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2篇
安全科学   7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49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This article describes and tests a systems theory-based policy indicators model. The framework is used to examine propositions about linkages between states' ecological-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subsequent selected solid waste management (SWM) -related environmental policies. It was hypothesized that state characteristics of: (1) population density (used as a garbage-per-land area index), (2) population convergence within urban areas, and (3) percent population change in the interval 1980–1985, could jointly explain state variation in both the number and the vigor of SWM policy outputs. Greater levels of spatial pressure were proposed to be related directly to more numerous, more convincing policies. Proposals are grounded in the literature of organizational search theory, crisis stimulation, and technological pressur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sociospatial model in fact could explain a reasonable proportion of policy variation across states. However, not all hypotheses are supported. Population change shows an indirect, rather than the anticipated direct, relationship with policy output levels. In addition, when used in the model as a pollution intensity index, population density failed to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an explanation of differences in state SWM policy levels. The analysis raises questions about changes occurring over time in the nature and direction of linkages between sociospatial measures and policy response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strengthening policy indicator models may require questioning key assumptions and theoretical bases, conducting longitudinal studies, and factoring in political, economic, and other policy environment forces.  相似文献   
32.
环境问题与环境教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与自然的矛盾,解决环境问题.首先要提高人的环境意识,形成广泛的群众参与,自觉地 维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相似文献   
33.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现状的分析,针对目前建设的项目环境管理上存在的,未将总量控制作为管理核心,与区域环境保护目标、环境承载能力相脱节,环境影响总全水平不高,以及 缺乏一定力度等主要问题,提出了以环境可承受为核心,以排污总量控制为目标,以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为重点,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篱手,进一步完善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切实控制新污染若干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4.
分析县级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提出加强和完善县级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对策,以期通过强化管理体系的运行管理,完善质量管理人员队伍体系,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35.
新时期环境监察工作存在着监察力度不强、手段落后、监察条件滞后、人员队伍素质不高等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环境监察工作面临着监察范围更广、形势更复杂等客观现实,通过分析监察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6.
对某厂采用普通型板式电除尘器处理l0万t锌沸腾焙烧烟气,在使用不到一年时间,造成设备腐蚀,甚至腐烂,严重影响了沸腾焙烧和制酸的正常生产,而被迫废弃的原因进行了较详细的叙述与剖析,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设计研制了1台与实际生产相适应的GW1-55P-4 型电除尘器,于1998年9月建成并一次试车投产成功.  相似文献   
37.
讨论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环境影响评价管理方式和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38.
由于污染排放存在时空与行业"热点"(hot spots)问题,针对非均匀污染物建立跨区域排污权交易体系具有一定困难。基于一种新的污染外部性度量系数,本文对传统的达标检测方法进行了改进,在此改进达标检测法上构建的跨区域排污权交易体系,能够在简化交易机制和管理工作的同时较好地解决"热点"问题,在社会总产出和总排污量不变的情况下实现社会福利的帕累托改进。  相似文献   
39.
农村水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剖析黑龙江省农村地区水环境现状,分析了黑龙江省农村水环境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保护和改善农村水环境的主要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40.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进步,黑龙江省内主要干流及支流的水质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特别是不断崛起的中小城镇,其产生并排放的污水给水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急需加快中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削减污染物负荷,改善相关水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