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5篇
综合类   23篇
基础理论   12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微塑料是全球新兴环境热点问题之一.据估算,80%的海洋微塑料来于陆源输入,而河流被认为是陆源微塑料输入海洋的主要路径之一.为揭示辽河流域水体微塑料污染特征、空间分布及其对渤海微塑料污染的潜在贡献,本文基于密度分离原理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方法,研究了双台子河与大辽河下游至入海口(盘锦段)河道表层水体微塑料丰度、材质组成、形态特征与粒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从材质上分析,2条河流共检出了17种高分子聚合物,其中以聚乙烯占比最高,分别占双台子河和大辽河表层微塑料总量的38%和32%;从形态上分析,碎片微塑料(533.08~674.25μm)和纤维微塑料(1054.87~1450.76μm)分别占2条河流检出微塑料总量的80%以上,颗粒微塑料(100.26~241.3μm)占比则低于10%,并且没有检出形状规则的塑料微珠;从丰度上分析,双台子河((4.52±0.76)个·L-1)与大辽河((4.74±0.67)个·L-1)表层水体微塑料丰度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并且各点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P>0.0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双台子河与大辽河表层水体微塑料污染特征相似,这为开展渤海微塑料溯源和风险管理提供了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22.
铜锈环棱螺作为一种新兴的潜在生态毒理学模式生物,适宜实验条件是开展其室内毒理学研究的基础。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初步探讨了饵料、水深、底质、密度和钙离子浓度养殖条件对铜锈环棱螺成体生长的影响,并进一步对麻醉条件进行了筛选(Mg Cl2·2H2O、乙醇、丁香酚、盐酸普鲁卡因和MS-222)。结果表明:当投喂冰鲜小球藻、密度6个·L-1水体积、水深10~15cm、泥土底质并且水中钙离子浓度30 mg·L-1时,铜锈环棱螺的体重增长最为明显。麻醉效果表明,Mg Cl2·2H2O对成螺的麻醉时间短并且伤害小,可作为实验用麻醉剂首选。以上研究结果为发展以铜锈环棱螺为模式生物开展环境(生态)毒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3.
制药废水的可生物降解性与生物毒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制药废水有机物含量高,难生物降解成分多,有些成分可抑制污泥活性或具有生物毒性.以某制药企业维生素生产的7个工段(W1 ~ W7)的排放废水为研究对象,用摇瓶试验评价了各工段废水的可生物降解性能,用瓦勃氏呼吸仪测试了各工段废水对污泥活性的抑制作用,用发光菌急性毒性试验评价了各工段废水经好氧生物处理前后的生物毒性变化.研究...  相似文献   
24.
三江源区水源涵养功能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实现三江源区水源涵养功能评估,服务区域生态服务价值估算,从水源涵养的概念出发,解析水源涵养功能的内涵特征和表征指标,提出了三江源区水源涵养功能评估技术框架,并基于SWAT模型建立三江源区水文模型,通过年尺度、月尺度和日尺度的水文模拟,完成三江源区水源涵养功能定量评估.从水文模型校准结果来看,直门达、唐乃亥和香达3个验证站日径流量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17.0%,月径流量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13.0%;日尺度模型中直门达站模拟效率系数超过了0.6,其他两个站也超过了0.5,月尺度模型中3个验证站模拟效率系数均超过0.6以上;日尺度模型和月尺度模型验证结果均可接受,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揭示出了三江源区的水量输出过程、趋势和规律.应用该模型对水源涵养功能进行定量评估,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澜沧江流域水资源供给量分别可达到158.8×108、326.2×108、72.6×108 m3;考虑土地利用和植被变化对流域径流输出的影响作用,植被破坏可能导致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澜沧江流域地下径流量分别可能减少98.6×108、200.1×108和44.5×108 m3;在相同降水条件下,低植被覆盖会导致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澜沧江流域年最大流量的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分别增加了约80%、60%和30%.研究显示,三江源区在保障下游用水、提升径流调节能力和缓解防洪压力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5.
构建cDNA文库是寻找生物新功能基因的有效手段.采用SM ART技术构建了重金属铜和镉暴露铜锈环棱螺全组织均一化cDNA文库,文库库容为1.78×106克隆,重组率大于99%.从初始文库中随机挑取6000个克隆进行测序,获得5 473个高质量表达序列标签(ESTs)序列.经聚类分析得到3 961个Unigene(平均长...  相似文献   
26.
天津野生鲫鱼卵黄蛋白原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HPLC方法提纯经雌二醇诱导的鲫鱼卵黄蛋白原,用SDS-PAGE凝胶电泳测定其分子量为160Kda左右.在建立卵黄蛋白原(VTG)的HPLC分析方法(检测下限为0.025mg/mL)的基础上,对北京排污河天津段的野生和养殖鲫鱼血浆中的VTG进行检测.在所捕获的12尾野生鲫鱼中(其中2尾为雄性鲫鱼),都检测出了VTG,浓度范围为0.284~5.971mg/mL;对同期捕获的35尾天津养殖鲫鱼包括1尾雄性鲫鱼中的VTG也进行了检测,浓度范围为0.119~0.250mg/mL.而同期在实验室饲养的雌雄鲫鱼血浆中,均未检测出VTG.结果表明,北京排污河(天津段)的野生鲫鱼受到类雌激素物质的污染.  相似文献   
27.
微塑料污染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目前针对环境微塑料来源、丰度和分布,已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对人体微塑料暴露水平和潜在健康风险的认识仍非常有限.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系统地梳理总结了当前人体微塑料的暴露途径,揭示了人体微塑料污染的赋存特征及潜在健康危害.结果表明,人体内微塑料主要以粒径小于50μm的聚乙烯(PE)、聚丙烯(PP)、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人工合成聚合物为主.环境微塑料主要通过食物和呼吸途径进入人体,并在肺部和肠胃组织累积,其中小粒径微塑料可通过循环系统分布于各组织器官.基于实验的毒理学实验结果表明,微塑料不仅影响细胞膜完整性、免疫应激、肠道菌群和能量代谢,对生殖系统也具有潜在危害.为科学评估微塑料污染的健康风险,还需进一步加强微塑料毒理效应及其发生机制研究,构建微塑料健康风险评估框架,以科学依据支撑微塑料污染防治.  相似文献   
28.
渤海湾河口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渤海湾大神堂、高沙岭、海河、子牙河和南排河入海口表层沉积物和野生矛尾鰕虎鱼(除海河口)肌肉的As、Cd、Cr、Cu、Pb和Zn重金属进行了分析,发现各入海口表层沉积物重金属以Zn的浓度水平最高,平均达81.55mg/kg,而Cd最低(平均值为0.28 ± 0.08 mg/kg).在鱼体内, Zn浓度仍是最高(平均为96.75 ± 30.98 mg/kg),而Cd未检出.以生态危害指数法(RI)评价河口沉积物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表明,海河河口沉积物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最高,其他依次为子牙河口、南排河口、大神堂和高沙岭.另外,通过对各地鰕虎鱼肝脏金属硫蛋白的分析,发现子牙河的野生复鰕虎鱼金属硫蛋白较其他河口稍高(除海河),与沉积物重金属的RI分布一致.  相似文献   
29.
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是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近期国际政府间谈判的重点.本文梳理了全球塑料垃圾产生和泄漏进入海洋的研究进展,回顾了海洋塑料垃圾国际治理进程,提出了我国应对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的对策建议.研究显示,截止到2020年全球塑料累积生产量高达96×108 t,但由于各国不完善的废弃物回收和处理体系,每年有5.7×104~26.5×104 t的陆源塑料垃圾通过河流进入海洋,严重危害海洋生物健康.为解决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污染问题,各国政府和国际/区域组织积极推进海洋塑料垃圾治理进程.联合国环境大会连续四届通过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相关决议,建立一个新的具有法律约束性的塑料污染全球公约已成为可能.为积极应对国际公约和未来履约谈判,提出我国应坚持预防原则、三方共治原则(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参与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治理进程,共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30.
环境微塑料是当前环境领域关注热点,并被列为环境与生态科学研究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机动车轮胎因与路面摩擦而向环境不断释放橡胶微粒,因此,机动车轮胎经摩擦释放的橡胶微粒被认为是环境微塑料主要初生源之一。基于我国公路总里程位居世界首位和机动车保有量占世界第二的实际情况,以2016年为基准年,采用经验公式方法估算了我国沿海地区机动车轮胎释放的橡胶微粒水平。结果表明,我国沿海机动车轮胎摩擦释放橡胶微粒量为189 965.91 t,其中广东省释放量最高,占全国沿海省(市)释放总量的24.09%以上,而广西省释放量最小,占比为1.41%。另外,土壤是轮胎橡胶微粒的主要释放去向,橡胶微粒对土壤环境产生的潜在影响需及早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