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2篇
安全科学   1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47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应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基本模型对北京市和房山区1995-2003年的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北京市和房山区大多数环境质量和污染排放强度的指标已越过转折点,进入环境质量逐步改善的阶段,北京市和房山区越过转折点的经济水平明显低于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22.
我国大气细颗粒物污染防治目标和控制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面临着严重的细颗粒物(PM2.5)污染问题,PM2.5对人体健康、能见度、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等均产生了不良影响。本文旨在提出我国PM2.5污染防治目标和控制措施,为从根本上改善空气质量提供科学依据。首先,本文提出了2020年和2030年我国PM2.5污染防治目标。其次,采用能源和污染排放技术模型,分情景预测了我国未来一次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趋势。基于情景预测结果和此前研究建立的一次污染物排放与PM2.5浓度间的非线性关系,确定了2020年—2030年与PM2.5浓度改善相适应的全国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物减排目标。最后,利用能源和污染排放技术模型,提出了实现大气污染物减排的技术措施和对策建议。研究表明,2030年全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次PM2.5和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量应分别比2012年至少削减51%、64%、53%和36%,氨排放量也要略有下降。对于污染严重的重点区域,必须采取更严格的控制力度。要实现上述减排,应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推进煤炭清洁高效集中可持续利用,建立"车-油-路"一体的移动源控制体系,并强化多源多污染物的末端控制。  相似文献   
23.
空气污染与健康效益评估工具BenMAP CE研发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评估空气污染带来的健康冲击、评估健康效益,克服现有评估工具(BenMAP V4.0)计算速度缓慢及用户体验较差等问题,受美国环保署委托,设计并研发了新一代空气污染与健康效益评估工具BenMAP CE,搭建了BenMAP CE的框架,进行了详细功能设计,并利用美国环保署提供的数据进行了实测.测试结果表明,基于相同的输入文件和设置,BenMAP CE能重现BenMAP V4.0的计算结果,相比现有的评估工具,BenMAP CE具有良好的用户体验、强大的GIS展示功能及大幅提高的计算速度.BenMAP CE是考虑了污染物环境浓度削减、人口密度、收入差异等经济因素的综合性评估工具,能为决策者评估空气污染控制措施所带来的健康效益提供辅助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4.
分析了我国油品储运行业的VOCs排放环节和特点。选取燃烧法、吸收法、吸附法、冷凝法、膜分离法等VOCs排放末端控制技术作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各方法的原理和适用条件。建立了包括环境性能、技术性能、经济性能3方面共10项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评价方法分析了油品储运行业VOCs排放末端控制备选技术的综合性能。结果表明,冷凝法和膜分离法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是油品储运行业VOCs排放的最佳末端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25.
东莞是珠三角O_3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使用RSM/CMAQ(曲面响应模型)法分析了珠三角区域人为排放的NO_x和VOCs对东莞市O_3浓度变化源贡献.2014基准年分析结果表明,扣除模型域外区域传输及天然源排放对O_3本底浓度贡献(41.00%)后,东莞本地VOCs排放对O_3贡献最大(18.50%),珠三角区域NO_x减排率13%时可持续降低东莞市O_3浓度.进一步使用ABa CAS-SE(空气污染控制成本效益与达标评估系统)对2017、2020、2025东莞市3个未来年O_3污染控制情景进行了费效评估.评估结果显示,NO_x和VOCs控制比例相对较低的2017年控制情景人体健康效益/区域控制成本比约为1.1;而控制比例相对较高的2025年东莞O_3达标情景效益成本比仅为0.1.这说明,在高减排率情景下,以末端治理为主的控制措施经济可行性较差,需综合采取产业/能源结构调整、清洁生产等措施实现NO_x和VOCs的大比例减排,实现东莞O_3的稳定达标.今后将进一步研究NO_x和VOCs减排对PM_(2.5)环境浓度及健康效益影响,开展多目标污染物协同控制费效评估.  相似文献   
26.
于超  王书肖  郝吉明 《环境科学》2010,31(7):1464-1469
为定量地综合评价燃煤电厂氮氧化物控制技术,建立了包括环境、技术、经济3个方面共11项指标的多因素多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评价方法,选择低氮燃烧器(LNB)、燃尽风(OFA)、再燃(Reburning)、选择性催化还原(SCR)、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和SCR/SNCR联合6种典型的氮氧化物控制技术,定量评估其技术、经济和环境性能,以筛选出燃煤电厂最佳适用控制技术组合.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燃烧贫煤或无烟煤的墙式锅炉,要求脱硝效率70%,SCR与LNB联用技术是最优选择;对于使用烟煤或褐煤的W火焰和切圆燃烧锅炉,脱硝效率30%即可达标排放,LNB和再燃等燃烧中脱硝技术是最佳选择.因此,在经济较发达、生态环境脆弱的重点地区,建议燃用无烟煤和贫煤的大型机组安装LNB和SCR,燃用烟煤和褐煤的机组或者100MW机组可考虑LNB和SNCR联用来减少NOx排放;在其它尚有环境容量的地区,建议燃无烟煤和贫煤的机组安装LNB和SNCR,其它机组通过安装LNB减少NOx排放.  相似文献   
27.
魏巍  王书肖  郝吉明 《环境科学》2009,30(10):2809-2815
基于各行业的涂料当前消费量和未来消费预测,以及各行业使用涂料的挥发性有机物(VOC)含量,建立了分省、分行业、分化学组分的排放清单模型,获得2005~2020年中国涂料应用过程的VOC排放清单.结果表明,2005年,我国涂料应用共排放VOC约1 883 kt,以苯系物、醇、酯、醚、酮5类化合物为主,平均增量反应活性指标(以O3/VOC计)约为3.6 g/kg,其中31%的VOC为有毒物质.如不加强控制,到2020年该部门VOC排放量将激增至5 673 kt;因此,国家应及时开展其排放控制行动.排放控制情景分析表明,通过提高涂料产品品质达到发达国家上世纪末水平,且要求新建规模企业安装有机废气末端处理设施,2020年该部门VOC排放量可控制在3 519 kt;通过进一步将建筑涂料和木器涂料改进到当前欧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且规模企业均安装有机废气末端处理设施,2020年该部门VOC排放量有可能控制在2 243 kt.2种控制情景下所排放VOC的化学毒性和大气氧化活性均得到了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28.
大气汞污染模拟研究进展及控制策略优化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评了国内外大气汞污染模拟相关研究情况,指出目前我国大气汞排放模拟及污染控制研究工作非常缺乏,严重影响了我国汞污染控制策略制定以及"汞环境外交纠纷"的积极应对;并据此建议应该对我国大气汞污染模拟及控制策略优化进行系统研究,其研究内容包括:汞排放清单的建立、大气汞的长程输送、响应面模型软件(response surfac...  相似文献   
29.
民用生物质燃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特征   总被引:20,自引:12,他引:8  
李兴华  王书肖  郝吉明 《环境科学》2011,32(12):3515-3521
民用生物质燃烧是我国人为源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的主要来源.采用罐采样-GC/MS和DNPH衍生-HPLC这2种方法联用采集和分析了5种主要民用生物质燃烧排放烟气中的VOCs组分,并利用碳平衡法确定其排放系数.研究表明,秸秆和木柴等民用生物质燃烧总的VOCs排放系数分别为(4.37±2.23)g·kg-1和(2.12±0.77)g·kg-1,秸秆燃烧排放高于木柴燃烧排放;民用生物质燃烧排放VOCs中,最为丰富的物种为芳香烃和醛类,含量均在25%以上;秸秆和木柴燃烧除卤代烃和腈类含量差异较大外,其余物种分布比较类似;秸秆和木柴燃烧VOCs排放总的臭氧生成潜势分别为(16.9±8.2)g·kg-1和(10.8±4.9)g·kg-1;臭氧生成潜势比较高的物种依次为:醛类、芳香烃和烯烃/炔烃,其中醛类贡献基本在50%以上.  相似文献   
30.
固定源氮氧化物排放及控制技术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固定源是氮氧化物排放的一个主要来源。通过对主要固定源氮氧化物生成机理及现有的排放控制技术进行论述,分析我国固定源氮氧化物排放的实际情况,提出我国固定源氮氧化物排放控制还处于起步阶段,氮氧化物排放标准相对宽松,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技术有待进一步普及,并提出固定源氮氧化物排放治理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