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3篇
安全科学   20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71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在广东省河台金矿矿山采取土壤、植物样品,并对其中的微量元素含量采用ICP-MS法测定,研究了金矿矿山土壤、植物的根、茎、叶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在成矿和表生地球化学过程中金矿土壤各层的微量元素发生迁移和分异,在表土层和心土层含量高于底土层;土壤各剖面层中Au及Au的伴生元素As、Hg、Cu、Pb明显高于背景对照区和中国土壤背景值;植物体内微量元素的含量特征受所处土壤环境影响,同时表现出每种植物独特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和对金矿环境的耐性机制;运用微量元素的生物吸收系数和生物转移系数表征植物对微量元素的吸收富集能力以及在各个器官的迁移状况。  相似文献   
22.
生物法净化处理低浓度挥发性有机及恶臭气体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结合课题组研究工作,概要介绍生物法废气净化技术的基础菌种及应用条件、菌种库与菌种批量生产线、初步工业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3.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我国长江流域的旗舰物种,在长江十年禁渔的大背景下,研究中华鲟无损化检测技术具有重要意义。环境DNA(eDNA)技术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生物监测技术,可以在不直接观察或捕获生物体的情况下对物种进行检测。从文献中筛选出可以用于检测中华鲟eDNA的特异性引物,于2020年9月在长江中下游选取4个中华鲟常出现的区域,进行各断面立体式采样;提取16个点位的e DNA,使用筛选得到的引物对中华鲟进行eDNA的检测,以探究中华鲟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成功筛选到1组可以检测中华鲟eDNA的引物,使用该引物成功检测到包括中华鲟在内的长江4种鲟类的eDNA,共计测得约300万条鲟类序列。依据测序结果分析不同断面检测到的中华鲟eDNA的差异,发现宜昌江段断面的中华鲟eDNA最多,洞庭湖口断面最少,且表层和底层水体的中华鲟eDNA检出也有显著差异。筛选得到的引物可以用于中华鲟eDNA的检测,中华鲟e DNA的检测结果与中华鲟的历史调查和洄游特征较为吻合。不同水深条件中华鲟eDNA的检出量有显著差异,表明在今后的调查中采用混合或者立体采样可以更加全面地进行中华鲟eDN...  相似文献   
24.
应用曝气、菌剂+曝气、生物促生剂+曝气、菌剂+生物促生剂+曝气4种微生物技术净化黑臭水体,分别考察了进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特征和来源及出水中DOM的特征和效果,采用三维荧光(EEM)光谱技术与平行因子(PARAFAC)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对进出水DOM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方式下进出水DOM的不同组分荧光峰强度变化存在较明显的差异,经过菌剂和生物促生剂联合处理之后,对类腐殖质等难降解物质削减效果最好。FI、HIX和BIX指数分析表明各处理水样中的DOM整体处于较强的自生源特征。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影响黑臭水体DOM的主要因素及其贡献量研究发现:第1主成分表现为陆源类腐殖质和生物源类腐殖质共存的现象,对水体中DOM的贡献率为54.98%;第2主成分反映了以微生物代谢过程为代表的内源污染,对水体中DOM的贡献率为26.56%。因此,利用三维荧光分析能够较好的反映水中DOM的去除情况,易于实时在线监测,对黑臭水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5.
为探讨大气PM_(2.5)及其不同组分对人肺上皮细胞A549的毒性作用及其剂量-反应关系,将前期采集的PM_(2.5)颗粒物用不同方法进一步制备PM_(2.5)水溶性组分、PM_(2.5)脂溶性组分和PM_(2.5)单纯颗粒物,将制备的PM_(2.5)颗粒物及其组分以不同浓度(10,50,100,200,400μg/m L)对A549细胞染毒,用MTS法分别在染毒6,10,24,48,72h后测定细胞活力,染毒24h后用ELISA及RT-QPCR法测定炎性因子IL-6和TNF-α表达量,AP位点计数法测定细胞DNA损伤情况.结果表明:除PM_(2.5)水溶性组分外,其余染毒样本高浓度染毒时始终对细胞生长表现出抑制作用,其中低浓度染毒时可在较短时间对细胞生长表现出抑制作用,染毒时间较长时抑制作用减弱或消失,PM_(2.5)水溶性组分对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并不显著;除PM_(2.5)水溶性组分外,其余染毒样本都显著升高了IL-6m RNA的相对表达量和IL-6蛋白的分泌,除PM_(2.5)脂溶性组分外,其余染毒样本都显著升高了TNF-αm RNA的相对表达量;除PM_(2.5)水溶性组分外,其余染毒样本都显著提高了DNA碱基缺失程度.总的来说,PM_(2.5)水溶性组分在抑制细胞活力、造成炎性损伤及DNA损伤方面作用相对较小,而PM_(2.5)所产生的毒性作用并不仅限于其所吸附的复杂成分,其中作为载体的固体核心颗粒对机体可能造成的毒性作用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6.
基质作为人工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净化污水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而轻质填料作为一种新兴的人工湿地基质,因其具备成本低、吸附容量大等优势,受到广泛关注。该文深入分析了当前人工湿地中轻质填料的研究现状,阐释了轻质填料强化人工湿地性能的作用机制。并综合考虑填料的功能特性和性能价值,基于湿地填料优选原则构建了轻质填料在人工湿地中应用的指标体系与量化评价方法,发现相比较于其他轻质填料而言,明矾污泥、炉渣等工业废弃物具有突出的应用优势。同时,该文还对轻质填料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轻质填料在人工湿地领域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7.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HPLC-DAD)和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联用技术,分析山茶(Camellia japonica)白色、粉色、红色和黑色4个色系22个品种花瓣中花青苷成分与含量;按照CIE L~*a~*b~*表色系法测量其花色变异,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研究其花色变异与花青苷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山茶花色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山茶品种花瓣中共检测到7种花青苷,分别为矢车菊素-3-O-β-半乳糖苷(Cy3Ga)、矢车菊素-3-O-β-葡萄糖苷(Cy3G)、矢车菊素-3-O-[6-O-(E)-咖啡酰]-β-半乳糖苷(Cy3GaECaf)、矢车菊素-3-O-[6-O-(E)-咖啡酰]-β-葡萄糖苷(Cy3GECaf)、矢车菊素-3-O-[6-O-(Z)-p-香豆酰]-β-葡萄糖苷(Cy3GZpC)、矢车菊素-3-O-[6-O-(E)-p-香豆酰]-β-半乳糖苷(Cy3GaEpC)和矢车菊素-3-O-[6-O-(E)-p-香豆酰]-β-葡萄糖苷(Cy3GEpC)。山茶品种白色花瓣中均未检测到花青苷,粉色、红色和黑色花瓣中主要花青苷均为Cy3G、Cy3GEpC和Cy3Ga;红色花瓣中花青苷总量及Cy3G、Cy3GEpC和Cy3Ga含量远高于粉色,黑色花瓣中花青苷总量及Cy3G、Cy3GEpC和Cy3Ga含量远高于红色和粉色花瓣。从粉色、红色到黑色,花瓣中主要花青苷含量及花青苷总量明显增加,Cy3Ga和Cy3G比例升高,Cy3GEpC比例降低。Cy3G和Cy3GEpC是决定山茶品种花色的主要花青苷,其含量的积累可导致花瓣红色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28.
综述了生物强化技术及其降解理论,分析了生物强化法净化效率的影响因素,详细列举了直接投加高效降解微生物或共代谢基质类物质、固定化生物强化技术、引入生物强化制剂、生物强化工艺等四个方面的生物强化技术,分别介绍了废水、废气处理中生物强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典型应用实例,并指出了生物强化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9.
从铅蓄电池的生产工艺及产污环节出发,就清洁生产、废气治理、废水治理、危废管理、卫生防护和运行监管等方面提出铅污染防治技术及措施。  相似文献   
30.
从含镍污水中筛选出一株高耐受Ni2+的菌株,并对该菌株进行了16S rDNA鉴定。同时,以该菌株作为生物吸附剂去除水中低浓度的Ni2+,考察了菌体投加量、pH、镍初始浓度、吸附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菌株去除Ni2+的影响。结果表明:经16S rDNA鉴定,筛选得到的高耐受Ni2+的菌株为一株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 sp.)的菌株,该菌株对Ni2+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性能,在pH为6.0~8.0,温度为25~40℃的范围内,质量浓度为1.5 g/L菌体吸附10 mg/L的Ni2+120 min后,去除率均达90%以上。动力学和等温吸附分析表明,整个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9 9),Langmuir模型相比Freundlich模型而言,有着较好的拟合效果,揭示菌株对Ni2+的吸附以单分子层吸附为主,并且分离因子RL值均在0~1之间,说明Ni2+在菌株上的吸附为有利吸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