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2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58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中国煤炭消费对PM2.5污染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务院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制定国家煤炭消费总量中长期控制目标,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低到65%以下,然而煤炭消费对PM_(2.5)污染的贡献到底多大,这是当前亟待研究的科学问题。为定量分析煤炭消费对我国PM_(2.5)污染的影响,本研究首先计算了2012年煤炭消费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排量,然后利用CAMx空气质量模型,分别采用组分分析法和情景模拟法两种方法研究了煤炭消费对全国PM_(2.5)污染的影响。组分分析法研究表明,煤炭消费对全国PM_(2.5)年均浓度的贡献率约为61%,其中煤炭直接燃烧、煤炭相关行业的贡献率分别约为37%、24%;情景模拟法研究表明,煤炭消费对全国PM_(2.5)年均浓度的贡献率约为56%。因此,我国由于煤炭消费对全国PM_(2.5)年均浓度的贡献率为56%~61%。  相似文献   
22.
国家及主要区域空气质量改善路线图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雷宇  金玲 《中国环境管理》2016,8(6):109-110
<正>为对我国制定大气污染防治的中长期战略和技术路线提供支撑,以实现空气质量的持续显著改善,国家"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日前启动了"国家及主要区域空气质量改善路线图研究"项目。一、我国面临空气质量改善的巨大挑战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大气污染特征的变化,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也不断转变,从最初的消烟除尘到酸雨、燃煤污染、机动车污染防治,到目前以细颗粒物(PM_(2.5))和臭氧(O_(3))为代表的复合型污染防治。  相似文献   
23.
基于重点行业/领域的我国碳排放达峰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开展碳排放达峰路径研究,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是支撑我国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本文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以满足社会经济高质量稳定发展需求和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双重目标为约束开展自上而下的宏观路径研究;以合计贡献了我国碳排放(不含港澳台地区数据) 90%以上的电力、钢铁、水泥、铝冶炼、石化化工、煤化工共6个重点行业以及建筑、交通2个重点领域为对象,开展自下而上的重点行业/领域碳达峰路径研究;通过上下路径反复迭代、行业间耦合优化,打通宏观路径与微观措施的联动和双向反馈,最终形成基于重点行业/领域的我国碳达峰路径. 结果表明:为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愿景,需抓紧部署、大力推进包括清洁能源降碳、能效提升降碳、资源循环降碳、管理调控降碳等4类关键举措,方可实现我国碳排放量在2030年前达峰的目标,峰值较2020年增加5.0×108~7.0×108 t左右,达峰后将保持3~4年的峰值平台期. 受需求与技术驱动,不同领域碳排放总量将梯次实现达峰,其中工业领域(含钢铁、水泥、铝冶炼、石化化工、煤化工共5个重点行业)预计将在“十四五”期间整体达峰,达峰后碳排放稳定下降;电力行业和交通、建筑领域碳排放均在2030年左右实现达峰. 经测算,2021—2030年间,为推动碳达峰采取的4类关键措施预计需投入2.08×1013元;其中清洁能源降碳是最为有效的措施,同时也是成本最高的措施. 为保障关键举措顺利落地,建议全面加大政策创新,逐步形成系统完善的碳总量控制与交易市场机制、绿色低碳标准体系、行业准入及产业结构政策体系、价格财税及投融资机制等. 本研究分行业及领域的碳达峰路径研究成果及所识别的关键控碳减碳技术手段、措施和政策将为国家碳达峰路径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4.
中国钢铁行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钢铁行业是我国重要的CO2排放源. 作为典型的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钢铁行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尽早实现碳达峰并有效降碳,既是行业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支撑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客观要求. 本文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资源能源利用、工艺结构调整、低碳技术应用等因素影响,开展了基于情景分析的钢铁行业CO2排放达峰路径研究,对不同情景下钢铁行业CO2的排放趋势进行测算,识别钢铁行业CO2减排的主要驱动因素,判断推动钢铁行业碳排放达峰的关键举措,为制定“双碳”目标背景下钢铁行业CO2排放控制策略提供参考. 测算结果表明,我国钢铁行业CO2总排放量有望在2020—2024年期间达到峰值;行业CO2总排放量峰值为18.1×108~18.5×108 t,达峰后到2030年降幅将超过3×108 t. 研究显示,粗钢产量是决定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能否快速达峰的关键,加大废钢资源利用、推进外购电力清洁化以及提高系统能效水平是2030年前钢铁行业实现碳排放达峰并有效降碳的重要途径. 到2030年,粗钢产量降低、加大废钢资源利用、推进外购电力清洁化、提高系统能效水平以及氢能炼钢和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前沿技术对钢铁行业CO2减排的贡献率分别为11%~52%、34%~52%、7%~20%、5%~13%和2%~3%.   相似文献   
25.
我国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三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和战略也分别经历了"启蒙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文章提出环境保护联防联控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理论基础是协同理论,实践基础是环境空气质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新时代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与环境保护联防联控两者协同性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工作建议:推动形成与重点经济区域、重点城市群对应的环境保护联防联控一体化机制;积极鼓励开展跨行政区的生态环保合作;加快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建立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的区域科研合作机制,共享科研数据;进一步强化联防联控责任主体等。  相似文献   
26.
国内外空气质量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系统总结了国内外空气质量模型的发展历程及最新进展,分析不同时期、不同类别空气质量模型的基本特征及适用条件,重点介绍ISC3、AERMOD、ADMS、CALPUFF四个法规化中小尺度空气质量模型及NAQPMS、WRF-CHEM、CAMx、CMAQ四个综合型区域尺度空气质量模型的基本原理及典型特征,探讨空气质量模型在我国实践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分析我国建设法规化空气质量模型的必要性,并提出法规化模型建设的前置条件及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27.
构建国家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40多年的环境保护是一个环境质量管理主体地位日益上升的发展历程。本文提出,国家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由目标层、执行层和保障层3个层次组成,环境质量目标决策起着引领性作用。环境质量改善目标主要通过企业、政府、公众、市场"四元"共治来实现。环境质量管理转型亟需夯实法律改革、体制创新、空间管控、投入有效、科技引导五大保障和基础。  相似文献   
28.
本文基于WRF-CMAQ模型定量分析了气象条件变化对PM2.5的影响.全国337个城市2018~2019秋冬季气象条件转差导致PM2.5平均浓度同比上升约5.55%.24个省市气象条件同比转差,北京气象转差致使PM2.5同比上升约3.66%.从重点区域来看,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气象条件转差最显著,汾渭平原次之,长江三角洲(以下称长三角)基本持平,分别导致PM2.5浓度同比上升约9.4%、8.3%、1.1%.“2+26”城市和汾渭平原气象条件在11月、1月、2月转差,10月、3月气象条件转好.长三角则10月、11月、3月气象条件转差;12月、1月、2月转好.“2+26”城市2018~2019秋冬季PM2.5浓度同比上升主要为气象条件转差所致;汾渭平原PM2.5同比变化较小,人为减排有效抵消了气象条件转差带来的不利影响;长三角PM2.5浓度同比下降,与气象条件变幅小且污染排放较去年同期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29.
目前,《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已圆满收官,无论是全国、74城市还是重点区域和北京,空气质量改善目标都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本文在回顾《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成效的基础上,总结了"凝聚合力、调整结构、突破重点、夯实法治、精细管理"的改善空气质量的中国模式,提出制定中长期行动纲要、建立长效体制机制、突出源头防控、科学管理大气质量等建议。  相似文献   
30.
严刚  薛文博  雷宇  宁淼  武卫玲  刘伟 《环境保护》2020,48(15):15-19
近几年,我国臭氧(O_3)污染呈加重趋势,以O_3为首要污染物的中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占比呈上升趋势,O_3已成为影响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其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污染物超标天数中以O_3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占比已经超过以细颗粒物(PM_(2.5))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影响O_3污染的因素十分复杂,O_3生成与其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氮氧化物(NO_x)排放总量及其比例密切相关,呈非线性化学响应关系,且对气象因素异常敏感。因此,控制O_3污染应更加强调精准性与科学性,建议"十四五"期间以VOCs、NO_x减排为抓手,强化O_3与PM_(2.5)的协同控制,以大工程带动大减排,完善激励与约束并举的经济政策,显著提升监测监管能力,推动O_3污染问题逐步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