中在生长前期。研究表明间作花生、秸秆还田能减少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提高作物产量,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协调发展,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5.
26.
宿州市煤矿区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袁新田  张春丽  孙倩  吴义春 《环境化学》2011,30(8):1451-1455
通过野外采样及室内分析测试,对宿州市煤矿区周边农田表层土壤及其典型剖面中的Cu、Zn、Cr、Cd、Pb、Hg、As 7种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在剖面上的垂向迁移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煤矿区周边500 m内农田表层土壤除Cu、Zn、Pb外,Cr、Cd、Hg、As均超出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I级),其中As、Cd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27.
李妍  张一清  于昌平  孙倩 《环境化学》2021,40(3):696-705
近年来,磺胺类抗生素因大量使用,在河流等地表水中广泛检出,其环境行为及生态危害,成为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本文以10种常见磺胺类抗生素为研究对象,通过微宇宙实验,模拟其在河流表层水中的自然衰减规律,同时模拟直接光降解、间接光降解、水解、细菌降解和微生物降解等多种条件,以阐明不同环境因素对磺胺类抗生素自然衰减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0种磺胺类抗生素在168 h内的自然衰减率可达55%—100%,半衰期为14.7—115.5 h,表明磺胺类抗生素在进入河流等地表水后可发生自然衰减.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直接光降解及间接光降解是磺胺类抗生素自然衰减的主要途径,而水解和微生物降解的作用不大.采用高分辨率质谱,共检出7种降解产物,推测磺胺类抗生素的转化路径主要包括N—S键断裂及羟基化作用.ECOSAR毒性分析结果表明,转化产物毒性多低于母体抗生素,但仍可能存在潜在的环境风险,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8.
三氯生的生态效应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氯生(triclosan)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抗菌剂和杀菌剂,主要添加于个人护理品等各类消费产品中。目前,三氯生在各种环境介质和生物体中普遍存在,其具有亲脂性、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毒性,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潜在危害。归纳和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三氯生的研究成果,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三氯生在环境中的分布现状、生态效应和生物降解等,重点讨论了三氯生的环境毒性,以及三氯生杀菌的作用机制及其导致的细菌耐药性,最后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9.
颗粒物污染中PM_(10)、PM_(2.5)等细颗粒物对动、植物及人体健康的危害较为严重。随着乌鲁木齐市的进一步开放和发展,环境问题,特别是大气环境中PM_(2.5)的污染问题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文章以乌鲁木齐市主要快速路,外环路、河滩路林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在道路防护林不同宽度处设置监测点,研究了PM_(2.5)、PM_(10)从道路扩散到林带后时的浓度变化规律,得出乌鲁木齐市快速林带宽度与颗粒物浓度之间存在复杂的负相关关系;快速路林带从离快速路3 m起对汽车尾气为主的颗粒物污染显著的削减作用;针叶林为主林带对颗粒物可具有较明显的削减作用;居住在城市快速路两边居民遭受更严重的颗粒物污染,汽车尾气是增加颗粒污染物浓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0.
基于我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行业存在的管理制度不完善、治理修复效果评估不到位等问题,建议从严格落实过程监管、进一步提高效果评估要求、构建区域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成效评估机制三方面入手,通过"三保险"制度,促进我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行业的规范化,保障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效果,确保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